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人夢想再度崛起,再度成為稱雄一方的直轄市的話題在之後的若幹年裏,私下有議論,但卻始終沒有可能成為改變國家行政區劃的現實。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範圍內的鄉鎮以上的任何一級行政區域變化,都必須得到中央人民政府的批準。而省級包括自治區和直轄市行政區域的劃分改變,則必須通過全國人大會議表決才能生效。
決策權在中央。備決定中國命運的中央最高層,在掌握中國命運方向盤的領袖手中,這個領袖還必須是有崇髙的威望和受萬眾擁護的偉大領袖。
1976年毛澤東逝世後,中國共產黨粉碎了四人幫反革命集團,宣布了文化大革命的結束。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為起點的中國改革開放時代到來。之後的歲月裏,是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執掌著國家的命運。一向稱我是四川人的鄧小平是這個時代的總設計師,他的態度和意見影響著中央到地方的重大戰略決策。
鄧小平的態度呢?許多重慶人和四川人暗中一直在打聽。但說話很少、隻幹實事的四川人鄧小平,在這個百廢待興的時候真是日理萬機。撥亂反正工作之後,他先抓真理標準的大討論,然後搞農村土地承包,再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提出,之後是一場又一場什麼是社會主義,什麼是資本主義的大討論;這樣的討論還沒有了結,有人就搞起了資產階級自由化了;科學的春天剛剛開啟,教育改革的一係列問題又擺在麵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概念才提出,姓公姓私的爭論又很熱鬧……此時,另一件重要事情也擺在了他的麵前,即香港、澳門的回歸和台灣問題。
1982年9月24日,英國首相、人稱鐵娘子的撒切爾夫人訪華,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了她,這次會談是具有曆史性的。鐵娘子代表英國殖民地利益的英國政府,想在1997年後繼續管治香港。麵對百年屈辱和根深蒂固的殖民主義意識的英國首相,鄧小平強壓心頭之憤,一字一句地告訴英國人,也同時告訴全世界關於主權問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回旋餘地。坦率地講,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現在時機已經成熟了,應該明確肯定:1997年中國將收回香港。就是說,中國要收回的不僅是新界,而且還包括香港島、九龍。中國和英國就是在這個前提下來進行談判,商討解決香港問題的方式和辦法的。如果中國在1997年,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8年後還不能把香港收回,任何一個中國領導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國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著中國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國領導人是李鴻章!
據說,當天英國鐵娘子在與鄧小平談話後,從人民大會堂台階走下時,一個踉蹌,差點摔倒。
1997鄧小平選擇1997年收回香港,雪中國百年之恥。
1997年,對鄧小平來說,這是他留在世上的最後一個年份。這一年他期待香港能如期回到祖國的懷抱;這一年,他想親自去剛回到祖國懷抱的香港走一走、看一看。可1997年,中國人民的兒子鄧小平,沒能親眼看到五星紅旗髙高飄揚在香港上空的那一刻,便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其實,1997年還有一件事與鄧小平直接有關係:他生前惦記的關於成立重慶直轄市的大事,也在這一年交給全國人大表決通過。鄧小平以對香港回歸的同樣心情,期待看到人民大會堂裏那隆重而熱烈的對設立重慶直轄市的表決結果,然而操勞過度的老人家仍然遺憾地沒能看到這一曆史時刻。
重慶人民要永遠記住這個日子:
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與世長辭。
1997年2月19日這一天,國務院迅速做了一件特別重要的事:把鄧小平生前的最後一個心願一設立重慶直轄市的議案提交到了全國人大常委會……
曆史如此巧合而神奇:重慶的命運與鄧小平的生命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不妨將時間上溯近百年。1919年,鄧小平那時的名字叫鄧希賢。暑假,從重慶回家的父親給兒子帶來一個消息:重慶正在開設留學法國的勤工儉學預備學校。
父親問兒子:想不想出國留洋去?
兒子將脖子往左一扭,說:想去。
那行,你先到重慶去報考留法預備學校。
嗯。
15歲的兒子從此離開家鄉,到了重慶。這是鄧小平從一個普通農家娃兒變成一個無產階級革命者的決定性的一步。重慶因此也成為了鄧小平偉大一生的啟駛站。或許正是因為這一點,鄧小平對重慶始終懷有深厚的感情。在新中國成立後主政大西南的幾年裏,他對重慶這塊英雄而古老的土地有了更全麵而立體的了解和認識。
重慶的特殊地位一直留存在這位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心裏,他在等待重新考慮重慶地位的時機……
時機來了。
時機越來越成熟了。
這個時機的顯著標誌是中國改革開放越來越深入,中國經濟發展越來越迅猛和國家實力越來越強大。
與重慶命運緊緊連在一起的是三峽工程。三峽工程是催生重慶再次成為中央直轄市的關鍵。自毛澤東當年揮筆寫下截斷巫山雲雨,高出平湖之後,關於長江三峽工程的建設準備,雖然在滄桑與曲折的年代裏一直沒有停止過,然而高層決策者已經把它撂置了許多年。這既有政治因素,又有國力因素。改革開放後,中國建設突飛猛進,國家實力日益強大,因而從上到下的那一批夢想高峽出
平湖的三峽迷就行動起來。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鄧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於是那些老三峽迷們開始通過各種不同的渠道,找到複出的老頭子們遊說。
1979年開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由武漢長辦的林一山主持召開三峽大壩選址會議,這就意味著以鄧小平為首的決策者已經同意和考慮三峽工程上馬的問題從一般性的口頭議論進人實質性的決策階段。這一年,鄧小平親自出席了中國政府與美國政府的一項用於援助中國水電建設的20億美元貸款的簽約儀式。美利堅合眾國的副總統蒙代爾在與鄧小平一起簽訂協議後,笑著問這位中國、
1980年7月12日,邛小乎同誌視察葛洲壩水利樞紐工地,並向工程技術人員了解長江三峽工程論證情況。
副總理:閣下是否在考慮上馬你們偉大的三峽工程?鄧小平當時笑笑,用濃重的四川話回答道:可能喔!
