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卻未考慮那麼多。他在北京城裏歌舞升平,忽略了內憂外患。即使沒有吳三桂開門迎敵的原因,闖王的江山也不見得坐得牢。他的起義具備破壞性,卻缺乏建設性;給風雨飄搖的明王朝“添亂”了,並施予致命一擊——卻沒有收拾殘局的本領。從客觀的效果上來說,他無意識地推動了清兵入關、執掌天下的步伐。得矣失矣

然而吳三桂與陳圓圓的豔情,轉移了人們的注意力——或者說,混淆了曆史的視野。喧賓奪主的兒女情仇,遮掩了國家興亡的真實內幕。過多地關注那被誇大了的吳三桂與陳圓圓對改朝換代的影響,必將使吾輩顧不上總結李自成的教訓。

方彪先生認為:“一些官兵在繁華的城市裏,生活很快的腐化了,使部隊失去了戰鬥力……大順軍在北京雖然隻有四十二天,這四十二天使大順軍變了。由一支所向披靡的雄師,變成了一支一蹶不振的弱旅,變得如此之快,如此之慘,也實在令人深思。”李自成作為首領,無疑應承擔最大的責任。沒必要回避這一點。

還有另一種說法:並非李自成本人占有了陳圓圓,而是其手下的驍將劉宗敏搶了陳圓圓作“壓寨夫人”。這是很典型的“為尊者諱”:生怕李自成的高大形象會因好色而大打折扣。這是在把領導者的失誤推卸到部將頭上——同時也推卸到叛徒(吳三桂)與女人(陳圓圓)的頭上。好像李闖王不會犯這類低級錯誤的,都是別人惹的禍。過於美化李自成,等於在偽造曆史。我們需要肯定李自成身上的積極因素,但不能因此而掩飾他消極的一麵。

毛澤東是偉大的,他能夠正視李自成的缺陷。他進入北平後,接到解放軍攻占國民黨老巢南京的捷報,特意賦詩:“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而李自成缺乏的,恰恰是這種一鼓作氣、擴大戰果的雄心。說到底,他不過是楚霸王的翻版。所以他的失敗,亦是情理之中的。

如果不能吸取這前車之鑒,就無法超越李自成——以及他身上的局限性。

在居庸關通往北京城的途中,有一尊李自成快馬加鞭的紀念塑像(後人豎立的)。他正如探囊取物般直奔紫禁城的金鑾殿而去,渴望在古老的龍床上歇歇腳。可是他為什麼忽然勒住了馬,永遠地停留在過程之中——成為一尊令人慨歎不已的雕塑

每逢看見這尊銅像,我總要恨鐵不成鋼:李闖王,你為什麼偏偏要在衝刺的時候,在關鍵的時候,勒住了尚有餘力的戰馬為什麼不更上一層樓,一覽眾山小或許,不是你勒馬,而是你本身被一根看不見的韁繩所勒住了,被小農意識所製約了。這就是曆史:差一點點火候都不行!

闖王的靈魂,隻好在北京城的外麵徘徊。離功德圓滿永遠保持著一箭之地。在我眼中,這尊塑像的表情是很複雜的。僅僅四十二天,就由誌滿意得的勝利者淪落為落荒而逃的失敗者——這也忒快了吧。留下的是無法彌補的遺憾。

此乃闖王進京的路線。我想,應該在另一條路線(向西安逃亡的路線),為之豎立另一尊塑像。或許更有警戒的意味。應該銘記住闖王的教訓。馬還是那匹烏駁馬,人還是那個人,可人物頭上的光環,已經被摘去了。雖然他依舊戴著那頂寬邊氈笠。

隻用了四十二天,還是幾百年李闖王終於走下了神壇。

傳說李自成揚鞭躍馬入紫禁城時,曾挽弓搭箭,直指承天門(即西安門):“我若射中天字,必得一統。”不料射偏了一點,箭頭插在牌匾的左下方。有人說此乃李闖王不能“一統江山”之預兆。馴羊先生在《北平傳說》裏提及:“如今那枝箭還插在原處,箭尾的羽毛已是一根不剩,隻餘鐵質的尖杆一枝了。”每逢去故宮博物館參觀,進門時我總要仰頭找那塊受傷的匾,找那枝生鏽的箭。

闖王挽弓如滿月之時,肯定充滿了射天狼的豪情。可惜,箭射偏了。

這位中國的羅賓漢,箭法其實很一般嘛。看來光有蠻力還不夠,光有欲望也不行。

開弓沒有回頭箭。闖王本人就像那枝飄忽的箭一樣,雖然射出去了,卻偏離了靶心。畢竟未能徹底地穿透曆史。所以,他僅僅是個過客。在偌大的北京城裏,隻留下了一枝小小的箭鏃——作為唯一的禮物與唯一的見證。

闖王進京,想當皇帝是肯定的,想搜羅點糧餉也是可以理解的,錯隻錯在他還想到了衣錦還鄉(典型的中國暴發戶的理想)——光宗耀祖,並且讓街坊四鄰羨慕。這一點有史料可查。李自成認為“十個燕京也比不上一個西安”(他把西安立為西京),可見他並不情願在北京安家落戶。北京對於他來說不過是中途遇見的最大的一座客棧,飲馬、歇腳、飽餐一頓之後,還是要打道回府。當然,最好是把此地的寶貝全搬運回去。所以他特設“比餉鎮撫司”,向明王朝的皇親國戚、遺老遺少追索贓銀助餉。所以他稍微受挫即走為上策,押運著幾萬枚銀餅回去“支援家鄉建設”。其實,這銀餅能當飯吃嗎能比炮彈要好使嗎——能嚇退敵人的追擊嗎此非帝王之胸襟。或許能稱職地擔任銀行行長,卻無治理國家之魄力。

說到底,李自成並沒有把北京當作家之所在、國之根本乃至生命之所係。隻懂得攻取,不懂得捍衛。很缺乏責任感的。難怪這座城市會成為他的滑鐵盧呢。難怪他的光榮與夢想,像彗星一樣短暫易逝呢。

李自成過於看重銀兩,卻忽略了長城。一點沒把山海關外的邊患當回事。其實,長城的城磚比他孜孜以求的那些珠寶玉器重要得多。一旦大牆崩潰,則玉碎宮傾,玉石俱焚。長城的缺口,靠儲滿國庫的金磚銀餅是堵不住的。

這麼想一想,李自成在我眼中就沒什麼了不起的了。簡直像街頭一個烙大餅的夥夫——不過烙的是銀餅而已。甚至還不如一個瓦匠。瓦匠至少還知道如何把長城修補修補呢。

長城決堤,湧進來的滾滾洪流,一下子就把草頭王李自成衝走了,衝往曆史的下遊。數萬枚苦心烙製的銀餅,沿途拋置,成了這位傳奇人物的殉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