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鑽天楊禮讚(1 / 3)

第三章 鑽天楊禮讚

來到大西北,那綠意盎然的鑽天楊使人十分喜愛。這是袓國西北特有的參天喬木,它植裉於黃土離原,頭頊藍天白雲,身鼙挺拔,枝幹離聳,在太陽下閃著綠光,給人一種精神飽滿、隹命力艇麋的強烈感覺。當人們在長途跋渉的時候,縱然口幹舌燥,身上落滿了高原黃色的塵土,但在疲勞中隻要攤見前方一株沁綠的鑽天楊,就會突然精神抖擻,倦意全消。黃土高原赤褐,更襯出鑽天楊綠得水亮。過去,西牝高攝荒僻,鄉村小路崎嶇曲折,而現在,公路又寬又長,鈷天楊生氐在路邊,鳳吹綠葉,蕭蕭鳴鳴,對遠行人迎來送往,表達了大自然的無限情意,使人們忘記旅途的勞累,感到西北高原的可喜可親。哪怕是連纗不斷的祁連山下,哪怕是千裏河河走廊的戈壁灘上,隻要有鑽天楊挺立的地方,哪裏就會出現一片常饒莢麗的綠洲,哪裏就會有人煙。鈷天楊象綠傘覆蓋著村鋅的平頂土屋,籠罩著縷縷藍色的炊煙。在鈷天楊林裏,有清清的流水,有水磨的咿呀有飲水羊群的咩咩,有牧羊姑娘的歌。鑽天楊給戈壁灘綴上了顆顆綠珠,給黃土高原增添了生活的富裕和情趣。鑽天楊衛護著黃河兩岸豐饒的!野,長長的渠水從鑽天楊腳下歡歡地流過,澆灌著片片田園;鑽天楊密密排成防風林帶,它們用挺直的身軀,用千枝萬葉,不屈不撓地給莊稼擋鳳砂,讓麥子金黃、棉花雪白、包穀棒又粗又長。在甘南,鑽天楊衛護著豐美的草原,它們使牛群在林蔭深處安詳地飲水,它們使羊群在濃蔭下恬靜地歇涼。每當冰天雪地的冬季,它們傲然阻擋風雪,讓牛羊在冬窩子裏溫暖過冬;每到萆芽出土的春天,在陽光照耀下,它們以嫩綠鮪細碎葉影遮蔽著初生的羊羔和剛下地的牛犢。在黃土高賑的工礦區,在廠房周圍,在煙雲滾滾。晴空下,在機器的喧闌中,唯有生長在周圍的鈷天楊是那麼高潔,那麼沉靜,那麼碧綠。它用它的高潔烘托出熊熊爐火的升騰,它用它的沉靜陪襯出機器的噴嘩,它用它的碧綠襯托出滿天的煙雲。它的高潔的情操,使人們堅定佶念;它的沉靜的姿態,使人們在緊張的勞動中產生一種輕快之感;它的碧綠的顏色,使人們在生活上感到一種美滿和蘇悅。在西北黃土高識的蘚河上遊,有多少象出海明珠似的水電站在大放光明。在峽穀的巉崖峭壁間,在黃河變清的奇跡中,在勢如奔馬的急流邊,鑽天楊圍繞濤一座座優美的水電城。水電城的長街兩旁,水電工人宿舍的門前屋盾,整整齊齊地矗立著一排一一排鑽天楊白晝,鈷天楊振奮枝葉,在迎風呼嘯;黑夜,鑽天楊在萬盞明燈下吐放綠光,在靜靜地佇立著迎接東方日出。這西北特有的挺拔雄偉的喬木,給來自祖國華東。海南、東北的水電工人們在不知不覺中以性情的陶冶,他們來到祖國這西北的高原,正如鑽天楊一樣深深紮根於黃土、高高挺立於山頭,萬裏黃河在它腳下奔流,千載白雲在它頭頂悠悠親過,社會主義事業千秋萬代,正如黃河萬裏長,正如白雲飛天永不停息。鑽天楊木質細、文理直,天生一副好品質。它不擇沃土,不嫌貧瘠,插枝成活;它不怕河西風寒,不懼祁連冰雪,英姿挺拔,為人們所喜愛。它不屈不撓,頂天立地,象征著革命事業永固長存;它枝枝環抱,葉葉靠攏,閃著綠光,直指青天,象征著不可戰勝的舉命力量的團結。西北多風雪,高原多太陽生長在西北高原上的鑽天楊,頑強抗風宵:欣欣向太陽。春天,它抖落一身冰雪;夏天,它披上一身翠綠。