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藍色交響(上)(1 / 3)

第三章 藍色交響(上)

兩江彙合之城,路很陡、路難行。

關於重慶,無論你用什麼詞彙描繪她的特征都有些蒼白,上帝早已把她鑄成一座與江與水密不可分的山水之城。這一外貌不可變,即使是巧奪天工之力,縱有百年、千年的時間也很難改變,而真正改變了又可能是一種災難。

山是城,城是山。城在水中走,水在城中穿。這就是重慶的地理特性,是全世界無數大都市不可比的獨美。

獨美之處,也必有獨險之路。重慶古時屬巴蜀之地,故重慶的路屬蜀道。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詩仙李白曾這樣仰天長吟。重慶當代作家餘德莊則這樣描述他的故鄉城:遙想洪

本節資料來源:新華社1998年4月17日、18日相關報進;李鸝眾誌繪宏圖一李鵬三峽日記,中國三峽出版社2003年版。

荒遠古之時,當重慶人的祖先或從三峽溯江而上,或從秦嶺順坡而下,輾轉來到這片兩江之夾持中的嵯峨土地上,麵對蒼天白浪,用最原始的工具在堅硬的山岩上留下第一道痕跡時,也代表著子孫後代與這方山水簽下了一份永不反悔的約定。我們的祖先也許不會有山水園林城市之類的意識,但卻肯定會有建設美好家園的種種夢想。正是秉承了這種生生不滅的夢想,一代代重慶人在苦拚奮鬥,流血流汗像螞蟻啃骨頭一樣地改造著這塊被祖先認定的風水寶地,穿越過漫長的曆史煙雨,經受了無數的天災人禍,終於使當初的野渡漁村變成了聚居數百萬人的通都大邑。

有人告訴我,舊重慶是用連二石堆砌而成的城市。連二石,顧名思義,是根根石條,舊重慶是用根根石條壘砌而成的城市。老重慶人對這樣的壘石而起的城市概念,印象至深。即使在今天,我們仍然能在渝中半島見到多處的城牆和堡坎,拱起的隧道與橋墩,聳立於岩崖上的房基和石階,無不有連二石的痕跡……這樣的城市,其路必定是又陡又難。

在直轄市成立的歡慶鑼鼓聲落定之後,沉靜下來的重慶人發現,自己的直轄之路,其實比山城的蜀道還要難——

8.23萬平方公裏麵積,除主城區外,多半是廣袤而貧瘠的山川。說其廣袤,是因為世界上沒有哪個特大城市,有重慶直轄市那麼大的麵積。一個城市的區域範圍能夠延伸至1000公裏之外,唯重慶是也。說其貧瘠,是因為一個城市裏竟然還有80以上的農村人口,而這8070的農業人口中,光國家級重點貧困縣就有12個,省級貧困縣8個,貧困人口達366.42萬人,相當於一個小國家的全部人口!在這些地方,窮到什麼程度,國人、阯人不可能想象得出:農業方式是刀耕火種的,住的是山洞石窟,吃的是石磨野炊……1997年,成立直轄市之初,一位重慶日報記者和一位市扶貧辦的工作人員在巫山廟堂鄉,看到一位3自來歲的婦女,因下地被毒蛇咬了,沒地方去治療,生命處在垂危之中。村上的男人們就把她綁在一棵樹幹上,用木匠的鋸和斧,連續鋸了3次,將那婦女被蛇咬傷的腿硬是鋸了下來,那婦女暈倒3次,才留下了一條命。

在一些山區,農民們不少人還長年居住在山洞裏,偶爾吃上一點鹽還得背著包米下山走一天的路程去換。婦女們來了例假,用的都是塑料薄膜紙包的木灰;孩子們十幾歲了,連拖拉機的聲音都從沒聽到過……扶貧辦的一位同誌告訴我她在1998年下鄉時看到的情景。

