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太監

說起太監,人們就會想到魏忠賢、李蓮英,這些反麵人物。紫禁城使他們出名了。至今仍臭名遠揚。其實太監本身也是不幸的,是封建時代的犧牲品。帝王們陰暗的心裏導致太監生理的殘缺,說到底這一群群畸形的男人出現,還是為了滿足宮廷的需要。道貌岸然的皇帝才是摧殘人性的真正的劊子手。某些宦官受到器重便如同小人得勢,忘乎所以了;其實他們爬升的地位再高,仍然是皇帝的耳目和家奴。大我數太監卻最能體會到伴君如伴虎的恐怖,稍有不慎,必將受皮肉之苦,而且極可能丟掉卿卿性命。譬如慈禧雖然捧紅了一個李蓮英,但是她勒令杖斃的太監,也是個很大的數目。在她老人家眼中,太監的性命不見得比腳下的螞蟻重要多少。

明清兩代,太監的數量及影響,不亞於漢唐。尤其明朝,內監達一萬人,另有九千名宮女,紫禁城相當於一座小城鎮的人口了,為侍候一位皇帝,居然要動用如此巨大的人力。換句話說,一個男人當皇帝了,就要剝奪一萬個男人做男人的資格,皇帝夠自私的。即使出了魏忠賢之流禍亂天下的宦官,也是他活該,皇帝本人首先負有不可推卸的罪責。誰叫他倚仗太監為臂膀的離開了太監,不知皇帝該怎麼活清朝汲取前朝的教訓,對宦官的勢力加以壓製,再沒有哪位太監執掌過兵權,基本上不讓太監幹預政治。嘉慶以前,太監的人數還多一點,以後逐漸減少,大致保持在兩千人左右(包括圓明園、升平署等處的)。到了晚清,宮內及外圍各處的太監加起來也隻有一千五百多人。太監少了,活卻沒少,每年入宮擔任雜役的“蘇拉”有近萬人次——改為請臨時工了。這倒是明智的,反正太監也幹不了太多的粗活,不過就是看看門、打打更、做做飯、打掃打掃衛生。

明朝皇帝重用太監。永樂年間設立的皇家特務機構東廠,就交由宦官掌管,皇上也夠放心的。成化十三年(一四七七年),又增設規模更大的西廠,由大太監汪直直接控製。太監成了特務頭子。人們說的“明朝三大害”,即指廠、衛(錦衣衛)與宦官。武宗正德初年,宦官劉瑾居然控製了朝政,利用東西廠監控文武大臣,京城一片白色恐怖。若幹年後,東西廠交到了魏忠賢手中,有過之而無不及。魏忠本是個廚師,因為會給熹宗做飯,討得了歡心。後來又跟熹宗的奶媽客氏相勾結,青雲直上,權勢日熾,居然敢以“九千歲”自居。他的權力大到什麼程度舉個例子,僅天啟三年(一六二三年),他就假傳聖旨先後害死了選侍趙氏、張裕妃、馮貴人等數位嬪妃,甚至對張皇後也暗下過毒手。他甚至將元代建造的香山丘雲寺選為墳址,大興土木。明亡以後,有大臣驚歎於這位前朝太監生壙的建築規模,向康熙反映::臣過香山碧雲寺,見魏忠賢所營墳墓:碑石崢嶸、隧道深闊。翁仲簪朝冠而環列,羊虎接駝馬以森羅。製作規模,仿佛陵寢。”豪華程度居然能與帝王陵抗衡,可見魏忠賢獨攪大權時的赫赫地位。隻是魏忠賢再無福躺進自掘的華麗墳墓裏。下一位皇帝(崇禎)上台,立即將其逐出朝廷,他在流放的途中上吊自殺。死後仍被五馬分屍,並梟首示眾。給自己預留了尊貴的陵園的人,居然連一具完整的屍體都無法保全。

清代的大太監安德海,雖受慈禧寵愛權傾一時,同樣也不得善終。他倚仗太後撐腰,竟敢得罪恭親王。恭親王密令山東巡撫丁寶楨以“違製出宮”的罪名,將巡行到其轄區內的“安公公”就地正法。先斬後奏,令慈禧太後也無可奈何。他的繼任,“太後掌案”李蓮英就學聰明了,在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間要兩麵派,左右逢源,一直做到了大總管。他本是梳頭房太監,因為會給慈禧設計發型,而受青睞,最後成了紫禁城的大管家。按道理,太監的最高官階是四品“宮殿監督領侍”,李蓮英卻被破格提拔為二品大總管,算是破了先帝們的規矩,可見他受慈禧太後之器重。史料裏有記載:“光緒二十年正月初一日,上交黃單,奉朱筆,儲秀宮三品花翎總管李蓮英,賞加二品頂戴。”李蓮英懂得見好就收的道理,年紀大了,就向慈禧太後告退,出宮養老,太後見挽留不住,就把中南海的花房送給他做別墅。其實這時候李蓮英已撈了不少黑錢,可以逍遙自在地當市井的富翁了。辛亥革命爆發前夕,他安然地病死在家中,至於對身後的罵名,他已不計較了。李蓮英是太監中最狡猾的一個,這條紫禁城裏的老狐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