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感情的節律
她倒下了,她知道自己不會再站起來了。渾身上下幾乎沒有一個地方沒有毛病。生下第二個孩子之後―她的身體就開始走下坡路,三天兩頭出毛病。到醫院又檢查不出有什麼大病。檢查不出來的病才是最可怕的病。她像-棵樹,從根上開始爛了。隻是沒想到會垮得這麼快。她還不到50歲——她不是牽掛什麼。沒有人需要她的牽掛。她還相信別人也不會真正牽掛她。對於一個活著也是受罪的人來說,撒手閉眼而去未嚐不是一種解脫。
她這一生好冤哪!不是白活,而是活虧了。所有的人都欠她的,愈是最親近的人欠她的愈多。當初她並不是想高攀,結婚的時候她和他肩膀頭一般高,她的政治條件和經#條件甚至還略優於他。他成名以後就變了。每年都有八九個月的時間不在家,沾花惹草,傳聞不絕,她的耳朵根子就再也沒有清靜過。她也曾想過,自己也可以去找別的男人,那樣就擺平了。並不是沒有男人對她感興趣,但她僅僅是偶然想想而已,活得謹慎,活得自重。現在快死了才明白,這謹慎和自重一錢不值。她活得窩囊,活得倒黴。死到臨頭心不甘,出不了胸中這口悶氣。孩子是她一個人帶大的,家是她一個人撐持,苦撐苦熬幾十年,到頭來他卻稱了心願,那些女人中他會把誰領到家裏來呢?
這時候他回到了她身邊,從裏到外如同換了一個人。不分晝夜,-刻也不離開,喂藥,喂飯,端屎倒尿,翻身,擦洗身體,全甶他自己動手。凡是廣告上介紹過的高級營養品和補品,他都想方設法買了來,喂給她吃。隨她發多大的脾氣,說多難聽的話,他不急不氣,耐心哄勸。他們有兒子、兒媳、女兒,他一個也不指靠,“久病無孝子”,不如自己把一切都承擔下來。實在熬不住了,就趴在她的病床邊上睡一會兒,她一動彈他立刻就會醒來。她在醫院裏一住就是10個月。由剛開始的三天兩頭大搶救,到後來漸漸地穩住了病情,他被熬得又黃又瘦,與從前判若兩人。同病室的病友和醫護人員沒有一個不說她好福氣,有一個天上難找地上難尋的好丈夫。
一開始,她以為他是裝的。已經知道她不行了,受罪也受不了幾天,幹脆就像模像樣地把她送進火葬場。後來才看出,他若是裝的不可能裝這麼像,裝這麼久。她折騰得越厲害他越有耐心,他似乎越苦越累心裏越舒脤。他是真心盼著她挺過來,活下來。或許是他風流過了,或者說風流煩了,累了,她的病是命運向他傾斜,給了他一次很光彩的贖罪的機會。他盡了最大的力,甚至搭上自己半條命,來護理好妻子。
這說明他的骨子裏還不壞,如果不是他細心周到的照顧挽留,她很有可能已經撒手而去了。不是所有負心的丈夫都能做到這一點。
又是一年過去了,她除去半身癱瘓不會再有希望康複,其他髒器可是越來越好。吃得好,睡得好,諸事不操心,麵色紅潤得有一種越活越年輕的趨勢。他每天上午一次下午一次,用車推著她去公園散步。他不再外出,悉心照顧她。她的存在變成了對他的牽累,這牽累又是一種成全。
有他的現在,對他的過去還有什麼不可原諒的呢?他們的人生闖過了50歲大關,婚姻之船也闖過了暗礁險灘,進入了平穩和緩的航道。一般的婚姻好傢都要經曆這麼幾個階段,由相識到相愛,由相愛而結合,結合後長相廝守便生出許多矛盾,發現了婚姻的缺陷,這時候婚姻最脆弱,最經不住誘惑。或幹脆分手;或同床異夢,一方也許是雙方都有了外遇;或互相忍讓,繼續相處,久而久之生出一種習慣,一種適應,愛也許平淡了,但情還有。年紀越大越互相依賴,互相需要。
