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金色時光(下)(2 / 3)

在國際上,少數反華勢力,對所謂的三峽移民人權問題的關注更不用說了,而且所花費的本錢已經列人了他們的某些國家預算,從20世紀90年代起的曆次國際人權會議上,針對我國的人權問題所進行的一次次提案中,幾乎每次都會將三峽移民人權問題列入其中。提案的一次次失敗,並沒有讓反華敵對勢力罷休,他們在三峽移民問題上的奇談怪論和說三道四,從來沒有息聲過。

一句話:他們不相信中國人自己能建造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更不相信中國人能在建設三峽如此規模的水利工程中將百萬移民問題處理好!

不相信別人能做成比自己更偉大的事,就會想象出那些可以任意歪曲事實的奇談怪論來。三峽移民中的所謂人權問題,便成為西方反華勢力喋喋不休的一個話題。

縱觀世界水利史,中國的三峽工程確實太偉大了。它是人類征服自然的又一次偉大實踐。滔滔長江,從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至上海吳淞口人海處,全長6300多公裏,其流域麵積達180餘萬平方公裏,沿途彙集支流數千條,其中流域麵積大於1000平方公裏的有437條。全流域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河口年平均徑流量約9600億立方米,水量無比充沛。流域內氣候溫和,物產豐富,養育著全中國一半以上人口,創造著整個國家七成的國民生產總值。長江是中國生存與發展的大血脈,影響著中國的前途與命運。然而長江之水,在造福於民的同時,又因它的桀騖不馴,致使沿江特別是中下遊地區的人民飽受洪水災難之苦。

幾代中國領導人決策三峽工程的目的和意圖非常清楚,一是要解決水患|二是巨大水資源的利用。後者我們比較容易理解,長江每年有9600億立方米的水資源白白地流入大海,這對一個總體水量並不充裕的發展中國家來說,長江白白流走的哪是水嘛!是黃金!是白銀!是我們的血!利用長江三峽大壩的巨大落差進行水力發電,其電力資源可以給中國人提供每年847億千瓦時,相當於10個大亞灣核電站的發電總量。而規劃設計的三峽水庫,在防洪能力上要做到的是確保百年一遇的大水來臨,中下遊不受洪災損失。百年一遇是個什麼概念?就是一百年中有一次特大洪水來臨時,長江中下遊因為有了三峽大壩而穩穩當當生活與生產,不用再像以往那樣,不是一夢醒來命歸天或者就是來不來百萬人上大堤嚴防死守了。史料告訴我們,在長江有曆史記載的1153年中,最大的一次洪水是1870年,那年洪水造成的死亡人數比唐山大地震多出了幾倍。那一年的洪水流量為8萬立方米每秒。三峽水庫的防洪能力可以保證在84000餘立方米每秒。

如此百年一遇的大洪水來臨時,我們國人也不必擔憂了!

其實,長江洪水的發汛同期百年一遇,並不是每一百年就有那麼一次像1870年的8萬立方米每秒大洪水從天而降的概念。百年一遇是一種概率的表述,用一個通俗的解釋:一枚硬幣有正反兩麵,轉動一下,肯定有時正麵有時反麵,其概率為50。但並不是說每轉兩次肯定一正一反,也許是兩正,也許是兩反。百年一遇的大洪水,也許是一百年中長江一次也沒有超級大洪水,也許百年中就連續來了兩次大洪水。三峽大壩給我們擋住的就是在一兩百年中像1870年的大洪水,不管它來一次兩次,還是一次不來,我們都可以放心。

將來高峽出平湖後,三峽水庫所形成的優勢還在於它構築起了一個效益巨大的長江航行新天地。預期到21世紀30年代,通過長江峽江壩址的年貨運量可達5500萬噸,客運約400萬人次。屆時,從重慶到宜昌所形成的660公裏的深水航道,真正使我們看到天塹變通途的壯麗景象。那時,長江的新一段黃金水道將名副其實,使得它可以同世界上內河航運最發達的美國密西西比河以及歐洲的萊茵河、多瑙河相媲美。

