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輯 浙大學見(2 / 3)

??? 從以上事件可以看出,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引導作用,公開事件真相,及時報道事件處理進展,不管事件本身是好是壞,人們都會在透明化中,支持政府的正確立場。近些年來,對生產安全事故的快速曝光,以及2008年冰雪災害、西藏“3·14”打砸搶燒、奧運火炬傳遞、汶川大地震等的報道,已經證明,大多數網民是理性的,大多數讀者和觀眾也是明智的。

????????????????? 2008·11·10 香樹園

《打好媒體公關戰》

10月20日上午,聽完熊衛平老師的《危機管理與媒體公關》,不但使人耳目一新,眼界大開,而且麵對當天在網上出現的“德江扶陽古城文件組團遊”風波,對其利弊也有了一分為二的認識,本人則是根據她所傳授的知識,迅速對事件的走向作出了判斷,通過網絡進行適度跟帖留言,利用手機短信,向有關領導提出處理建議。盡管一些建議事後得知成了“馬後炮”,但其處理結果的相似性,讓自己對這一知識的運用充滿了喜悅。

“公關,是有準備有價值的溝通。”實事求是說,聽課前我對“公關”一詞的理解,就是用吃喝玩樂搞好關係;對媒體公關,大概也就界定於搞好媒體關係,做好記者接待,向對方介紹自己的“亮點”。對於媒體的批評呢?說實話,本人是束手無策。就我知道的情況來看,不少人麵對這一問題,其手段也是千方百計地“堵”。一是用錢財堵記者口,如廣西南丹透水事故;二是用暴力堵記者,如 “進京抓記者”的遼寧西豐縣委書記和常見的威脅、毆打記者;三是利用關係堵媒體,如“誰影響嘉禾一陣子,我就影響他一輩子”的嘉禾縣委書記,後門走到了中央電視台;四是直接堵媒體,如伸手擋鏡頭,回避采訪,甚至收繳在當地發行有批評本縣文章的《人民日報》……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這些人的行為,事後多是將自己的烏紗帽堵丟了。

正如熊老師所說,不管你怎麼“牛”,你都不可能一手遮天。你可以買下十名百名記者,你買不完所有的記者;你可以將關係通到地方媒體,不一定能通到中央媒體;你也可以將關係通到中央媒體,不一定能通到境外媒體;你可以擺平所有的平麵媒體,多如牛毛的網絡會讓你束手無策。更為麻煩的現實是,不是所有的記者、媒體都會為金錢所動,為權勢所屈……那麼我們唯一能夠做的,就是虛心接受批評,真誠改正錯誤。在此同時,充分利用媒體資源。

扶陽遊經《貴州商報》報道並上網發布後,大小報刊和網站轉載以及衍生出來的評論,如染料入水般迅速蔓延,包括《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新華每日電訊》、中央電視台、香港鳳凰網在內的媒體,都給予了轉載或報道,《廣州日報》上網稿在搜狐的回帖評論,兩天就達1800多條。

針對留評集中反映的問題,本人根據所學知識,在合興鄉黨委書記楊軒帶去的手提電腦上進行了適度跟貼留言。

不明真相的留言較多,比如“傾巢出動旅遊”。事實是,黃金周後,每天出遊人數最多隻有74人,而非第一次文件規定的195人,每個單位都留有人員值班(報道所稱職工人數為7人的商貿中心,實際留有2人值班),人數較多的單位是分批次安排。再如“景點可能是縣領導入股或親人承包的”。這一點報道已提及,去年2月才發現的古城,不可能就已打造成正規旅遊景點對外營業。至於懷疑縣領導與旅遊公司分成,主要是認為每人150元旅遊費,總額150萬元,全部交給了旅遊公司,“加上其他費用,每人永遠超過150元。”實際情況是,這150元中,包括了旅遊公司收取的組團費20元、往返車費40元、導遊費20元,另由扶陽管理局收取的門票費20元、中餐費20元、表演費20元,保險公司收取的保險費10元。

扶陽古城有無推介價值,報道中已經說明了一部分,為了駁斥有意貶低的人,讓不明白的人有更多的了解,在網上搜索到任何一篇文章,後麵又可進行跟帖留言時,本人都留下了“歡迎光臨德江扶陽古城研究會博客:djfybk.51.com,點擊‘日記’、‘相冊’查看分類文章和圖片。”