重慶直轄市建立初期的農村是這樣,主城區則是另一番情景。

幾百萬人口基本上都擠在渝中那一塊巴掌大的小島上。與外界相通的路隻有剛剛修好的一條成渝高速,而整個重慶主城區的交通之堵,堵到令市長蒲海清再也不能容忍的地步一市政府要開個會,說是9點,參加會的人能9點半到齊就阿彌陀佛了。有一次,一個區政府負責人10點半才趕到。市長氣得直想罵:也不看看啥子時候了?都快吃午飯了你還來幹啥子?這位區幹部哭喪著臉對市長說:我從家走的時候8點不到,可一路堵車,到袁家崗後,就根本走不動了……市長再也沒了話。是啊,重慶這個熊樣,如果再不迅速改變,我們還對得起誰呢?我們還有哈臉稱直轄市?

市委書記張德鄰平時一身浩氣。都說他儀表堂堂,中氣十足,可一到冬季,每回市委召開常委會時,他最受不了的是屋子裏冷得渾身直打顫。我最受不了的是開常委會還要裹著軍大衣。他見了也是剛從黑龍江調到重慶任電力局局長的葉明,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念這苦。

重慶不像張德鄰書記長期工作的黑龍江和北京等地方,那兒冬天有暖氣,即使沒有了暖氣,如果天氣冷就開一下空調,房子裏照樣暖融融的。張德鄰書記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重慶的冬天和早春的氣候是那麼的陰冷陰冷,最要命的是他這個市委書記想借助一下空調暖暖身子的可能都沒有一因為重慶缺電,電根本供應不上。直轄市之前的重慶電力係統主管部門都在四川省裏,兩地分家後的電業係統管理權限仍然沒有給重慶,重慶隻能依舊受這無電之苦。

沒有路的城市,就像筋脈不通的人一樣,跟植物人、癱瘓人無多大差異;沒有電的城市,就像犯了病的人,沒有一點兒精氣神。一個城市沒有了這兩樣,這個城市就沒有拓展自己生存與發展空間的可能。

但重慶直轄市成立之初,最苦的還有一樣更重要的東西,就是沒有錢。沒有錢比沒有電、沒有路更苦。沒有錢,政府和機關的工作就無法正常運行。沒有錢,電和路的建設根本不用提,提了也白搭。

這個時候,重慶除了366萬多農村貧困人口沒飯吃,還有100多萬企業工人的工資沒有拿到,還有8076以上的國有企業仍在大幅度地虧損、大虧損……中央及部委領導不是不了解重慶,但中央也有中央的困難,讓你重慶成為直轄市,目的是什麼?是讓你發揮重慶特大城市的區域優勢,成為長江上遊的經濟中心!經濟中心是什麼?當然是一個具有強大經濟實力,能帶動和輻射到周邊的西部經濟極。你經濟中心隻知伸手向中央要錢,要你這個直轄市幹嗎?支持、幫助自然少不了,可你重慶也不想想:中央決策讓你成為直轄市的最終目標是什麼?道理非常簡單:讓你強大,要你當西部的標杆,叫你發揮經濟極的龍頭作用!哭窮隻會讓中央不悅,哭窮不是直轄市!

然而張德鄰和蒲海清二位主管直轄市的領導,此時不哭窮不行。全市60多個億的財政,光供各級黨政機關和科教文衛等行業的幹部職工飯碗都還有缺口,這市長書記不向中央伸手還能向老百姓伸手?

挨完總理的批評後,蒲海清市長真的轉身向百姓伸手了——重慶直轄市成立,總得有個像樣的地方開一次慶祝大會。放在哪裏?自然放在最著名的重慶人民大禮堂唄因為這是重慶最具代表性的會議場所,這座如北京天壇式的宏偉建築是鄧小平、賀龍等當年執政西南局時蓋起的一大標誌性建築。可40多年過去了,它顯舊顯破了,需要修繕一下。要修大禮堂,就必須把前麵的人民廣場一起動工,這樣才能有些氣派和氣勢。在平地難尋的山城建廣場,是幾代重慶人的夢想。消息一傳出,城區百姓幾乎是奔走相告。

市委、市政府常務會議很快定下這一工程。

錢呢?錢有一點,但遠遠不夠。沒錢的市長是個無米之坎的巧婦。最讓蒲海清生氣的是,他還要麵臨一些政府部門的舊觀念一新建的人民廣場和大禮堂連成一體,需要一片綠地和以後群眾活動休閑的地方,過去的圍牆和舊房子需要搬遷。而這些搬遷戶多數還是政府部門。

市委、市政府的決定,竟然不被一些部門執行。他們留戀渝中半島,留戀挨著大禮堂上班的感覺。

蒲海清火了:責令有關部門必須在規定時間內搬出施工區,否則部門領導革職!