啊,三峽就是這般偉大!偉大得讓一些敵視我們的人無不感到心驚肉跳。

話說1990年,在中央領導的親自推進下,國務院三峽工程審查委員會正式成立,其後該委員會通過了新編的可行性報告,即著名的175方案在這之前的1984年2月,國務院曾對三峽水庫蓄水到底多高有過方案,當時的方案叫150方案,即水庫蓄水150米。正是因為重慶市的同誌反對這個方案,後來專家和領導們一起重新商議論證,最後確定為蓄水175米

1992年2月20日。中南海懷仁堂。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在此召開。

議題隻有一個:討論興建三峽工程的議案提交全國人大審議。

會議一開就是兩天,足見政治局常委們對三峽丁―程上馬的高度重視和慎重態度。最後,常委們一致同意將國務院上馬三峽工程的議案提請全國人大代表討論。江澤民在總結時用非常凝重而響亮的話說,此次常委會正式決定,中央同意建設二峽工程方案,是非常慎重的,他將親自到即將召開的兩會黨員幹部會上作工作、作動員。

國務院開始了緊張的提交議案準備。

3月6日,江澤民打電話給李鵬:小平同誌建議三峽等項目要有專人抓。

第二天,江澤民給李鵬來電話,說他寫的在兩會上對黨員幹部的講話稿請李鵬同誌看看。江澤民又說,小平同誌非常關心三峽工程的事,要求在八五期間就有所作為。江澤民還建議峽工程這個項目,由李鵬牽頭,田紀雲、陳俊生、肖秧和李伯寧協助。

李鵬表示讚同。田紀雲是副總理,陳俊生是國務院秘書長,肖秧是四川省省長,還有個特殊人物李伯寧。關於李伯寧這人,外界不是很了解,但重慶和三峽庫區的人都知道此人。幾年前,筆者在三峽庫區采寫三峽移民事宜時,就聽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在三峽老百姓中,有些人不知中央政治局常委是誰,但都知道李伯寧是誰。可見,李伯寧在三峽的影響。

重慶人民並沒有忘卻李伯寧這個人的曆史功績:不說他在重慶直轄市建立之前為移民試點所作的貢獻,尤其是他試點獲得的開發性移民經驗,為整個庫區後來開展大規模的移民工作起到了寶貴的示範作用,單單在他離開工作崗位後為三峽工程上馬所付出的心血也令我們不得不折服。在采訪李伯寧時,他的秘書至今仍記著老頭子為了三峽工程上書中央的數據:僅1990年和1991年,李伯寧上書數量分別為570封和700封,且其中不乏洋洋灑灑的萬言書。李伯寧退休之前是國務院三峽經濟開發辦公室主任。

重慶人民應當記住李伯寧這個人,他對三峽工程特別是移民工作所做的貢獻,將載人史冊。還有後來接替李伯寧擔當百萬大移民工作重任的郭樹言、漆林等,他們都為三峽工程和重慶成立直轄市後的移民工作作出了巨大貢獻。

這都是題外話。讓我們再來關注髙層關於三峽工程的推進和重慶直轄市設立的曆史內幕吧

3月16日,清晨7時半,秘書向李鵬報告:政協副主席、三峽協調組負責人之―的王任重病危。

快走!馬上去醫院!李鵬立即穿戴好衣物,揮手同秘書一起往外走。

但等李鵬總理趕到醫院時,無產階級革命家、三峽工程的堅定支持者王任重已經與世長辭了。凝視著王任重的遺體,李鵬無比悲痛,失聲痛哭。結果是王任重的夫人反過來向他勸慰,說不要過於悲傷。王任重家人都知道,因為三峽工程,王任重與李鵬總理結下了深厚的感情,而王任重作為政協副主席,兩會要表決關於三峽工程上馬問題,他就是在連日操勞下才突然病倒的,如今又突然與世長辭……李鵬想起這些,怎能不悲痛萬分?