對於“上綱上線”的文章或跟貼,原則上不參與。這主要集中在用“兩辦紅頭文件”組團,既違規也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以解決福利方式解決旅遊費,是拿納稅人的血汗錢進行公款旅遊。從理論上說,這些“上綱上線”批評沒有錯,但不少網友的留評,也在用同情和事實進行否定:“這是不發達地區推介旅遊的無奈之舉”,“用公款以考察的名義旅遊,已是司空見慣,某市在風景名勝區,集中高官學習科學發展觀,吃住行全部是公款。”“某縣一單位科股級幹部出遊,還要另行發放‘娛樂經費’”。有的更為直接,說:“好書記,從來都是領導們公款旅遊,這次終於有人考慮到普通職工了。”

對一些有意歪曲或者謠言甚至進行人生攻擊性留言,基本不予跟帖。本人覺得,即使因此要對領導進行查處,不是匿名留言就可定罪的,最終還得套用一句:“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

“媒介的三大規律——輿論要說法,永遠同情弱者,永遠擅變。”“媒介的三大結論——不爭不吵,永遠感謝,有針對性區別運用。”熊老師如是說。

個人在網上留評,隻是代表個人觀點。以上“規律”、“結論”表明,作為黨委、政府,作出任何辯解都會引來更多的麻煩。在跟帖留言的同時,本人通過手機短信,向相關領導提出了如下建議:公布扶陽遊價格構成;宣傳目的已達到,停止扶陽遊並向媒體發布消息(不必請原作者);推後結算合同帳務,不允許抵扣職工工資,確認無錢解決職工福利的單位,財政應予以補助……。從網上得知,10月22日縣委政府下達了“叫停扶陽遊”文件。

“眼球經濟時代,好壞都是資源。”不管是“扶陽文件組團遊”,還是“叫停扶陽遊”文件,對於宣傳扶陽古城,提升扶陽古城的知名度,應該說形成了兩次衝擊波,影響長遠。有網友就留言:“大手筆,大策劃,媒體中招了!”這是花成百上千萬資金都達不到這種效果的好‘廣告’。”

當然也有人說,如果大家這時來看古城,古城還不具備旅遊要素,會讓遊客敗興,起到反宣傳作用。其實,大量的遊客是在今後具備旅遊條件而自己又較為方便時,懷著好奇心而來,就如我們早就想去、這次終於自費成行去千島湖看看一樣。千島湖慘案,各家媒體鋪天蓋地的報道,讓千島湖留在了我們的記憶中。就扶陽古城而言,事實上也出現了這樣的效果,事發後,省城、地區不少單位,前來德江檢查、調研、開會之餘,都前往古城進行了參觀;湖北、重慶等縣外三五人一道的自駕遊,明顯比平時增多。隨著扶陽古城列入地區精品旅遊線路點打造,過境杭瑞高速開通並為其開辟互通,其旅遊前景,並非像一些人在網上留言“過不了多久就會偃旗息鼓”那麼悲觀。

不可否認,這一事件中,對縣領導形成了一定壓力,其“決策水平”的形象也有損。但對於網上所說“將有幾個官員下馬,烏紗帽落地”之類的留言,以及同事的擔憂,我的短信回複是:“不至於被處分!”我這一判斷的理由是:他們的初衷是為了宣傳推介扶陽古城,打造德江旅遊,發展地方經濟,事發後,又以實際行動及時接受了媒體的監督,中止了“改革開放中的失誤”。

“喜歡的大力傳播,其他少傳播”。我在短信中還建議,大力宣傳本縣被中央、省、地領導肯定的平穩處置“6·15”學生自縊事件等“亮點”,據此“衝淡壞印象”。甕安“6·28”事件之後,貴陽市公開招考縣(區)委書記,就是一次修補貴州形象的絕好辦法。對德江而言,在一些地方不時出現群體性暴力事件的今天,這是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結果,也是縣委、政府決策有方,領導有力的是具體表現。

2008.11.26 香樹園

《“打造旅遊”》

有人對我說, 德江農業潛力不大,工商區位劣勢;旅遊呢,扶陽古城是到處都有的爛石墩、破獅子;石林不及雲南;烏江畫廊沒有長江三峽雄偉;楓香溪會議會址已被遵義的光芒遮蓋;溫泉鮮為本縣人所知;洋山河地質景觀群貴州常見……本人聽著不好氣地回答: “照你所說,德江隻有等死!”