大禮堂翻新工程和廣場擴建工程終於在艱難中如火如荼地動工建設起來了……但,市長手頭沒有錢了。

沒有錢怎麼辦?沒有錢照樣能辦事、辦成事!市委書記張德鄰在這方麵的政治敏感和政治經驗相當豐富,他提出振興重慶,富裕人民,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黨的作用是廣大黨員帶頭;人的作用,就是要使所有重慶人的注意力、興奮點,都集中到為振興重慶這一主題上!重慶沒有錢,但重慶有艱苦奮鬥、死都不怕的紅岩精神!紅岩精神在重慶直轄市建設的初期,她可以理解為萬眾一心,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可以理解為團結一心向前看,集中精力抓發展,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投入到建設新重慶的宏偉事業之中的幹勁和實際行動。

市長蒲海清是重慶土生土長起來的領導,他對重慶的感情從1961年上重慶大學那天起就已經深深地烙在骨髄和血液裏了一為了重慶的美好明天,他甘願獻出全部的赤子之心、赤子之情。

沒有錢,我們帶頭捐款,發動群眾捐款!書記和市長在這一問題上看法完全一致。於是,直轄市成立前後的第一個鼓舞全市人民鬥誌和信仰的是捐款修建人民廣場的實際行動。於是,一個以捐款為具體行動,主題為認識新重慶、熱愛新重慶、建設新重慶的精神文明建設活動在新直轄市上上下下轟轟烈烈地展開,那情景我們仍然曆曆在目,大夥兒熱情特別高漲,雖然我們不富裕,可一聽是為了建人民廣場,建自己的新重慶,我們都願意盡一份力量,我們全家都捐了款。一位市民告訴我。他家當時捐了2000元,而他家總共積蓄不到4000元。

捐款的熱潮持續了很長時間,全市共收到各界捐款800多萬元。如今,在人民廣場的一個醒目處豎立著一塊大理石碑,上麵鐫刻著捐款人的名字及捐款數目。

在市民們巨大熱情的支持和鼓舞下,建設者僅用了兩個月時間就建成了占地23萬平方米,集觀光旅遊、休閑娛樂、鍛煉身體和集會等諸多功能於一體的人民廣場。

1997年5月25日,市政府在人民大禮堂廣場一側豎起一塊永久性的碑記,上麵記錄著重慶人民大禮堂的創建曆史和此次擴建的壯舉:

九七之春,重慶直轄,市民歡騰,合力辟建人民廣場,誠興市之盛舉也!新中國建立之初,鄧小平、劉伯承、賀龍主政西南,駐節重慶,發展生產,改造市政,導引軍民鑿石移山,平土開原,建人民大禮堂,越三栽功成。禮堂集民族建築之精華,雄奇巍峨,金碧輝煌。兩冀瓊樓,飛簷臨風。堂前花木,姹紫嫣紅。斯巴渝開埠以來所未有,標高域中,流譽海外。

爾來四十餘栽,禮堂形象逐成重慶標徽,議政弘文常在其間,八方來儀,多所仰慕。惜乎牆垣阻隔,未便民眾觀覽。主政當局廣納民意!於九七年二月議決拓建廣場,維修禮堂。廣場以人民冠之,固其宜矣!