一年又一年,它年年在黃土高原上生長。黃土襯托得它更美,自雲映襯得它更綠。它蓋綠山頭,它映綠河水。它的身姿多麼矯健,它的生命力多麼頑強!讓我們禮讚鑽天楊,它是祖國西北黃土高原壯麗的標誌,它是人們心中永不褪色的春天!萬裏長江,舉世聞名;長紅三峽,巍偉雄奇。去過長江三峽的人,戀想於心;沒有去過的,心往神馳。秋天,順流長江過三峽,真是爽心悅目!秋天的長江,洪流滾滾,輕舟如箭。崖腳回流,峽穀濤聲。離山雲紗繚繞,兩岸柑黃橘紅。瞿塘峽雄偉,巫峽多姿,西陵峽奇險,三百裏水程千姿萬態,使過往的千千萬萬旅客難以忘懷。夜泊萬縣,山城燈光如珠屏,探照燈光交織港內的水空和江麵。淩晨,萬船競發,航標燈紅光閃閃:萬裏長江上有多少航標燈嗬!航標燈千盞萬盞,盞盞迎著激流,迎著風浪,忠誠勇敢地為過往船隻引航。當霞光披滿白帝城的一刻,也就是盛詩人李白的名句:“朝辭白帝彩雲間”的時辰,航船正好駛進瞿塘峽的夔門。夔門石壁千丈、上刻大字:“夔門天下雄”。長江流入夔門,江斷俠庫,水急浪高。為了保證航行的安全,世代相傳以艱險聞名的灩澦堆,已經被航道工人炸掉了,膾炙人口的諸葛亮當年費盡心機擺設的“八陣圖”也已淹沒水中,進入夔門,櫸塘峽兩岸石壁歸聳,刀削明崖,上接雲天,下插水底。江濤嗶啤,衝擊崖腳,浪花珠子紛紛飛落。就在浪花飛濃的蒙蒙水霧中,一線棧道蜿蜒出沒在高山半腰的絕壁間。我們不能不驚歎這川鄂兩省接壤的山區人民的大智大勇。他們開鑿棧道,負重蛇行。把裝滿背簍的山貨,伴著汗珠,送注川東的萬崧和鄂西的宜昌。“這就是大山區勞動人民的風袼!”說這話的是憑著船欄杆遠眺的一位身材魁梧、衣著樸素的老幹部。他是一位老紅軍,現在是川西盆地天然氣礦的礦長。他十五歲參加革命,現在六十歲了。他頭發花白,但腰杆筆直,胸脯高高地挺起,身子骨十分硬朗。當年他就在這湘鄂西打過遊擊,翻山越嶺、過溪跳澗,鈷山洞、穿老林。他以他的戰鬥經曆,深知這一帶山區人民對革命的賈獻。輪船很快就駛過了八公甩的瞿塘峽。現在,輪船象一隻水鳥,飛入了巫峽。巫峽四十公裏長,象一帳看不盡的畫卷。神女十二峰,峰峰奇麗,多姿多彩。神女峰,名震中外古今。仰望背襯藍天的神女,披著雲紗,微微俯身麵臨江流,好象在給過往的船隻和旅客祝福。解放以前上下川江,船夫祝禱鬼神,燒化紙錢。每當船到神女峰下,仿佛神女在護航,感到一種虛無飄渺的慰藉。“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礦長肺闊量大,聲音洪亮地吟哦起來。現在,三峽水路暢通,已無須神女護航。但神女豐姿優美,永遠使人景仰。巫峽確實姿態萬千。瀑布象一匹匹銀練,從處處高山石潤中間飄曳而下;江中咆漩,巨濤奔浦,浪花飛騰,象朵朵盛開的白蓮。江流兩岸,凡是平緩舒坦的山坡上,秋熟的莊稼,一山一山金黃;而陡麈下,在那接連不斷的叢叢簇簇的果樹林中,黃的是柚子,紅的是柑橘。船行江中,山風送來一陣陣秋熟莊稼的清替和黃柑金橘的甜味。“這裏出產一種‘血柑’,血紅血紅的,無核,鮮甜。”礦長把椅子搬到船朽杆跟前,一邊看書,一邊觀賞風景。他性格汗朗。忽然遙指生長在一處高高的山崗上的獨樹問道:“費,那高坡上是什麼樹?”隻見那獨樹如傘,濃蔭匝地。誰爭著回答了一聲:“血柑!”礦長爽朗地哈哈大笑。然後,他收住笑,變得很深沉地說“那是皂角樹。