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侃、作者、崔永元
我們外地部分嘉賓
這是錄製現場的攝影師之一
作者按:下文是作者1989年寫的“隨想”,思想可能有點陳舊,迂腐,特別不合現在的時宜,但我覺得適當“加分”用在國家隊、省隊中尚可,因為他們訓練時確實占用了不少學習時間,無可厚非。如果用在一般的學校中,特別是團員、幹部,甚至小組長中,就叫人匪夷所思了。就目前高考中運動員“加分”舞弊一案,在全國傳得沸沸揚揚,除反映了官場的貪腐與黑暗,也反映了“加分”製度的弊端。“加分”不是個好辦法。 2014,7,14寫。
十四 有感於“加分”
日前,去友人家串門,聽友人說,某技校今年畢業分配原則主要是就近分配,其次是根據成績擇優分配。其子成績平平,平時又少言寡語,見人說不出話來,在班上一貫老老實實。勤奮談不上,違紀不占邊,自上學以來從未因淘氣叫父母操過心。但在這次分配中卻吃了苦頭。以“就近分配”為“主”的原則,在他身上變成了“次”,以“根據成績擇優分配”為“次”的原則在他身上變成了“主”。於是他雖家住東邊,卻被分配到了老西邊,分配原則的主次顛倒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家長苦不堪言,特別是其母,埋怨今後得起大早為兒子做飯之苦;途徑鬧市,有交通安全之憂……總之,諸多不便,使家長當心這,擔心那,心情特別不舒暢,因而見了我便也談起了此事,發發牢騷,指責兒子的不爭氣,成績差。兒子在一旁卻不服氣,辯解說:“我們學校的班幹部加分,團員加分,甚至小組長也加分,這樣一來,我的分數自然不如人家了。”聽到此,我十分驚詫,自己也是做教師的,本來對自己學校給運動員加分,曾頗有看法。沒有想到無獨有偶,這所技校更有勝者,連團員、小組長也加分,這可算是自改革開放以來,在教育戰線上的一大發明創造了!
記得“文革”以前,學生入團,成績不好者休想,更談不上團員加分了。其實,當時的團員無須加分,成績也在一般人之上,多為品學兼優者,更何況學生幹部,是優中之優了。至於各種校代表隊,成績不好者根本沒有資格當校隊的,更談不上給校隊隊員加分了。
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泥沙俱下,魚龍混雜,表現在教育戰線這種“加分”奇創,我以為不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不利於“四化”建設的人才培養,它有悖於黨曆來教導我們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與黨的教育方針背道而馳的。
或許有人說,團員不加分就無人要求入團了,團員的積極性就調動不起來;幹部不加分,幹部就無人當,工作就無人做了;校運動隊員不加分,校隊就組織不起來,訓練就無人來了。我以為,如果真的出現上述現象,那隻能說明我們教育工作的無能和失敗。這是放鬆了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結果,以至於出現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什麼人類的理想、祖國的前途、民族的命運……,一切都沒有關心的必要。這種現象,出現在學校,是何等地可怕危險呀!這正是趙紫陽同誌長期以來淡化四項基本原則,不抓思想政治教育,在學校結下的苦果。
學生加分,無異於工人加錢。加錢就幹,不加錢就不幹,這不是新中國工人階級當家做主人的思想。這種“分”“錢”觀點,說到底是一種利己主義的個人主義。它沒有理想,沒有信念,違背了黨一貫教導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學生在校如此,畢業以後,走上社會,將如何可望他們為祖國、為人民全心全意地服務;為黨、為社會主義不計報酬、不謀私利地工作?
“加分”助長了不勞而獲的剝削階級的思想。
“加分”降低了學校培養人才的質量。
“加分”使被加分者產生了優越感,變成了班裏的“貴族”,脫離了群眾,助長了懶惰,加深了群眾的對立情緒。這樣的幹部,如何能做好工作;團員如何能聯係團結群眾,完成好黨交給的光榮任務?