其實,經濟是可發展的,社會是可進步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去做。在此,我僅想根據浙大之行的耳聞目睹證實:旅遊也是可以打造的。

培訓期間,“一斑”的參觀考察,讓我們領教了浙江人打造旅遊的力度。為使西湖水清澈,他們投入巨資從錢塘江引水入湖,使西湖水每30來天透換一次;為使西湖環境優美,錢塘江沿岸汙染源被整治,西湖邊的房屋被拆遷,四周規劃區內,也不允許修建高層建築。更絕的一招是,西湖不收門票,還免費租借自行車。結果是,人們在“貪小便宜”中,將錢包掏空,心甘情願地通過吃、住、行、購、樂等,將錢奉獻給了杭州,而在大家看來,這些又都是天經地義的。

魯迅在故鄉紹興居住生活的時間,隻占一生的近三分之一,但其祖居、故居和曾經足跡到達的地方,甚至文中虛構的人文景觀,都成了旅遊景點,未在紹興經曆的人和事,也用其紀念館,通過圖片、文字等,將立體的魯迅展現在遊客眼前。如果說,利用紹興是大文豪魯迅的故鄉,利用奉化市溪口鎮是蔣介石、蔣經國兩位世界名人的出生地,進行旅遊打造還在我們的思維定勢中,那麼,周恩來祖居和千島湖的景點,則使人有些“意外”。

周恩來祖居,沒有一張照片展現周恩來小時在此生活過,除抗日戰期間因工來過這裏,其餘懸掛的,多是一生工作或與其他人合影的照片,而且從其他資料上翻印的痕跡明顯。至於其中介紹的紹興曆代名人,更是與周恩來祖居無關。

千島湖,隻是為了為建造新安江水電站而築壩蓄水,於1959年形成的人工湖——準確的說,是水庫。對於淹沒區近600平方公裏的當地人來說,當年除了背井離鄉,好象沒有什麼值得高興的事。到了1982年,才將其作為旅遊開發,知名度不高,效果也不明顯。1994年,發生遊輪劫殺事件,其知名度迅速提升。當地政府隨後抓住這一機遇,將旅遊景點和項目向外延伸。除了岸上的購,將遊客午餐時間定到了船上。湖上有3000多座島嶼,按標準稱得上島的,隻有1078座。千鳥湖因有千島而美麗,讓人聯想,但誰又有興致和必要將這這些島嶼遊盡?於是,他們隻開發了幾個島嶼,供遊人參觀。

走上鎖島,島上有大到10餘噸小到顯微鏡才能看清的各類新古鎖,你想參觀嗎?想看就掏錢,每人10元。路過浮橋前往鳥島,一池池各色魚群,嗷嗷待哺,喂食時擁擠搶食慰為壯觀,其景讓人憐而生樂。想喂食嗎?掏5元買1包魚食即可。在鳥島,花5元買1包鳥食,你就可以享受鳥棲肩頭啄食掌中的驚喜。想去石島看看從外地買來的奇石,有兩條路,一條走浮橋,免費,一條走“狀元橋”——由鐵索鐵板構成的吊橋——收費。看著男的在橋間走蕩嬉戲,女的在橋上抓著護欄驚呼,不就5元錢嗎,心一橫,也買了1張蕩過橋去。逛完妙趣橫生的石島,還想去看看另一個島上的海瑞祠,據說他在這裏做過4年縣令。當然,呈現在我們麵前的所有建築、塑像、圖畫、雕刻,都是新世紀產物。晚上回到住處算帳,盡管我們因是自費討價還價,旅遊公司給優惠了50元,但 “丟”在千島湖裏的錢,被導遊“導”去購買珍珠、茶葉、蠶絲被的人民幣,卻是超過了旅遊公司收取的2倍。

