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於桂西及雲南、廣東、上海、浙江、香港等地的各類《岑民族譜》都載有瓦氏夫人的小傳。一個龐大的家族為一個女祖立傳也是少有的。

後代的文人曾經把瓦氏夫人的抗僑事跡編成戲劇,如明代的徐渭的雜劇《雌木蘭》就是在江浙一帶流傳較早較久的戲劇。

現代及當代的許多學者都從事了大量的瓦氏研究,著寫了大量的論文。在瓦氏夫人的家鄉田陽縣,曾經於1984年和199。年兩次召開了瓦氏夫人討論會。

由草彩妾、黃明標主編的《瓦氏夫人論集》,已由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收入了近三十位中外學者的研究論文。這是目前為止最豐厚最完整的瓦氏夫人論著。

此外,一些有關瓦氏夫人的簡單傳記、壯劇、話劇及電視劇腳本等也散見於報刊。

1991年11月間,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市舉行的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開幕式上,大型體育表演項目《瓦氏陣法》的成功表演令全國億萬電視觀眾耳目一新,瓦氏夫人的宣傳和影響又掀起了新的高潮。

然而,瓦氏夫人對後代的影響除了她本身的主要事跡之外,還在於她在軍事及武術方麵的貢獻。

岑家先祖宋代來到桂西,世代繁衍,曆史上曾經出現過眾多功績顯赫的將軍。到明代,凝結著諸多軍事將領智慧的《岑氏兵法》已經形成。在長期的積累過程中,許多明代以前的越人將領和統帥,如譯籲宋、臣誌、都包、洗夫人、馮盎、馮智戴、寧猛力、寧長真、寧宣、黃乾暇、真崇鬱、黃少卿、儂智高、區希範,蒙趕、韋銀豹等,都對它作過貢獻。

瓦氏夫人在繼承傳統的《岑家兵法》上,並不是單純的照搬照拿,而是根據賣情,不斷完善和發揚光大。

首先,她強調嚴格的紀律,賞罰分明。據《粵西叢載》,廣西女土官瓦氏率萬人來援,泊青關月餘。馭眾有法度,約所部不犯民間一粒。軍門下檄輒親視。居亭民訴部屬奪酒脯者,立捕殺之,食尚在咽下。瓦氏還在行軍前申明“四不許”和“五斬”。

第二,瓦氏根據兵法,建立了嚴密的指揮係統。“部署之法,將千人者,得以軍令臨百人之將;將百人者,得以軍令臨十人之將。” 自上而下,職責分明。

第三,采取了靈活的戰鬥組織和戰法。在沿海抗樓期間,先後使用過夜戰、伏擊戰、水戰、運動戰、阻擊戰和圍殲戰等。

這些用兵之道都被後來的俞大獻、譚綸、戚繼光等抗樓將領加以效仿、發展和運用。其中,戚繼光把瓦氏的“鴛鴦陣”,發展成了自己的“鴛鴦陣”:把士卒編為哨、隊、甲。凡每甲一人當先,八人不救、致令陣亡者,八人俱斬。一甲被圍,二甲不救;一隊被圍,本哨各隊不救;一哨被圍,別哨不救。致令陷失者,俱依法斬其哨、隊、甲長。隊是作戰單位,最前代人為隊長。次二人一執長牌,一執藤牌。長牌既長且大,主要用於遮攔敵人的重矢、長槍,掩護後隊前進。每個藤牌手除了藤牌外,還帶標槍二支,腰刀一把,交鋒時低頭,執牌前進,敵人近前便用標槍刺之,或用腰刀砍殺。再次二人拿糧晃,照顧牌手、抵禦敵人的刀槍。後麵又有四人持長槍,每二支長槍分別照顧一牌、一笑。……後二人用短兵器,如叉、槍、棍、僵月刀之類,和長槍彼此相倚。如長槍進刺不中,短兵即殺上救應。最後一名為火兵。

戚繼光運用瓦氏的兵法、陣法訓練和改造自己的軍隊,為取得抗樓戰爭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基礎。

瓦氏夫人不僅是一位傑出的很兵將領、抗俊名將,她還是個武藝超群的武術家,在江浙一帶備受推崇。

她自幼酷愛武術,刀槍劍戟,演練純熟, 自成一派。在抗樓前線,她曾親自收教徒弟,傳授壯家武術、兵法。

安徽款縣人氏項元池,素有天都少俠之稱,早年曾是瓦氏夫人的真傳弟子,專攻雙刀法。後來一個叫吳受的浙江人在浙江湖州綏翠堂拜項元池為師,他聽到了許多有關瓦氏的感人事跡,深受感動,特地寫了一首《雙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