“加分”不是社會主義的教育手段。
1989年10月30日
十五 示吾將出世之兒
騏哉,驥哉?吾即將出世之孩兒!騏驥乃馬之上品也。吾與汝母計,女則名騏,男則名驥。
馬者,勇敢、威武、善戰,有自強不息之精神,給人以積極向上之激情。汝父母深愛之,故以馬名也。
騏驥,馬之佼佼者也。騏者,乃馬之青黑色,謂駿馬也——美麗;驥者,乃千裏馬也。魏武有“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之詩句,讚揚老驥之老當益壯、積極進取、自強不息之精神。吾兒當效之。
汝父生於吳,亊於保,學曆大本畢業中文係,職於教。年二失母,十二喪父。汝祖母因生汝叔而喪命,叔亦隨之。汝祖父因貧病交困,走投無路,欲以一死了結終身,尋了短見,一九四九年中秋之夜投河自溺。忽一念,有汝父尚未成年,熟睡於床,不忍死,終又上岸。然久病傷寒,經冷水一激而不複愈矣。汝父自此淪孤,無依無靠,受人欺淩。先飄寧伯母處,後泊瓜舅父家,淪為小家奴。多虧軍屬孫奶奶救我,方讓讀書。六八新春、與汝母婚,月餘有孕,至今即將臨盆。在汝出世之前,特作此文以示之。
汝母為人忠厚,性情溫柔,心地善良,與汝父一藤而二苦瓜者也。家中貧寒,幼時也曾受苦。汝外祖母與汝外太祖母不和,終日吵架,丟下幼小之汝母,在外居住、直至汝外太祖母去世方歸。汝母幼小心靈與汝父同樣創痛深矣!而今在汝出世之時,恐不能與汝同歡樂,乃家庭之不幸也。
汝外祖母嫌汝父掙錢少又木訥,婚後不到一載,便被迫與汝母分居。目下吾孤身住廠,而汝母居家。每當想起,當汝出生之後,吾等仍不能同居共歡,心有戚戚之痛。天夫,人夫!有誰處境與吾同乎?
汝父無用,牽汝受苦,於心不忍。汝父收入微薄,不然顧人照看,亦能彌補,然心餘力虧,奈何!奈何!
一九六八年末月中旬
妻和驥兒 長子驥
十六 給驥兒的信
驥驥,我親愛的孩子:
今天,一種不可言狀的莫名的傷感擁上心頭,令我難過極了。自你走後的當天下午,你母親便傷心落淚,以至痛哭流涕、泣不成聲。那天一夜她未睡好,為了不影響我睡眠,她把一夜的眼淚和悲傷全攢在早晨(當我醒來之時),哇哇大哭一場。每當看到她這樣,我的心都碎了,我用話安慰她:“他是去工作,又不是……”小驍這幾天也仿佛懂事了許多,一改平時不愛講話的老毛病,也常常有意識地和爸媽談點學校事;若問他什麼,也不象先前那樣或是避而不答,或是簡單地敷衍搪塞一兩句,表現極不耐煩的樣子了。
現在,你母親雖沒有再哭過(或許還背著我們哭過也未可知),但一直悶悶不樂,鬱鬱不歡,臉上從未出現過笑容;家庭氣氛和你在時截然兩樣,沒有任何歡樂和熱烈的氣氛,隻有靜悄悄,冷清清。因為沒有你,我們三人說話是小聲小氣的,更沒有了先前的歌聲、說笑聲、打鬧聲、吆喝聲、斥責聲……,就連平時我反感的、你的串門友也不來了。 說也奇怪,人在一起時,總是看缺點多,要求對方過高,因而產生矛盾、引起爭吵、甚至打罵。可一旦離開了,代之而來的是思念、喜愛,想到的常常是優點。然而,你已遠走高飛、離我們而去了,這一切,或許都是我今天傷感難過的原因吧。
親愛的驥驥,爸爸對不起你,在家時,對你要求過高,管教太嚴,有時到了苛刻和不近人情的地步,可你總是默默地忍受,寬宏大量地體諒爸爸。爸爸從小受苦,飽嚐了人間辛酸,深感生活的艱難,因此,希望你能盡快學會掌握生存的本領,要知道“責之嚴,愛之深”啊!你母親平時的嘟囔嘮叨也體現了這一點。或許你深知父母的良苦用心,你用忍耐和寬容更增添了我們對你的愛。我有時對你顯得“刻薄”,但這並非是我的本心,而是出自一種“父道尊嚴”的驅使、容不得對我有半點不敬和不恭。這也許是我長期從事教師這一職業所至,你能原諒爸爸嗎?