決策既定,各項事宜,進展有序。民眾自願捐贈,桑梓情深。幹部奉薪,百姓蹭儲,學子節用,企業獻利,捐輸者絡繹於途,旬日間,市政府亦撥巨款,皆悉數用於廣場建設。千餘建設者夜以繼曰,敬業勞作,同心協力,奉獻一流精品。一期工程,兩月告破。

觀乎今日之人民大禮堂,修葺一新,愈臻壯麗。堂前台地,花團簇錦,音樂噴泉,悅目賞心。環形舞台,因勢造型。廣場鋪彩,亮澤鑒人。嘉樹張蓋,芳草刊茵,妍卉吐芳,清爽怡神,映日紅旗招展,風光無限。入夜華燈璀璨,宛若畫境。

銘曰:美輪美奐,人民廣場。政通人和,溢彩流光。前慰先賢,功業顯彰。後貽來者,永識勿忘。

這僅僅是新重慶建設的一個序幕,緊接著,解放碑商業區的建設,朝天門的改建工程,一項項旨在與髒亂差和小縣城式的舊重慶告別的新重慶建設,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全麵鋪開。

我家幾代都居住在渝中半島的解放碑,解放碑可以說是重慶的心髒,重慶人的驕傲。解放碑在重慶直轄以前基本上是渝中半島最高的建築,在它周圍也隻有一兩幢四五層的髙樓。

可是有一天人們突然發現,原來我們心目中崇高的解放碑矮了,它的周圍一幢幢商業大度聳入雲霄,而且一幢比一幢高,一幢比一幢漂亮,直到整個解放碑四周變成了像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甚至超過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時,我們才恍然意識到新重慶原來可以是這個樣啊!才恍然意識到原來我們的重慶也可以一點也不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城市差,一份驕傲和自豪,一份光榮和夢想,真的油然而生。在解放碑前漫步的一位青年告訴我,他的家現在已經搬到風景秀麗的南岸區去了,而他與太太仍在解放碑商業區有個商業鋪位,每年的收入在百萬元以上。

如今的解放碑商業區,是重慶的金不換,誰要在這兒搭上一隻腳,那他就可以富裕3代人。有位老重慶向我解釋這話的含義:世界著名商業巨頭有幾十家在解放碑商業區設店開鋪,像李嘉誠這樣的巨富都在解放碑旁蓋了摩天大廈,你說那地方不是寸土寸金嗎?

的確,在重慶有這樣的說法:你不到解放碑等於說你沒有來過重慶。因為重慶的解放碑是重慶最具標誌意義的繁華之地。在那裏,你最能感受新重慶的城市魅力,以及這個城市的都市風貌,美和繁華、陽光與衝動,在那兒可以盡情領略與感覺到。

與解放碑商業廣場同時進行的朝天門廣場,則是新重慶的又一個標誌性大建築工程。過去朝天門之破舊,用徹頭徹尾的髒亂差來形容,一點不為過。1.5個億的資金和一顆顆滾燙的新重慶人之心,營造出了日後我們看到的氣勢磅礴、美麗非凡的新朝天門廣場一一你隻要站在那兒,你就會感到什麼叫乘風破浪,什麼叫氣吞山河,什麼叫威風凜凜!

1998年4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的江澤民視察重慶,他看了改建後的朝天門廣場,欣然揮毫題寫了朝天門廣場5個大字。

此次來渝,江澤民給重慶幹部交代了四件大事,其中核心內容是要把重慶建成長江上遊的經濟中心。

責任重大。新重慶的幹部和重慶人民在直轄市成立之初的那些日子裏,心頭感受最多的是這4個字。這4字,字字千斤重。

在市委書記張德鄰的心中,這4個字演繹為我們一定要繼續堅持團結一心向前看、集中精力抓發展的工作方針,形成統一的意誌和行動,形成堅如磐石的整體力量,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在市長蒲海清的心中,是市民的生活與工作環境,是幹部能不能把經濟搞上去的指標和減少虧損,是孩子有沒有更多更好的小學、中學、大學可上,是農民們能不能看上病、有飯吃,是住在主城區的百姓及幹部出門能不能少堵在路上等等這類具體的事、這類煩心的事、這類每天都離不開的又必須盡快解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