它不爭肥土,隻生長在幹地上,給人遮蔭,給人皂實”旅客們在礦長話聲中憑欄沉思,好象礦長給每一個人提出了一個富於哲埋的課題。輪船飛一般地駛過巫峽。日午,中天的太陽射入高山峽穀,直照江流。在浪花尖閃動的萬點金光中,輪船已投身西陵峽。西陵峽七十六公裏長,山回水轉,灘險流急,浪濤翻騰,水流彎曲多變。這是一段令人驚心動魄的江流。輪船左右不停顛簸。船頭浪花飛濺,船舷急流飛瀉,船尾波濤飛逝。就在這漫長曲折的江流中,忽然有一條清藍清藍的支流彙入江中,水色分明,藍得迷人。礦長說,這是“香溪”,漢明妃昭君的故鄉。但是就在這亙古偏僻荒涼的窮山中現在卻出現了一座連雲城鎮。新建的廠房、高矗的煙囪、鱗次櫛比的工人住宅區,倒映在香溪的清流中。在西陵峽兩岸的高山上,出現了群群黑點,那是社員們在登山爬崖汗梯田。從江邊崖腳到高山之巔,層層梯田直入青天,十分壯觀。此情此景,更加啟示人們群策群力改造大自然、人定勝天的光輝思想和信念。北岸沿江一帶,蜿蜓十裏,堆積著數不盡的鬆木良材。礦長告訴大家說,神農架原始森林靠近這西陵峽。神農架原始森林開發的木材,在西陵峽內綁成木筏,放流長江東下,可給武漢三鎮修建大廈,可給江南水鄉造船架橋。輪船駛過青山夾岸的太平溪,又駛過四山坪抱的三鬥坪。這一帶柚林茂盛、柑橘繁密。在岸上,處處出現剛從樹上采摘下來的鮮柑、蜜橘和甜柚,堆積成山,準備水運遠銷。船過處,風送果番,溢嫌江麵。我們的礦長揮手江山,禁不住又熱情發言了:“你們看看這太平溪和這三鬥坪,它們是長江三峽高塤的壩址。這裏就是將來高峽出平湖的地方嗬!”在礦長充滿詩意的聲調中,旅客們用驚喜的眼光環望山川,好象他們已經進入了天高雲淡、闊水茫茫的人造海中……多麼豐饒、美麗、抻奇的西陵峽嗬!峽穀江流慢慢變漭陰暗下米了,但遙望前麵水程,卻映現一斤紅光;那是江麵開闊處,秋天的夕陽照得江山殷紅。我們的礦長忽然振臂歡呼:“出峽了,那是南津關!”順流過三峽,一天的航程。旅客們個個心中歡暢,喜掛眉梢:舉世聞名的雄奇、富麗的三百裏江山。一天之內,盡收眼底!三峽出口,豁然開朗,夕陽西照,水実茫茫,這是著名的南津關。出南津關,長江浩浩蕩蕩,出現了林立的桅檣,矗立的巨型起重機和如雲的工程建築物。這時,礦長默默地憑著船欄杆眺望。他是在思念當年在長江兩岸和他並肩作戰的老戰友呢?還是在觀賞這經過艱苦的鬥爭,展現在眼前的壯麗圖景呢?萬裏長江,源遠流長。她正如我們中華民族的發展,經過多少艱難曲折;她正如我們的革命事業,一日千裏!啊,長江,我們祖國母親的河流!這次,我去西北跑了一趟。感觸最深的是,從豫西開始,經汾河河穀、陝北、渭水上遊,以至賀蘭山腳和祁連山麓,幾千裏遼闊的西北高原,布滿了叫做“立土”的黃土層。“立土”,是一種不尋常的泥土,土質細密、結實。在“立土”之上,切削邊坡而不崩毀;在“立土”之中,深挖富洞而不倒塌。祖國這西北黃土高原,崗巒起伏、千溝萬壑,就象無邊的黃色海洋。海洋是不停歇地在抖蕩,而黃土高原卻屹立不動。在冬季裏,不論呼嘯的朔風多麼凜冽,不論咆哮的風雪多麼嚴寒,因為西牝黃土高原是由“立土”構成的,堅固牢實。它不被朔風所搖撼,也不被風雪所淹沒。“立土”堅實,是壓不垮的。自從地球造型以來,它就存在。當太行山在億萬年前吹起山風的時候,“立土”就和它作伴;當黃河在億萬年前發出濤聲的時候、“土”就站立在它身旁。