巴金對我來說是爺字輩了,這是歲月留給巴老的一種社會資源,但從文學創作而言,我更應該叫他老師。可是,我卻與其未曾直接地交流,更不用說謀麵了,所以又羞於叫其老師,因為我實在怕有人在我的背後戳疼我的脊梁。但是,作為在巴老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對其我不能沒有一個合適的稱謂。想來想去,和大家一樣尊稱其為巴老,我內心倒是覺得充實而親切的。
現在,巴老離我們而去了,到了離我們很遠的天國。這沒有什麼悲痛,也沒有什麼遺憾,這是每一個人都無法更改的選擇,這也是每一個人的最終歸宿。但是,他的離去,還是不由得勾起了我對他的無限回憶。
記得在我讀小學的時候,已經在師範學校讀書的哥哥因為特別熱愛文學創作,每次回家,他都要向我介紹一些國內外的文學大師以及他們流傳久遠的著作。自然,我們深愛著的巴老便在其中。也就是當時由於整個國家的經濟都很蕭條,更不用說我們這些普通家庭的經濟狀況了,盡管有很多的時間,但卻沒有更多的錢拿來購買課本以外的書籍,自然就沒有法子讀到巴老的作品。道是哥哥起到了傳聲器的作用,他每每假期回家,都要給我們講解巴老的作品及其為人,從而使我很早就對巴老有了較為全麵的了解,同時也激發了我要親身體驗巴老作品的想法。因此進入中學後,自己經常一個人躲在學校的圖書室裏,沉醉於巴老《家》、《春》、《秋》、《霧》、《雨》、《雷》、《電》以及《憩園》等經典的作品之中。讀了他的文章,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辭藻並不華麗,但說理敘事很是到位,似乎在平平淡淡的敘述中,就輕輕鬆鬆地告訴了人們一個值得回味和思考的故事。所以說,巴老的文章,看似簡單,學到他的境界也就十分不易。
在巴老的影響下,我對文學創作產生了較為濃厚的興趣,加之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中國的文學熱潮遠比如今純而有力,可以說是一種讓人動心的事業,因此我便在心底深處愛戀上了文學創作,且隨著時間的延長興趣越來越濃,以至於到後來,我慢慢地走上了業餘創作之路。盡管我不是專業的創作人士,且離其甚遠,但我對文學創作的熱情確實值得自我肯定的。可以這麼講,隻要有閑著的工夫,我便會一頭鑽進文學的海洋,去領略文學世界的單純和美麗。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艱辛的跋涉,也取得了一定成績,以至於閑暇之餘總愛對自己的作品自我欣賞一番,同時也因此結識了許多同道友人。
時間如梭,轉瞬即逝。一晃二十年就這樣悄然地過去了,一個追求文學夢的孩童也隨之變成了一名胡子青年。盡管歲月催人老,但我追求文學創作的夢想仍舊沒有熄滅,並將一直延續下去,因為那是這個青年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夢想,也是緬懷大師巴金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