他躺在她的身邊不失眠,睡得踏實。離不開自己的窩。移情別戀是很累人的,他沒有精力了,蟲不願意再冒險了。
還有一對也處於更年期的老戀人,久別重逢,兩個人意外地都發覺對方很消沉,沒有激情,沒有接觸的渴望,甚至沒有握手。因為握手顯得太生分,太客套。
他們甚至沒有什麼話好說了。說“情話”已不可能,“情話”就是蠢話,越蠢越可愛。兩人過於冷靜,沒有動情,沒有燃燒,沒有氛圍,哪來的“蠢話”!甚至也找不到一個熱烈的有趣的話題,隻能談身體,談病。兩個人身體都不好,都有病,都有自己的痛苦,交流對病痛的感覺,交換對現代醫藥和醫藥廣告的看法。積極給對方出主意,該吃什麼藥,該練什麼氣功,越談越沒勁,好像他們是一對病友,而不是情人。兩個人都想改變話題,又談起了經濟形勢和蘇聯問題,兩個普通的知識分子,對這些“世界大事”又能談出什麼名堂來呢?最後真的落到“相對無言”地步。隻好平靜地,其實是冷淡地告別了。
費心機尋找借口,坐十幾個小時的火車,浪費許多時間、精力,就為了見麵後說幾句廢話嗎?
他回去以後很長時間抹不掉心裏的澳喪。這種冷漠、平靜真的是更年期反應嗎?現在有點更年期大泛濫,誰做事有點悖情理,誰說話著三不著兩,人們便把這一切自己不喜歡的事物稱作更年期現象。當這對情人知道自己和對方都進入了更年期,說話做事必格外謹慎小心,避免引發對方的歇斯底裏,莫不是-般的情人都闖不過更年期這一關?
他發誓愛她,當初曾幾次下決心想跟妻子離婚,與她結合。現在看,當初幸好沒有邁出那一步。如果真的跟她結合了,還不是重演一次悲劇。現在跟她在一起還遠不如跟妻子在一起親近、自然、自在。隻相愛不相守是靠不住的,熱烈相愛的情人,熬不過平靜相守的夫妻。能夠長期相處就是共度人生的家庭,在生理上、生活上互相扶持,總會處出感情,處得習慣。當然能在長期相處中相愛,是更幸福美滿的家庭。不能成為眷屬的情人,隻能靠愛來維係兩人的關係,而愛有春夏秋冬,一旦情盡愛冷,緣也就了啦!愛情也有更年期嗎?
宇宙聞有一個重要的現象——凡是生命都有其自身的節律性,存在著周期性變化。如:曇花一定要在子夜盛開,牽牛花必在清晨打開喇叭。
人也一樣,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隨著大自然、太陽、地球和月亮的節律作用,人體內營衛氣血的運行也隨之改變,器官、思想和感情的每一項活動都按周期運轉。俗話說“春困秋乏”,就是人隨季節而變化的反映。在淩晨3-4時,人的注意力處於絕對低潮,如果這時工作最容易出事故。而在上午10-12時,頭腦最靈活,最富於創造性。
人的感情當然也有其節律性。認識這種節律,把握其盛衰,肯定有益於人生——少做到老了讓自己後悔的事情,少出感情事故。即便出了事故也會泰然處之。何必怨天尤人,把自己和別人曾經有過的美好的東西全部毀掉,潑上賍水,變成一團醜惡。自己的感情出了事故,應該由自己處置,自己糾正。
有些事情是感情的節律在起作用,人力不可過亍勉強。即所謂:“強扭的瓜不甜。”
寫到此有必要鄭重聲明如下:人是感情的主宰和載體,以上理論不能成為喜新厭舊,水性楊花的遁詞!
