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有幾張已經發黃了的老照片:
在船艙中,一個猶太小男孩用他那對天真明亮的大眼睛眺望著遠方,腳下,是他即將離去的土地,遠方,則是充滿憧憬與新的希望的國度……
這是一名在上海出生並長到五六歲的猶太孩子,在離開上海時留下的照片。一座即將啟航的輪船,滿載著猶太難民,正要遠航,離開他們的戰時避難地上海,前往新的定居地,猶太難民們揮手向碼頭上前來送行的人,向這片曾經在危難時刻承載了他們生命的土地告別。這是在上海黃浦江上的第二十五碼頭,幾年以前,他們中的一些人,交織著疲憊、憤怒、憂傷與憧憬和求生的希望,也是從遙遠的歐洲乘船來到這個黃浦江邊繁忙的碼頭,從這裏下了船,開始了他們的避難生活。
“再見吧,中國!”部分猶太難民經香港前往澳大利亞,在已經緩緩開動了的輪船上,轉過身來向漸漸遠離了的中國香港的海灣與海平線大喊,這是他們離開香港時向救助了自己的中國和中國人民告別。
“加斯婷、加斯婷……”弄堂裏狹小的過道裏傳來焦急的喊聲,幾個舊皮箱子已經擺放在了門口,但是,加斯婷的父母卻在四處找尋,馬上就要趕赴碼頭,他們的女兒卻不見了。
“去,快去小寶的家看看,她是不是又跑到那,是不是去告訴小寶了?”加斯婷的母親突然想到,平日裏老是去找住在隔壁裏弄裏的中國男孩子小寶去玩的女兒,會不會在臨走時又去找他,向他告別去了。
果然,他們找到小寶的家,看見加斯婷正在與小寶依依惜別。他們知道,以前小寶沒少保護他們的女兒,保護她免受別的孩子的欺負。
“我就要走了。”小女孩說,“我來,是要告訴你,你去把那條黃狗領回來吧!”原來,小寶養了一條被他叫做“大黃”的黃狗。這條黃狗,跟日本巡邏隊的狼犬都打過架,因為加斯婷怕它,小寶竟然忍痛割愛,將它送給別人“寄養”。現在,加斯婷和她的一家將要離開上海赴以色列,自己不能再陪伴小寶玩耍了,她希望在自己走後,那條小寶心愛的“大黃”能夠繼續陪伴他。
“二戰”結束之後,躲過納粹大屠殺的猶太難民陸續告別曾經護佑過他們的上海,再次遠渡重洋,前往美國、加拿大,或回到歐洲故鄉,或前往剛剛建國的以色列。
猶太人離開的原因是複雜的,猶太人的心緒是複雜的。他們當中的許多人已經喜歡吃上海菜,對“大餅油條”等中式點心一往情深。他們中的不少人從小就是由上海“阿媽”帶大的,記得上海阿媽說的那幾句上海鄉音,他們中的一些人長大後起了中國名字,喜歡看中國的京劇和上海的滬劇與滑稽戲,有的還學會了打太極拳。他們雖然走了,卻將他們的“上海情結”帶到了世界各地。
“二戰”一結束,首先動身的是來自德國、奧地利等歐洲國家和地區的猶太難民。他們感謝上海這個避難地使他們免遭納粹毒手,但他們畢竟隻是把上海作為避難地,而並沒有在上海長期居留下去的思想準備,何況他們中的大多數原先最想去的還是美國、加拿大等西方國家和以色列。一俟世界各地戰爭的硝煙散盡,和平恢複,便著手去尋找一個可以永久居留的新的家園。此外,他們大都有家屬和親友沒能逃離歐洲或者已經逃到了世界其他地方,殘酷的戰爭使他們長期失去了聯係,因此戰爭一結束他們便急於探尋親人的下落或去與親人團聚,這也是他們在戰後急於離開上海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