不論是霜晨或是雪夜,不論是黎明的曙光中或是深宵的星空下,當我們行軍或是出遠門的時候,就可以望見平地突起的一些巨大的柱子一那是“立土”之柱。它象孤峰,巍然矗立。這些“立土”之柱,注注出現在深溝邊緣或高崗之上。風雨不能侵蝕它,雷電不能震塌它,因為它立足於堅固的“立土”大地層之上。在布滿“立土”的西北黃土高原,千年萬代,我們勤勞的人民生息其間。記得那是烽火漫天的抗日戰爭初期,我們參加了農村救亡巡回演劇隊。我們年輕的足跡第一次留在黃土高原上,我們的歌聲第一次飄蕩在黃土高原上,我們的感情第一次貼近了黃土離原。我們唱道:“小小的鑼兒轉悠悠,黃河兩岸度春秋”的歌兒,用歌聲催醒過沉睡的大地;我們演出街頭劇:《放下你的鞭子》,用流亡父女的眼淚滴濕過“立土”。我們住窯洞,幾十個年輕人睡成一排兒。窯洞開在“立土”中,“立土”是塌不下來的。“立土”加強了我們的信念,我們的隊伍是不垮的。我們生活很艱苦,鋪麥秸,蓋麥秸,把柿子當飯吃,如果能吃上一頓米幹飯,那就是盛餐了。我們在沙河裏鑿個冰窟窿冼衣服,衣服破了,連針線也沒有;在北風裏哆嗦著哨歌、演出。那時,我們當中有很多姑娘年紀還小,離別爹娘參加演劇隊,千裏之外依靠集體。年輕的心懷著一個共同的願望:拯救祖國於危亡。大家團結一致,親密無間,冷暖與共,饑飽相同。我們到處去演出,我們的足跡走過一村又一村,我們的歌聲傳遍一村又一村。什麼虎牢關,什麼沙魚鉤,什麼竹竿村,我們把青春和生命毫無保留地獻給多難的祖國。生活在這黃土高原上的勞動人民,他們不僅在體魄上受到大自然的鍛煉一身強力壯,而且在性格上受到“立土”的陶冶一堅強不屈。我們的演出,我們的歌聲,使他們感動。這並不是我們演得好,唱得動聽,而是對國家的危亡,對泥土的春戀,對兄弟的受難,共同產生了深刻的感情。他們用土銃,用鋼叉,用長矛,在這“立土”的高原上,建立起了一支支人民武裝。記得那是解放戰爭的日子裏。在洛水畔,在汾河河穀,在西府,在賀蘭山下,在這遼闊的黃土離原,我們攻下了一個陣地又攻下一個陣地。戰士們對西北高原“立土”滿懷信心一革命的紅色司令台就在“立土”的窯洞中,北鬥星高照的革命標誌一一延安寶塔就在“立土”的山頭上。“立土”的避彈坑堅間,“立土”的交通壕不塌,“立土”的胸牆牢“立土”給戰士們更加顯示出勇敢和頑強的戰鬥風格。夜裏進攻敵人陣地,信號彈,曳光彈、大炮的火光,爆破的火光,在山巔符底閃耀,彈火流光,交織成網,炮聲、爆破良震撼山嶽,回音隆隆。一個機槍手從前沿陣地下來,剛剛鑽進避炮洞,躺倒身子伸展四肢,但是他仇恨滿胸,牙根一咬,跳起來,又衝上了前沿陣地。一個炮手在炮火光中解開扣子,敞開胸脯,軍衣在夜風中飄曳。他把山炮推到距離敵人的碉糧一百米近的山崖上,迸發出心頭的怒火,一陣猛轟!一個戰士的鮮血灑在“立土”上。當他被抬到繃帶所的時候他忽然從昏迷中蘇醒過來,第一句話就問:“是不是攻下了九三高地?”而回答他的是,他的一個戰友把一麵紅旗插上了炮煙彌漫的“立土”山頭。夜的戰鬥迎來了黎明,紅旗在裊風中招展。解放大西北,“立土”迎著朝陽挺立,黃土高原千裏紅光,燦爛輝煌……這次,我跑大西北,列車在黃土高原上奔馳。恰巧有兩位鬢絲斑白的老戰土和我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