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階正中嵌砌雙龍戲珠浮雕的雲龍石,是圓明園安佑宮的遺物。宮門兩側,分別有雌雄銅獅把守。這一對威鳳凜凜的門神,是清漪園時期鑄造的。

畫棟雕梁的東宮門,封麵設計得真好啊。我一看見,就想把它輕輕掀開,讀藏匿在背後的那部書。我不是來遊玩的,我是來閱讀的。不知內文,是橫排還是豎排,是用繁體字還是簡化字印刷的

東宮門前200米處,聳立一座三門四柱的彩繪牌樓。正麵額上題寫“涵虛”,背麵題寫 “庵秀”。算是對園內的山水林泉所做的小小預告。

仁壽殿

頤和園東部偏南區域,是宮廷區。作為中心建築的仁壽殿,是帝後在園內處理內政外交事宜的“辦公室”,相當於紫禁城裏的太和殿。

此殿原先由乾隆皇帝命名為勤政殿。按照他老人家的意思,國家領導人即使身在禦苑也不忘勤理政務。慈禧掌權後,取孔子《論語》中“仁者壽”語意,將其易名為仁壽殿。她希望長生不老。在國家的命運與個人的命運之間,她更傾向於後者。這是一個自私而貪圖物質享受的女人。她把乾隆的清漪園,改造成了自己的“度假村”。

慈禧剛開始還垂簾聽政,坐在光緒的後麵。不久就抑製不住野心,在頤和園臨朝時,占據仁壽殿正中的寶座,讓光緒坐在她左邊臨時擺設的小寶座上。戊戌政變後,光緒被囚禁,慈禧便獨禦寶座,料理朝政。據翟小菊講解:“清朝晚年,慈禧太後常年居住在頤和園,這裏成為紫禁城外的又一個朝廷。而仁壽殿作為這座小朝廷的政治樞紐,不斷發布許多震驚中外,決定國家命運的政令。這座大殿目睹了清王朝由盛轉衰的過程,是中國近代曆史的見證。”

仁壽殿內正中紫檀木雕刻的地平床,擺放著象征至高無上權力的九龍寶座。寶座前有禦書案,後有一雙孔雀羽毛掌扇,及鐫刻200多個不同寫法壽字的屏風。唉,這老太婆,想長壽快想瘋了。

禦座周圍,擺設著景泰藍製成的鳳凰、鶴燈、龍抱柱、銅鼎香爐。殿內兩側的暖閣,是慈禧、光緒臨朝時“課間休息”的場所。

殿前的月台,陳列銅龍、銅鳳、銅缸和四尊乾隆朝代的鼎爐。庭院裏的石須彌座上,蹲伏著龍頭、獅尾、鹿角、牛蹄、遍體鱗甲的銅鑄怪獸,即傳說中的瑞獸麒麟。

仁壽殿前還有一道天然的石屏風:一塊高3米多的太湖石,原為明代太仆米萬鍾勺園內的鎮宅之寶,光緒年間搬過來的。此外還對稱排列叫作“四季石”的四塊石峰,刻有乾隆題寫的禦製詩文。

這麼多的寶貝,屋子裏擱不下,都擺到院子裏來了。任它風吹雨淋。我看了都心疼。清朝的帝後,真是太富有了,也忒大方了。

玉瀾堂的早晨

醒來,等於進入新的夢。夢中的景物,逐漸變得真實,或者更加虛幻陽光透過雕花的窗戶照進室內,使陰影中的家具凸現出來。而匾額上的字,清晰得像剛寫下的。在這個早晨,似乎隻有陽光才是絕對自由的。與之相比,閑庭漫步的皇帝,也隻能算是高貴的囚徒。

玉瀾堂是光緒在園內的寢宮。他的每一個早晨,恐怕都能體會到這種夢與醒的鬥爭。1898年9月16日,光緒在此召見袁世凱,希望借助其兵權實施新政。袁世凱卻出賣了他。9月21日,慈禧發動政變,除了殺害戊戌六君子,還把光緒監禁起來。此後十年,南海的瀛台、北海的古柯庭、頤和園的玉瀾堂,都曾經是光緒的牢籠。直到他於1908年11月14日痛苦地死去。玉瀾堂後牆及兩廂,都按照慈禧旨意砌起磚牆,堵塞原有的通道,以控製光緒的活動空間。惟一可以出入的南門,也有太監站崗放哨。光緒生命中最後的時光,想了些什麼,夢見過什麼是個謎。有一點可以肯定:玉瀾堂的早晨,光緒會對庭院裏活蹦亂跳啄食或鳴叫的小鳥充滿羨慕。說不定那迎合了他對來世的願望。

玉瀾堂最初是乾隆的書齋,及帝後遊園休息之所。乾隆多次吟詠:“迤邐沿堤步輦行,書堂小坐俯昆明”,及“清漪園內殿堂多,來每斯堂所必憩,近鄰勤政谘對便,遠帶六橋暢覽遂”……一副春風得意的樣子。跟玉瀾堂的這位老主人相比,光緒活得真夠窩囊的。

