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運氣,也是他的才氣,總之他獲得了第一名。揭榜的時候,所有的人都知道了一個小孩子獲得了第一名,大家非常驚奇,都想看看這個孩子是什麼樣子的。
魏文浩知道了這件事,十分開心,麵對著朋友說,我們家族三代單傳,一直都是做商販的,從沒有出過一個有本事的人。我的兒子居然能夠獲得本縣的第一名。
魏知恩年少得了縣試第一名,從此十分得意,他覺得自己可以馬上就能取得秀才,隻是規定不允許。以前他覺得自己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可是現在他發現自己成為了神童。
回到學堂,他發現先生教授的東西他幾乎都會了,別的學生還在為文章裏的生僻字而發愁的時候,他早就已經可以背誦下來了。魏知恩覺得他已經不用繼續背誦古詩寫古詩,學習古文或者寫作古文了,他覺得他應該學習更加有挑戰性的東西。
因為先生教授給他的東西他都已經學會了,所以有時候他會無聊,便向先生提問一些難解的問題,經常把教授問得無話可說。現在他完全看不起先生了,先生傳授的學問,他隻要心情好就會提出質疑,這讓老師很為難。
他說,老師不過是一個秀才,一個秀才懂的知識能有多少?我交給我的東西不過是認識文字,背誦古書。我覺得這些東西我不用學了,因為我都會。
可是他的話令先生很不滿意,先生說,所有的一切最好都是從最基礎的學起,你現在雖然取得了成績,但是你甚至連八股的寫作都不是很擅長,某些晦澀的文字或語言。我希望你可以認真學習基礎的東西。
魏知恩想,先生畢竟隻是一個秀才,也許我想學習的先生自己也不會,所以他才這麼說的。
從此魏知恩再也沒有學習文字和背誦文字,因為他覺得他自己已經不必這麼做了。
由於跟老師的關係搞得很僵,不久他就離開了學堂。
先生看見魏知恩走的時候說,我就是一個秀才,學識淺薄,不能傳授你想學習的東西。真是很對不起你,現在我隻希望你以後不要記恨我,我不奢望你可以知恩圖報,但是懇求你可以記得我是你的先生,是你的啟蒙老師。
他聽到先生的說話,心裏很愉悅,先生居然承認了他的缺點,他覺得很有成就感。
後來他去了縣城裏一個姓徐的舉人開的仁德書院。徐舉人因為性格孤傲,得罪了不少人,所以一生仕途坎坷,宋亡後他便在書院裏教書為生。
書院裏的學生大多比較年長,小的都已經十六七歲,年長的則有四十幾歲的,不過最多的還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他們全部都是漢人,並且家境不錯,因為這所書院的學費非常高昂。
魏知恩來到書院的時候是十四歲。
在仁德書院學習不久,他就參加了府試,他原本覺得這次考試必定可以通過的,所以他考完試後非常開心,同窗們問他考得如何,他也很有底氣地說,考上第一名是有點難度,可是考一個二三名還是差不多的。
誰知道這次他考試失敗了。這是他最慘的一次失敗,回到學校他被先生和同窗嘲諷,回到家裏他被相鄰和親人冷漠。
於是他在學校裏刻苦學習了一年,一年後他再次考試,結果仍然名落孫山。
他再次回到書院,他發現這裏所教授的也不過是秀才們該學習的詩,八股,古文之類,他根本學不到更多的東西,他想,假如他在這裏再讀一年,他也一定會名落孫山的。
先生根本沒有在意過這個孩子,可是魏知恩卻總是提出一些費解的問題,甚至還用八股寫了一篇文章,文章的大意是這樣的。
幾年前江南有一個財主家的兒子少年詩人,叫王持之,字以恒。
據說他有過目不忘的本事,五歲時就能背誦幾千首古詩,認識他的人都覺得是一個奇才。
八歲時他就能像曹植一樣七步成詩,當地不少人與他比詩都不能取勝。
他十二歲時當地來了一位知縣,居然知縣二十年前就中了狀元,因為心高氣傲,得罪了上官,所以沒有升遷。
知縣聽說了王持之的才華,十分欽佩,擔心少年不夠收斂,以後會引來災禍,便約王持之在酒樓對詩。從早晨太陽升起,直到太陽落到西山,知縣仍然不能取勝。
後來知縣做詩,詩曰:
少年顛做書生狂,
舞文弄墨寫文章,
心中一縷英雄誌,
幾回夢裏做周郎。
注:這句話其實是在說王持之年少輕狂,隻會做白日夢。
王持之看後麵不改色,泰然地說:
李廣不封馮唐老,
漢皇武功兩勳勞。
封狼居胥驃騎事,
馬踏匈奴獵天驕。
注:這句話的意思可以理解是,李廣和馮唐這樣年紀大的人都沒有封爵,他們可是漢武帝時期的兩位元勳啊。封狼居胥是驃騎將軍的事跡,他在匈奴的領地上騎著駿馬追尋匈奴王的蹤跡,這才是真正的年輕人的所作所為啊。
這句話在反駁知縣,比喻知縣就是李廣和馮唐這樣的人,年紀雖大,可是毫無建樹。霍去病雖然年輕,可是他卻是戰勝匈奴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