如果從純打造旅遊的角度看,我認為奉化與溪口之間的滕頭村更為典型。我們沒有發現這個新農村有什麼“原生態”的東西值得參觀。不管是白鴿廣場、噴泉廣場、梨花湖、千魚公園、玫瑰采摘、奇花異果棚、石窗館等景點,還是千鴿迎賓、喂紅魚、梨湖泛舟、搶鴨子、男女反串模仿秀、拉大碾、石窗曲苑等遊藝項目,無一不是後期“打造”。黨和國家領導人、海內外著名人士前來參觀時,他們都不忘以邀請植樹的形式,將其姓名、職務、時間刻在石頭上,打造名人植樹園。但也就是這個村,是國家首批“4A”級生態旅遊區,是聯合國命名的“全球生態500佳” ,是“世界十佳自然村”……海內外遊客接踵而至,門票每人58元,如需停留吃飯、住宿、開會、開展遊藝,費用另付。

考察期間,耳聞目睹打造旅遊的例子很多,不勝枚舉。培訓中,不少老師也談到了貴州的旅遊:“‘七彩雲南’,顏色已經夠多,為什麼還要定位‘多彩貴州’?隻要一色就夠了——綠色!”“隻要發現一個有價值的景點,我們就給它造一條路。”“喀斯特地貌,造就了貴州奇特的自然奇觀。”“貴州目前基礎設施較差,旅遊潛力巨大。” “身邊無風景,沒有去過的地方最美麗!”……

本文用較長篇幅列舉以上景點的旅遊打造,以及專家、教授的看法,其意是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打造我們的旅遊,也沒有必要妄自菲薄。

打造旅遊,品牌很重要,就如一張名片上職務、職稱之類的頭銜,之後才是其職責或經營範圍。德江的品牌,已有列入國務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德江儺堂戲,有文化部命名的“儺戲之鄉”,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楓香溪會議會址,有2006年被列入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以炸龍為主體的土家舞龍等。但這還不夠,還應進一步爭取更多更高層級的品牌,比如,將德江儺堂爭取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定位出諸如“多彩貴州”、“梵天淨土、桃源銅仁”一樣的“形象品牌”,比如“儺戲之鄉,千年古城”之類。在此同時,打造旅遊景點 “名片”,如扶陽古城的“全國曆史文化名村”,萬畝藝術石林和洋山河地質景觀群的“國家級地質公園”,萬畝草場的“南方草原”,土家炸龍的全國、甚至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等。在此基礎上,打造A級風景名勝旅遊區,列入地區、省甚至全國精品旅遊線路。這一點,僅就周邊的例子而言,思南縣對其石林“名片”的打造力度值得借鑒。

打造了旅遊品牌,接下來就是解決旅遊要素:行、看、吃、住、玩、購、樂。

就行而言,德江已經迎來千載難逢的機遇。即將動工的杭瑞高速,不但過境25.7公裏,在煎茶鎮川岩村開設互通的基礎上,還在合興鄉鳥坪村因扶陽古城開設互通;列入國家”十一五”規劃的另兩條縣際高速公路建成後,石林、草場、烏江畫廊等,將被連成一線,屆時任何一個景點,前往遵義、銅仁,都在2小時以內。在國家注重交通建設,科技日益發展的今天,不遠的將來,縣內通火車、建機場(至少在遵義)不無可能(2010年7月“貴州省鐵路規劃圖”過境德江並設站的快速鐵路達4條,加上離縣城22公裏的烏江白果坨80萬噸級碼口,簡稱“三高四鐵一港口”——筆者注)。剩下的,就是我們如何爭取資金,將境內景點用高等級公路連接起來。

解決看、住、吃、玩、購,引導責任在政府,打造職責在市場,就如辦一桌宴席,政府已打造出“滿漢全席”、“農家飯”之類的品牌,拿出了菜譜——規劃,主菜——景點,其“配菜”,應由招商引資前來開發的公司,根據景點特色拿出來。首先建造星級酒店,解決吃和住。接下來解決看和玩,比如借鑒前述景點做法,打造田秋等名人館,建設儺戲麵具館、土家花窗館、烏江奇石館、民俗風情館等,開展哭嫁、招親、鬥牛追羊等遊藝活動。滕頭村對盆景園、婚慶園、花果采摘園、田園燒烤區等景點的打造,以及踩水車、磨豆漿、打草鞋、打陀螺等遊藝項目的做法,則是可以“照搬”。至於購的問題,我們的能工巧匠不少,缺乏的是市場引導,僅憑自發編織的扶陽草墩,雕刻的儺戲麵具呈現出來的供不應求,就可看出旅遊商品開發前景不窄。至於如何開發,隻要牢記“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這一理念就行。