閑話火雞
當今什麼都可以進出口,包括節日。中國不僅知道聖誕節的人愈來愈多,且有相當多的人和單位,如:各地的中高級飯店,尤其是中外合資或外商獨資的企此,有外國留學生的高等院校等等,都要過聖誕節。因之各種大商場便掛出節日氣氛,推出聖誕商品。於是便引來了——“外國雞”。
學名火雞、吐綬雞。在美英法等西方國家的聖誕餐桌上是不可缺少的東西。據聞食品街剛開張的大富豪酒家在12月25日為慶祝聖誕節將大擺火雞宴。為什麼西方人(也包括東方人,僅美國每年就向日本出口火雞2000萬磅,中國不也開始在吃?)在聖誕節的時候必須吃火雞?當然平時也照樣可以大吃特吃。天津怎麼會突然飛來這麼多火雞?
我我到了畜牧局黨委書記於興泉,想他一定跟大批火雞飛來天津有關。我們在6年前相識,他有多方麵的修養,智慧深廣,思想放達,敢於成就開拓性的事業,不論在什麼地方當頭,口碑都不錯。他也許是能回答我的問題的最佳人選。他卻不肯多說,拉上我直奔南郊,來到天湖食品公司的雞屠宰廠。其場麵火爆,激烈,新奇而富於剌激性。
肥碩高大、勇猛好鬥的火雞,被倒掛在一個個鐵夾子上,頭朝下等待著進入殺雞流水線。一身白羽,通紅的大冠子垂遮住半邊臉,眼晴閉著,顯出一種安洋,一種悲壯,一種對未來命運的恐懼,一種沉醉似的哀傷。當我從它們身邊經過時,有的火雞突然大睜雙眼,臉上的珊瑚狀肉瘤變顏變色,裸頭懸空挺直,發著狠想振翅撲上來。但翅膀已被敲斷,精壯的雙腳被牢牢夾住,隻能發出憤怒的咕咕聲,身體在空中暴烈地扭動。我見到的這是一批淘汰的種雞,每隻都有40多斤。平時大量上市的是從加拿大引進的海部端克中重型火雞,每隻20多斤,屬於雜交的優良品種,脂昉含量少,蛋白質及其他營養豐富,肉質細撇便於消化吸收——這是公司的負責人向我做的講解。
我的注意力還集中在火雞是怎樣被殺死的。不論它們怎祥反抗,還是身不由己地一點點靠近死亡。先被熱水潘毛,然後分解。流水線兩旁站著一排持刀的白衣姑娘,每人完成一道工序,斷其頭,割其頸,開其腹,取其髒器,削掉胸肉,拿下大腿,洗淨,冷卻。一熱―冷,一隻火雞轉眼工夫變成一塊塊潔淨鮮亮的肉。說它殘酷未免迂腐。這更像是一種文化,一種聰明的選擇。
這選擇在很多年以前就做出了。據傳一艘北美的客船在風暴中沉沒,海浪把一批僥幸的人送上一座荒島。這些人靠捕殺火雞不僅活了下來,而且個個身強體壯的等到了獲救的那一天。於是在每年聖誕節的時候大吃火雞,為了對這種人類的朋友表示感謝、尊敬、祭祀、紀念,吃了火雞吉祥如意,平安發達。文明會為人類的生存和貪欲找到各種各樣的理甶,吃也是一種崇拜,正如中國的初一餃子初二麵,正月十五的元宵八月十五的月餅和端午節的粽子一樣。很少用吃表達憤怒的厭惡。盡管人們愛說大話一一恨不得一口把敵人吞下去。
畜牧局選擇了火雞是因為他們瞄準了海外市場。僅天湖公司每年就要生產50萬隻火雞,每隻雞按25斤箅,就是1250萬斤。於興泉隻讓下邊的人多說,他自己卻深藏不露。但我能感覺到他的遠見和自信。