玉瀾堂名稱取自西晉詩人陸機“玉泉湧微瀾”的詩句。巧合的是,從玉瀾堂遠眺燕京八景之一玉泉山,角度最佳!揉一揉眼睛,凝視這絕妙的畫麵,你會覺得自己像剛醒來一樣。是的,你的眼睛感到饑渴。一度沉睡的心,感到饑渴。隻有用美來灌溉它。

南臨昆明湖的玉瀾堂,是一處四通八達的院落。從西配殿藉香榭穿過,即到達昆明湖岸碼頭,可登船遨遊;由東配殿霞芬室,直抵仁壽殿後門,據說這是光緒皇帝早朝必經之路。堂北,有後門通往宜芸館,曾是乾隆的藏書之地,後作為光緒皇後隆裕的住所。戊戌變法失敗後,這一對夫妻心理上也有了隔閡,玉瀾堂、宜芸館之間的通道被封閉。1912年,隆裕代表清王朝宣布遜位。她也就“有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位皇太後。

玉瀾堂、宜芸館中間,有一座夕佳樓,樓名取自陶淵明“山氣日夕佳”詩句。帝後喜歡選擇夕陽西下時登斯樓觀望湖山景色。玉瀾堂從早晨開始,夕佳樓以黃昏為結束。一天就像一生,一生就像一天,就這麼過去了。

樂壽堂

在頤和園內的帝後居住區,玉瀾堂是光緒皇帝的寢宮,樂壽堂則是慈禧太後的寢宮。這個全中國最有名的老太婆,晚年生活基本上都交代給這座大院落了。我手頭有兩張老照片,一幅是《1903年慈禧在樂壽堂》,她穿一身新衣服,端坐在象征至高無上權力的寶座上;另一幅題為《慈禧在樂壽堂接見外國公使夫人》,她仍然端坐在畫麵的中心,隻不過寶座兩側多了幾位洋妞。這是中國外交史上挺耐人尋味的一刻。慈禧把西洋女人請到自己的寢宮,擺出一副聊家常、交朋友的姿態。至於她內心的真實感受,不得而知。

樂壽堂就這樣進入了曆史。

慈禧在樂壽堂的大客廳,除了接見外賓及內臣,還批閱文件、思考國事。寶座前麵設有紫檀雕花禦案,後麵陳列一道15折玻璃鏡屏風,兩側插著孔雀羽毛掌扇。禦案兩端,擺放康熙朝的青花大果盤,直徑1米,能裝數百隻水果,專供聞香用的。寶座上方,懸掛五彩玻璃電燈(類似今天的枝形吊燈),估計是舶來品。至於客廳四角,由4隻熏點檀香的鍍金九桃大銅爐壓住了局麵。我來得晚了,仍能聞見暗香襲人。當然,這可能是幻覺。

客廳居中,西側的套間是慈禧的臥室,床上用品(帳、被、褥、枕等)皆是她生前使用過的原物。東側的套間是更衣室,木雕雲龍衣櫃內存放服裝與首飾。

慈禧喜歡在樂壽堂的大客廳吃飯。在寶座西側臨時搭設由兩張方桌和一張半桌拚成的餐台。各式菜肴,俱由100米開外的壽膳房裝盒送來,太監們會列隊傳遞。據說慈禧每月的夥食費高達1800兩白銀,為其提供餐飲服務的廚師雜役多達128人。每逢開飯,恐怕是樂壽堂最熱鬧的時候。

樂壽堂是慈禧太後的“養老院”,由前後兩進院落及兩個對稱的跨院組成,全部以遊廊聯綴。堂前對稱排列以諧音寓意“六合太平”的銅鹿、銅鶴、大銅瓶。庭院種植象征“玉堂富貴”的玉蘭、海棠、牡丹。還供奉8米多長、狀若蓮花的巨石,名叫青芝岫,以隱喻“壽比南山”。這塊大石頭原產於北京房山,明代太仆米萬鍾為將其運至自家的勺園,雇傭三百位力士和數十匹騾馬,花十幾天時間才拖運到良鄉道口,終因耗盡財產,半途而廢。青芝岫因而又叫“敗家石”。後來還是乾隆財大氣粗,舍得“燒錢”,不信這個邪,硬是將這塊棄之可惜的“雞肋”運至樂壽堂庭院裏收藏,其實是在炫耀。

慈禧在樂壽堂,每天都會跟青芝岫打照麵,卻忽略了“敗家石”的警示。大清帝國的江山,終究在她手中徹底衰敗了。

水木自親

樂壽堂平麵呈十字形,前後有抱廈,東西有配殿。穿過簷下懸“仁以山月”四字匾的西配殿,正對長廊入口邀月門。穿過簷下懸“舒華布實”四字匾的東配殿,可通往德和園的頤樂殿和宜芸館。

樂壽堂東西兩側對稱的跨院,東跨院名為永壽齋,是大太監李蓮英住所,他形影不離地跟隨在“老佛爺”(慈禧)身邊;西跨院名為揚仁風,扇式殿、月亮門、荷池、假山石、粉牆朱欄,均模仿江南園林風格。