打造旅遊時,勿忘文化要素支撐。在外,需用各級各類媒體采取不同形式進行宣傳,甚至自建網站推介。在內,需要編寫一批景點介紹、民間傳說、文藝作品等相關書籍、光碟,編排一場“儺鄉之風夢結儺緣”之類的精品文藝晚會,反映本地民俗風情。讓遊客在閱讀觀賞中,將立體的德江銘刻在心裏,對到過的景點有更深的喜愛,對尚未到達的景點產生向往。

……

打造旅遊的議題很大,內容很多,每個景點,就其文字數量而言,成功之時,其調研、規劃、勘測、計劃、設計、宣傳、建設、打造,等等,累計至少在3000萬字以上,不是筆者這3000來字的文字所能承擔的,在此隻是作一點不成熟的點題。

其實,打造旅遊最關鍵的起點,是決策者的認知和魄力,專家的智慧和努力,官民的齊心和盡力。

2008·12·4淩晨 香樹園

《何處是家鄉》

朋友看過拙文《打好媒體公關戰》,問為什麼那麼關注扶陽遊“媒體風波”。我答,職為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通訊中心(原報社)負責人,宣傳德江是職責所在;當選原因僅為辦事“勤快”的德江扶陽古城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其職責無法回避;身為德江人,“搬不動,移不開”,自己都不關注、推介,還去要求他人?此其一,其二,扶陽遊“媒體風波”,我有“推波助瀾”之嫌。

2008年10月14日下午,《貴州商報》蘇姓記者來到相關部門采訪,18時朋友邀請本人陪同吃飯。席間記者介紹,已獨自從扶陽古城采訪回來,情況已基本了解,還想采訪縣領導,希望我們引薦。我想,在縣領導中,對扶陽古城的關注、了解和權威,當數縣委書記楊頻,於是給予了推薦。結果,間接利用楊頻對我身份的信任,將他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事後朋友開玩笑說,你不看人家的證件,也該進行簡單判斷:凡是先到宣傳部門報到再采訪的,大都是寫表揚稿的記者,反之,則是挑刺為主。

閑話就此打住,回到我想說的主題——何處是家鄉。

2007年春,發現扶陽古城後,我組織單位同事,隨同地縣專家、領導,集體前往參觀,有幸成為古城第一批集體參觀人士之一。接下來的時間裏,利用占據的《今日德江》“碼頭”,優先編發相關新聞,約請撰寫專欄文章,利用專版甚至籌錢增印專刊,推介扶陽古城景點、民間傳說、研究成果,以及文藝作品。利用2008年的“五一”假期,“擅自”建立了扶陽古城博客(djfybk.51.com),並堅持進行管理。牽頭成立德江扶陽古城研究會,墊資注冊網上域名,翻刻貴州電視台製作的專題片光碟,製作扶陽情MTV……“需要”時,自己也及時撰寫一些“歌功頌德”的詩文。

有人說,你這樣做,是因為那是你的家鄉。是我的家鄉嗎?是!出生地離古城隻有一山之隔,量完蜿蜒相連的公路,也不過8公裏,而且同在合興鄉。但當泉口鄉萬畝藝術石林2008年春被發現時,我又如法炮製,單位職工有幸成了石林第一批集體遊客。回來利用本人博客(djbszxc.51.com)的人氣,將上百幅圖片發在博客首頁,利用朋友資源,在《銅仁日報》《銅仁論壇》刊載數十幅彩色圖片。在此同時,增印了一期“圖文並茂”的《今日德江》專刊,加印1000份,待續不斷地送發前來德江考察調研的專家、領導,製作相冊,與人共賞。在浙大學習時,連同扶陽古城專刊、扶陽情MTV,一並送給每一位上課的教授、專家。

有人曾問,你為了什麼?銅仁的朋友說“你這是為家鄉。”想想也對,德江是我的家鄉。可我在長篇小說《豬朝前拱》情節中,“推介”銅仁地區內的梵淨山、烏江畫廊、思南石林、石阡溫泉時,省城貴陽的朋友回答“因為那是你的家鄉” 。走出貴州,見到黔南黔北的人,他們也說“我們是老鄉”。我沒有出過國,是不是在國外遇到省外中國人也會把本人當老鄉,不得而知。從電視上看著茫茫宇宙,地球竟小得如一枚核桃,聽著“同住地球村”的歌,讀著“地球——我們共同的家園”的文章,此時,真不知道,何處是家鄉。