隻要三峽工程上馬,父親死也瞑目。王任重的兒子握著總理的手,這樣說。

3月18日,兩會黨員負責人會議召開,李鵬主持,江澤民講了兩個小時,他在會上明確表示:中央和我都投了讚成票。這分量足夠重的了,令各位黨員負責

人印象深刻。

4月3日,爭論了近40年之久的興建三峽工程的表決在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全體會議的現場人民大會堂進行。

那一次曆史性的表決場麵永遠地被載入史冊,因為它的過程和場麵非同——也許在中國全國人大會議的曆史上從未有過哪一次的表決這樣引人注目,因為它太激動人心了,同時又爭議得太激烈了。筆者當時作為某中央機關報的一名記者,也有幸目睹了那個表決過程——當主席台兩側的巨大熒光屏上顯示出長江三峽工程表決的字樣時,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萬裏同誌起立宣布:現在表決,請代表們按表決器。

很快,會議大廳裏爆發出了雷鳴般的掌聲一一長江三峽工程決議以1767票讚成,177票反對,664票棄權,25個人未按按鈕的結果,獲得通過了!

那場麵太令人難忘和激動了。無論是主席台還是大廳的普通坐席上,許多人相互擊掌慶祝,有的緊緊擁抱在一起,有的在興奮地抹著淚水……

在歡呼的代表中,重慶籍的代表也許最為興奮激動,因為他們都知道:三峽工程的上馬,意味著重慶的地位會加速提升!

接下來的好事、喜事,一樁樁地接連湧來……最值得一提的是重慶人3月下旬從報紙和電視上看到了老領導,當年1月到了南方巡視,並且發表了著名的南方講話。鄧小平的南方講話給重慶人一個強烈的印象是:發展才是硬道理,中國的改革和現代化建設的步伐要邁得更快、更大。

三峽丁程緊係著中國的四個現代化。換句話說,中國的四個現代化需要三峽丁程。要搞三峽工程就必須有強有力的行政機構來承擔這一重任,所以重慶直轄就將被提上議事日程。

哈哈、哈哈哈……

重慶人在朝天門樂得直叫:啥子美喲,這才是美喲!

想聽?

當然。太想聽了。

好。

在重慶市直轄之前,大家都知道天府之國的四川省乃中國第一大省,大到其人口最多時達1.119億,是英國和法國的總和。這在西方國家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事。中國就有這麼大,人口就有這麼多。60億的全球人口,中國四川一省就達1億之巨,這在中外行政區劃史上恐怕也是獨一無二的。

甘宇平同誌對我講,自從那次談話後,他回到成都,就遵照省委書記謝世傑和省長肖秧同誌的指示,悄然地進行著一項重要工作一一準備材料,給中央寫一份關於重慶從四川省分出去的具體方案。當時方案有兩個:一是把萬縣、涪陵、黔江和當時的重慶市加起來,看一下麵積是多少,經濟狀況是個什麼樣,糧食總量到什麼水平,地下資源又是個什麼情況,還有財政、人口、環境、社會等等綜合情況。第二個方案是,除上麵的萬縣、浩陵、黔江、重慶市加起來外,再加達縣、南充、廣安後,又是個什麼情況。

如果按照後一個方案,新分出來的四川省就隻管川南、川西和甘、阿、涼三州1997年11月8日,舉世矚目的長江三峽工程大江截流合龍於上午8時52分開始,至15時30分截流成功。圖為江澤民總書記和李鸝總理來到截流圍堰堤壩,向建設者們表示熱烈祝賀和親切慰問新華社供圖了。而川東、川北的較貧困地區就劃歸重慶,用肖秧的話說:這是王國藩窮棒子社。意思是說,新重慶市會承受太重的負擔。

1996年3月15日,李鵬請李貴鮮、肖秧到北京談設立重慶直轄市的籌備工作問題。

1995年10月,中共中央組織部通知四川省委,中央調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張德鄰任中共重慶市委書記。這一人事調動,讓下麵的人感覺到重慶直轄市的設立隻是個時間問題,中央已經對未來的重慶直轄市班子安排開始布局。張德鄰第一次出現在重慶時,讓山城人民大有耳目一新之感,此人身材高大,說話洪亮,中氣十足,又相貌堂堂,一副標準的東北大漢形象,與一般的重慶、四川男人相比,顯得髙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