非常可能。時過不到一年,鄧小平察看了三峽壩址,並召集胡耀邦、姚依林等到武漢研究三峽工程問題。至此,三峽工程在鄧小平的親自指揮與布置下,在可控製的範圍內全麵開始運作……
1982年10月,萬裏副總理率國務院秘書長杜星垣、副秘書長田紀雲、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胡啟立、中共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郝建秀、水電部副部長李鵬等一行23人,對三峽地區進行了考察。而此次由國務院牽頭的龐大考察團,將決定政府對未來三峽工程的意見。當時萬裏等經過實地考察得出兩個方案:一是高壩方案,即三峽大壩200米高程,回水一直到重慶。建好後的三峽電站發電能力達到
2200萬千瓦,按當時物價計算,整個工程所需投資260億元。二是低壩方案,即三峽大壩高程為165米,正常水位150米,搬遷移民30萬人,隻淹沒萬縣等。建成後的三峽電站發電能力達到000萬千瓦。工程總投資約100億元。3年準備,7年施工。
1983年5月,以國家計委名義召開的三峽可行性報告審議會上,多數人同意按低壩方案建二峽工程,即水庫蓄水正常水位為150米、壩頂高程165米。
不行!那樣太可惜了。我們重慶為三峽工程已經犧牲了許多利益|如果水庫蓄水不能讓萬噸輪船到達我們重慶港埠,這對發揮長江黃金水道的作用,是個巨大的浪費,我們不希望是150米的蓄水位。我們希望中央考慮重慶發展的需要,是否以建蓄水為180米的中方案為宜……重慶人對低壩方案紛紛提出反對意見,尤其是時任巾長的肖秧同誌,當他聽說中央定的150米方案時,立即找到中央有關領導陳述:我們重慶,在解放後的二三十年裏,為了未來的三峽建設,重慶市一退再退,建設不能重點投入,蓋房子也得往200米的未來水庫線以匕蓋,啥子都別想順順當當做事。堂堂西南第一城,一直等候三峽工程開工那一天重振威風,結果搞了半天啥子份都沒有。這怎麼行!重慶1000萬人民犧牲了二三十年的建設和發展的機遇,就等著三峽工程帶來新的發展希望,如果搞150米的低方案,我們不好向人民交代,也不好向子孫後代交代!我這個市長也不好當這聲音當然也傳到了老領導鄧小平耳邊。
重慶人提出的中方案,得到了多數專家的讚同,認為這個方案兼顧廣重慶利益,同時對在三峽工程建成後所能產生的綜合經濟效益表示樂觀,更為重要的是180米正常蓄水可完全控製長江中下遊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災害。而這樣的蓄水童可使年發電裝機量增至2000萬千瓦。
但是中方案也有不利的一麵:首先是移民要增加到100多萬,還有萬縣至宜昌段的所有縣城都將被淹沒,距重慶100多公裏的涪陵市也有三分之二的地方要淹掉;二是整個工程的投資有很大增加。
3個方案,到底選擇哪個方案,拍板權到了鄧小平那兒。重慶人和所有期待三峽工程早日上馬的人都在等待總設汁師的最後定奪。
1985年月19日,這個日子並沒有特別意義,但這個日子對重慶人來說,又意義非同尋常,因為就在這一天鄧小平第一次正式開口要把重慶從四川省裏劃出來,成為中央的直轄市。
這一天上午9時45分,鄧小平來到人民大會堂福建廳,出席廣東核電投資公司與香港核電投資公司合營建設我國第一個核電站的合同簽約儀式。當時,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鵬,偕夫人朱琳一起參加了此次簽約儀式。
鄧小平這一天很高興,與香港來的客人嘉道理勳爵等談得很開懷。送走客人後,鄧小平看到年輕的副總理身旁站著一位漂亮、端莊的女同誌,便笑嗬嗬地過去與他們握手。
李鵬忙將朱琳介紹給鄧小平:這是我愛人朱琳同誌。
鄧小平握著朱琳的手,慈祥地看了看,然後問:你是哪裏人啊?
朱琳答:是上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