樂壽堂後院九間罩殿,供慈禧存放珠寶、首飾等貴重物品。樂壽堂前方的一座五間穿堂殿,叫水木自親,是慈禧寢宮的正門。

水木自親,位於昆明湖北岸,一出門即望見湖水。樂壽堂的整體建築以木結構為主,宮門取名為水木自親,想來是為了與湖水相親相愛。宮門兩側的粉牆,鏤刻著形狀各異的什錦燈窗。“通過不同形狀的窗框,欣賞一幅幅美麗的風景,這是運用了中國傳統建築藝術中將封閉的院落與院外景色相互溝通的手法。”(翟小菊語)對於院內的人,牆上的窗戶是了望孔,看風景用的。而站在院外,又會覺得燈窗本身就是對牆壁的裝飾,自成一道風景。否則,一堵光禿禿的院牆,多麼單調。什錦燈窗使蒼白的宮牆增添了一抹女性化的溫柔色彩。畢竟,這是太後的寢宮。

宮牆外側,麵臨湖岸,有漫長的漢白玉雕刻曲欄環繞。供人沿湖散步,或駐足憑欄,望無限風光。

水木自親門前,用石料砌造一座禦碼頭。當年專門用來停泊慈禧的龍船。劉托先生講解:“慈禧常走水路來頤和園,由西直門外高梁橋畔的倚虹堂登船,順長河至廣源閘,換乘頤和園的輪船,入昆明湖南端的繡漪橋水津門,在南湖島龍王廟碼頭下船,進龍王廟拈香,然後再上船,到昆明湖北岸的‘水木自親’碼頭。”這就是慈禧遊園的路線。她一上岸,就直奔自己的郊區別墅:樂壽堂。她在這裏睡覺最踏實。因為頤和園是她最美好的夢鄉。

德和園

說起老北京的戲樓,不得不提及頤和園仁壽殿北花台後麵的德和園:慈禧太後看戲的地方。這絕對屬於“皇家大劇院”了,始建於光緒十六年(1891年),是慈禧親自下令在清漪園(頤和園前身)怡春堂舊址上修造的。林語堂在講述頤和園時,也未敢忽略這座戲樓:“在園中不計其數的建築物中,包含著一座三層的戲台,一個設有鐵製轉藏輪的亭子和庭院。這是為慈禧太後建成的一處絕妙居處,位於一片美麗的石庭之前,裝點有一對銅鶴和其他擺設,最講究的是從特定角度、位置上觀覽景致時可見出的匠心。”

占地麵積3851平方米的德和園,主體建築自然是那層層皆可表演的三層大戲樓(高21米),附屬建築則有兩層扮戲樓(化妝間)、看戲廊及慶善堂。但最引人注目的還是正麵對大戲樓的頤樂殿。頤樂殿正中即是太後的“雅座”,她在執扇、端茶的宮女侍候下,搖頭晃腦、旁若無人地看戲——所有的戲目都是特意為她安排的專場演出。可真會享清福啊。所謂的德和園,其實是一個人的劇場。所有的演員都是跑龍套的。真正的主角,坐在看台上呢。

這個老女人獨自看戲,是感到熱鬧呢,還是感到寂寞這恐怕就是萬人之上,惟我獨尊的感覺:連寂寞都不願與別人分享。她哪是坐在看台上,分明是坐在雲端,抑或坐在月亮上——像偷吃了靈藥的嫦娥一樣。陪伴嫦娥的是伐木工人吳剛和一棵桂花樹。陪伴慈禧的是李蓮英和一根雕龍描鳳的拐杖。

據說慈禧看戲的戲單,皆由南府總管商選後,交李蓮英呈送慈禧禦覽。姚天新先生曾描述: “慈禧是個戲迷。她不僅能改戲,而且還能編戲,對戲劇有一定的修養。當大戲樓排演新劇時,慈禧曾‘坐戲樓中,仔細推敲,終日無倦容。其見有應當改正之處,則即刻飭太監傳知後台,一經改正,則自覺生色不少’。”可見她對“文藝工作”管得還挺細,時有“最高指示”。她讚賞的戲目計有:《群英會》、《定軍山》、《芭蕉扇》、《鐵弓緣》、《穆柯寨》、《金山寺》……這是她一個人的“樣板戲”。

戲樓底層下麵挖有一口深井和五座水池,一方麵可增強演唱的共鳴效果(最原始的音箱),另一方麵,當劇情需要用水烘托氣氛(譬如《羅漢渡海》中鱉魚噴水,或是噴出水柱的龍燈),隨進可借助壓水機自井中汲水。空中還有配合演員表現特技動作的滑車五部。由此可見,大戲樓的技術裝備(包括音響、布景)在當時還是極先進的,堪稱全國一流。

歌舞升平的戲樓

慈禧太後挪用二千四百萬兩白銀的海軍軍費,建造了自己的超級大別墅:頤和園。僅修築德和園,就曆時三年,耗資七十一萬兩銀子。頤和園多了個大戲樓,戍邊的北洋水師就少了艘鐵甲艦。慈禧太後,你就盡情地糟踏去吧。會有你好看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