親愛的驥驥,請牢記以下的話語——
庸俗的愛是叫你享受現成的幸福和歡樂,
真正的愛是教給你獲得幸福和歡樂的本領,
在人生的旅途上,給幹糧不如給獵槍更能體現愛。
願你理解它的真諦!
希望你在“海闊”“天空”中幹出一番事業來!
祝你“乘長風破萬裏浪”!
父啟
於1989年4月20日
十七 給母校金陵中學老師的信
校友會聶老師:
您好!近日收到母校寄來的第54期《校友通訊》及我的三冊《金陵友聲》,非常高興,特別是看到我的《八聲甘州?金中戀》刊登其上,尤感快慰。
我看到五七屆高三甲班校友發起的“為建立母校《抗日戰爭紀實碑》捐款”一事,覺得很有意義,特別是作為在三七年出生的南京人,刻骨銘心地記得南京大屠殺時父輩們死裏逃生的悲慘敘述,日本軍國主義在中國、在南京犯下的滔天大罪,是可忍孰不可忍!定要教育我們子孫後代永世不忘這段可悲可泣的奇恥大辱和血海深仇的曆史,永世不忘貧弱就要挨打、被侮辱的血的教訓。我們的子孫當奮發努力,把祖國建設強大。為此我盡微薄之力,捐款壹佰元,以表寸心。望收款後給我回個電話,謝謝!
預祝
春節快樂,闔宅安康!
五九屆高三四班校友 何有益
2008,元月26日晨
在抗日戰爭紀實碑旁留個影2009年攝
十八 懷念藍華章老師
藍老師是我的高一班主任,兼教語文。他的語文教得可好啦!可以說,我對語文的興趣和對文學的喜愛,就是從那時開始的。1956年國家教育事業大發展,鼓勵我們這些初三畢業生報考高中,並實行了品學兼優的學生保送上高中和師範學校的規定。為了培養學生紮實的語文能力和深厚的文學功底,有識之士認為,中學生的語文課,必須從古典文學抓起。因此,我們當時的高一課本裏,全是純一色的古典文學。從《詩經》到唐宋詩詞是我們高一上、下兩冊課本的全部內容,其中還穿插著相應的文學史簡介。這兩冊語文課本,我非常喜愛,至今還完好地保存著。記得藍老師給我們上的第一節課,就是有名的千古傳頌的《關雎》。
藍老師身材不算高,戴著一副金絲眼鏡,西裝革履,特別精神。在同學麵前,臉上總是帶著微笑。他操著一口廣東的普通話,抑揚頓挫、繪聲繪色地給我們講課,很能吸引同學,抓住同學的心,深受同學的歡迎。
據說,藍老師是歸國華僑,抗日期間,他和他二哥毅然從南洋回國,投身到轟轟烈烈、如火如荼的抗日洪流中來。解放以後,他當了教師,他二哥在東海艦隊當師長。春節時,他把我和盧業明、石福聖、劉發來、高玉山幾位同學,請到家中和他二哥全家歡聚。藍師母和他二嫂做了一桌豐盛的廣東風味菜肴款待我們,可見我們的師生情誼之深厚。此後,盧業明還曾帶著相機,有石福聖和我及藍老師全家到鍾山陵遊玩,拍下了不少照片。
藍老師古典文學講得特別好,特別是古典詩詞,從內容到形式講得頭頭是道,使我們獲益匪淺。我們高一課本裏沒有近、現代文學,他還特地利用課外時間給我們舉辦“魯迅講座”。藍老師不愧是我們的良師益友,我們非常敬愛他。
藍老師雖然隻教了我們短短的一年,但和我們已結下了深厚的永恒的友誼,以至到我垂垂老矣的時候還戀戀不忘他。因我是孤兒,寒窗生活非常艱難,一次把唯一的一隻鋼筆丟了,在萬般無奈之下,我求助於藍老師,他很快就為我寄來了一隻新鋼筆。這雪中送炭的感覺,至今難忘,我深深地感激藍老師。可是,還未等我有能力來報答,他已駕鶴西去了,這是我永生的遺憾。我現在已是白發蒼蒼的耄耋老人了,特別是在年終歲末之時,回想往事,倍感恩師如父、師恩難忘。教師節馬上就要到了,我寫以上文字,以表對藍老師的懷念和哀悼,願他在九泉之下安息、欣慰!
201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