他又領我參觀了火雞的種雞廠,現代的別墅式的廠房,豪華的進口雞舍。要見種雞不比見一個大人物更容易。先洗澡,然後是徹頭徹腳徹裏徹外的消毒,更換上特製的無菌工作服,方可去觀瞻種雞的雄姿麗彩。飼養員一進去少則7天,多則一個半月不得出來,吃喝有專門的窗口送進去。給我的思想以衝擊的是他們保持火雞品種不退化的一套科學辦法。純正的不同品係的原種雞交配,繁殖出曾袓代種雞,優良的不同品係的曾祖代種雞雜交,繁殖出祖代種雞——這3步過程在加拿大完成。袓代種雞雜交繁殖出父母代種雞,父母代種雞出生的蛋以及蛋孵出的雞才可以上餐桌。畜牧局從加拿大引進的就是父母代種雞,每年引進4批,總約16萬隻。種雞使用一年就淘汰,所以能保持品種的優勢。相反,以前中國的某些雞種,完全靠自然交配,雞生蛋,蛋孵雞,蛋也好,雞也好,愈來愈小,愈來愈少,一代不如一代。
我突然想到其他動物包括人,是不是也會退化?為什麼有的民族愈來愈醜,有的民族則變的漂亮了。
我們馬不停蹄地從南郊又趕到西郊,看了肉雞的種雞廠和雞飼料加工廠,才知雞吃的比人吃的還要講究。至少沒有汙染。全是進口的先進設備,電腦控製,一切都自動化,對玉米進行嚴格的除塵、篩選、清冼,然後粉碎。根據雞的生長需要加進各種營養物。我想起米裏的砂子,萊裏的農藥……當代人類吃的東西中無毒無害無汙染的東西卻太少了!當然,把雞養好也是為了人吃。當采訪結束的時候於興泉問我感覺如何?我回答他說:“買你們的雞吃是放心的。”
他很嚴肅,能叫人放心就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侵慢來,文明終究是有前途的。”
書的征服
假若這個世界上沒有書,會是一種什麼樣子呢?
精神失去了陽光,思想無法傳播,知識不能保存,語言失去意義,人們的生活殘缺不全,生命將變得無法忍受。
所以,書是人類一種偉大而美妙的發明。文明的征服其實也是書的征服。書是最聰明、最可靠的老師和朋友。有書為伴,孤獨也是一種享受,深刻而豐富;閑暇將卓有成效;幽靜將變得爛漫多彩;嘈雜也可以寧靜和諧。移植生命,保持記憶,激發思想,傳播知識,交流信息,表達靈感……
書有說不盡的好處。正因為如此,書才有強大的征服性和侵略性。我怕搬家就是怕搬書。所謂搬家主要就是搬書。每次搬家在家人和幫忙者的一再慫恿下都不得不扔掉一些書。逢年過節,把屋子收拾利索,長了能維持幾個月,短了不消幾天,屋子裏又亂了,主要是書在搗亂,到處是書堆。外出總禁不住要逛書店,逛書店就不可能不買書。新書、準備要看的書、看了一半的書、寫作正用得著的書、有保存價值的書,占據了我房子裏的絕大部分空間;而且還不斷擴展,每時每刻都在蠶食供我存身的那塊空間。這不是侵略是什麼?我舒舒脤服、自得其樂地接受這種侵略和征服。
書不僅征服時間和空間,更征眼人的大腦。但是,倘若一個人隻是被書征服,而沒有征服書,充其量也隻能箅個書蟲子。正如培根所說,把自己的大腦當成草地,任何人的思想如馬蹄一般踐踏。那樣的話,再好的書也將失去其魅力和價值。會讀書的人都慌得征服書。學生們有這樣的體會:一冊很厚的新書,會愈讀愈薄,到期末考試的時候就剩下那麼幾道題了。這叫吃透了,掌握了,征服了知識。
讀其他的書也一樣。即便先被書征服,最後還是要反過來把它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