我們走進浙大拿到培訓《資料手冊》時,課程目錄之外,有《學員守則》《生活提示》和《浙江大學淵源》,這些都好理解,讓人費解的是《杭城攻略》排列其中。這5000來字的文章,介紹的是杭州10條特色街、夜市和宋城,怎麼想,都與教學無關也與浙大無關。後來老師們在講課中,也有意無意地推介世界優秀旅遊城市杭州、“海陸空”交通齊具的新興經濟中心城市寧波、為改革開放探索模式的全國百強城市溫州、有3000多外國商人常住的世界小商品批發城縣級市義烏……在他們看來,凡是校方沒有安排考察的地方,都值得一看。談起浙江的商品,如數家珍;談起浙江的農民企業家,更是引以為榮……

有人也許會說,人家的素質高,我們能比嗎?但是,以我所經曆的雲南旅遊,這與素質至少文化素質的高低沒有直接聯係。

2004年,本人搭乘友人便車前往雲南旅遊。在石林,導遊不斷向我們推介昆明世博園、麗江、香格裏拉如何如何之美。走進世博園,景區導遊極力向我們推介石林、麗江、西雙版納值得一看。乘坐出租車前往西山,出租車師傅也滔滔不絕地介紹起昆明市區的景點。看完大理的蝴蝶泉,走出麗江的玉水寨,還真不敢說有因他們介紹在我心目中產生的那麼美好。我莫名其妙的懷疑,這些導遊、師傅,是不是“拉客”的“托”。下次還去嗎?僅就旅遊而言,絕大多數人隻相信兩句話:“沒有到過的地方風景最美麗。”“去了後悔一次,不去後悔一輩子。”

也許有人會說,雲南是旅遊大省,“人人都是旅遊形象”已慰然成風,再說那裏離我們太遠,是不是你所說的那樣子,值得懷疑。那好,我就說說離銅仁隻有60多公裏的湖南鳳凰吧。2005年秋,本人前往鳳凰參加黔東文學愛好者座談會,車站下車後坐上出租車,上車司機即主動搭話,向我們推介民國第一任總理熊希齡的故居,向我們介紹文學大師沈從文的墓地。還說當年沈從文的骨灰分成了三份,一份留在了北京,一份撒在了沱江,一份埋在了城郊墓地……次日步行出城,買一枝菊花,來到隻是一尊大石礅的沈從文墓前。我們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推開石礅檢驗,是否埋有骨灰,是不是沈從文的骨灰,但原有崇敬的心情,加上司機話語,增添了美好的想象,卻是事實。

那麼,我們在這方麵是如何用言行來區別家鄉、熱愛家鄉的呢?一般有兩種做法。一種是“虛無”。說起貴州旅遊總說沒有看頭,懸崖峭壁抬頭就是,石頭、溶洞遍布南北,曆史文化不及北京,高樓大廈不如上海,樹木園林難比蘇杭……表現在德江,就是本人在《打造旅遊》中所說的“等死”那種樣子了。結果是,聽得我們 “身邊無風景”,外地人“想而卻步”。另一種是相互詆毀。前些年聽說,貴州兩大景點相互貶損,一個對遊人說,懸崖上流水,夏天哪裏都可看到,到了秋冬枯水季節,還不如夏天隨便在一個懸崖上看到的壯觀。另一個則說,水庫裏劃船沒有見過呀,想鑽洞,貴州這地方走錯了都是。在德江,這種現象也大有人在,喜歡楓香溪會議會址的說扶陽古城“曆史不清”,喜歡扶陽古城的說石林分散,喜歡石林的說烏江出行不便……忘記了宴席原理——沒有任何一道菜是所有人都喜歡的,也不是所喜歡的一種菜永遠都好吃,更不可能永遠隻吃一種菜。於是,在類似吃肥腸時說“這是裝豬糞的東東”的實話中,貴州的旅遊業,不少成份靠漲價增長著,德江的旅遊業,隻能說一句——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