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一個人的莊園

昆明湖:一座早已凍結了靈魂的“不凍港”,一座並不能帶來安全感的“避風港”。

八國聯軍的鐵蹄踐踏頤和園時,大搞“打、砸、搶”,不僅損壞了昆明湖的小艦隊,甚至連樂壽堂(慈禧住所)、仁壽殿、慶善堂門前消防蓄水的大銅缸,也全部毀掉(如今擺設的皆是後來鑄造的贗品)——惟獨留存下來的是排雲殿前的四口銅缸,因體積重而未被劫走,但一律都砸破了。至今仍能看出修補的痕跡。砸破的銅缸可以修補,受傷的人心都是無法修補的。頤和園蒙受的恥辱並不比圓明園少到哪兒。

頤和園裏除了戲樓、石舫、遊艇之外,還有著慈禧太後的影子——幾乎無所不在。畢竟,這裏曾經是她一個人的莊園。昆明湖與萬壽山,是慈禧精心設置的盆景與假山石。

慈禧在紫禁城垂簾聽政,確實有幾分女皇的氣象——難怪當時有兩位洋記者合寫了一部叫《女皇治下的中國人》的書。可她一旦回到頤和園,即徹底恢複成女地主的模樣:今天聽戲,明天劃船;今天打魚,明天曬網;今天拆東牆,明天補西牆……頤和園,是慈禧太後的自留地,是她在北京城仿製的“避暑山莊”。康熙大帝去承德避暑山莊,是為了圍獵、練武。慈禧在自己的“避暑山莊”裏,則歌舞升平,玩物喪誌,整天盤算著怎樣把國庫裏的銀子搬到自家的地窖裏。

她為什麼不想一想:國門垮了,後院必然要遭到波及,也會失火——即使這深宅大院再豪奢,再輝煌,又有什麼用呢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慈禧太後不惜代價地營建山重水複的頤和園,等於是在替大清帝國自掘墳墓。

這恐怕是天底下最美麗的墳墓了。

四、長廊·前山

在長廊避雨

若幹年前和女友在昆明湖劃船,那是我們的第一次約會,我半開玩笑地說:“讓我們蕩起雙槳!”可惜天公不作美,一會兒就陰雲密布,狂風大作,我倆隻好頗有點狼狽地棄舟登岸,找一處避雨的地方。當我們一溜小跑鑽進萬壽山腳下帶頂篷的長廊時,傾盆大雨就下起來了,雨點把琉璃瓦和雕欄玉砌擊打得劈啪作響。說實話,我對眼前這座古代建築物充滿感激。不知道光緒皇帝與珍妃是否在這裏躲過雨但此時此刻,它分明是為一對現代的小情侶預備的。使我和女友不至於成為落湯雞,掃了遊興。我把這感受說出來了,女友笑話我:“皇帝是想做就能做的嗎”其實,我對王冠並沒有什麼興趣,我所想做的,不過是一段鴛鴦蝴蝶夢而已。 頤和園的曲院長廊,確實是談情說愛的好地方,既可觀山色,又可賞水景,何況身邊尚有佳人相伴,盡可風雨無阻地作閑庭信步。此中的情調,似乎不亞於在水麵泛舟。這麼一想,我又對說變臉就變臉的老天爺並無怨言了。沒準這一切都是它刻意安排的。當年,撐著一柄油紙傘的許仙,不就是在西湖的斷橋邊邂逅白娘子的嗎在雨打芭蕉的昆明湖畔,我也一樣聞見了古老的愛情的味道。

正想繼續說些逗女友開心的話,忽然有什麼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原來,在長廊的頂篷乃至梁柱之間,繪滿了裝飾性的圖案與花紋。而且每隔幾步遠,就會出現一幅濃墨淡彩的畫圖:有的是花鳥,有的是山水,有的是人物(仕女或神仙呀什麼的)……很多甚至是帶情節的,演繹著民間的神話傳說,譬如唐僧取經,譬如八仙過海,譬如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等等。就跟看連環畫似的。我癡迷地一幅幅看下去,甚至忽略了身後跟隨的女友——她一定以為我中了什麼魔法吧別生氣,小寶貝!

可以肯定,這是清代建頤和園時的原創,帶有那個時代宮廷繪畫的鮮明風格。由於年久失修,彩繪業已褪色,散發出一種滄桑之感。曾經入木三分的鐵劃銀鉤,變得模糊了,需要努力地去辨認。可不管是書生的袍袖還是仙女的裙裾,依舊保持著飄逸的姿態,令我聯想到“吳帶當風”的典故。當初的匠人在一筆筆勾勒時,絕對投入了充沛的感情。隻可惜,他們的名字已失傳了。他們不會是郎世寧的徒子徒孫吧說起來不好意思,有清二百多年出過無數的宮廷畫家,我隻知道一個郎世寧。偏偏這郎世寧還是個“老外”(意大利傳教士)。為討好乾隆,他甚至給香妃畫過肖像。郎世寧參予過圓明園的設計。難怪圓明園的建築顯得那麼洋氣呢。

皇帝消失了。畫匠消失了。宮廷詩人消失了。整個清朝都消失了。留下的是這座山,這片水,這段拱廊——乃至拱廊裏美人遲暮的彩繪。

我從拱廊的這一頭走到那一頭,仿佛走完了一個華麗的王朝的曆史。有人在拍我的臂膀:“雨已經停了!’我才神思恍惚地回到現實之中,重新看見女友的笑臉。她嗔怪道:“你都快要看傻了!”我趕緊安慰她:“別吃醋。它們不是真的。”

我又開始感激這場雨了。它使我歪打正著地來到這古老的畫廊,使我不至於與一個奇跡擦肩而過。而遙遠的藝術之魅力,居然使我暫時疏忽了身邊的愛情——可真叫絕了。我的脖子都仰酸了。但我相信,為之所迷倒的,絕不僅僅我一人。

濃妝豔抹的古畫

後來查閱林語堂《輝煌的北京》一書,發現他對頤和園的畫廊也情有獨鍾:“……一座華美的拱廊立於岸上,兩端立有兩尊來曆久遠、聞名遐邇的銅獅,整個湖岸線都是由綿長的漢白玉欄杆和蜿蜒伸展的彩繪長廊環繞著的 ,以秀美著稱。站在拱廊之下的人們可以看到隔湖相對的龍王島,以及通向島上的十七孔橋。再向遠望,在島的一角,橫有一座以其精美而著名的橋,人稱羅鍋橋或駝背橋。”在拱廊之內,一抬頭,就能看見畫山繡水: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而拱廊之外呢,山水如詩,風景如畫。人在拱廊下行走也是一條魚遊於畫境之中 。而拱廊本身,就是為裏裏外外的畫卷配置的鏡框。

與頤和園畫廊不期而遇,如同一個古色古香的幻夢。我甚至不敢輕易地重溫,和會破壞那美好的記憶。是的,當時我確實有一種騰雲駕霧、飄飄欲仙的感覺。

直到最近一次去頤和園,走向長廊的時候,我簡直是躡手躡腳的。我看見了什麼我看見雕梁畫柱已粉飾一新,空氣中殘留著油漆的氣息。花鳥人物的肖像都用顏料重新勾勒,清晰倒是清晰了,卻失去了那份滄桑之感。一切簡直像是昨天剛剛畫出來的,鮮嫩欲滴。不知為什麼,我卻無法再次感動。

我理解公園管理者的好心,為了避免古畫的湮滅,才有此舉。或者用句時髦的話來說:為了更好地吸引人們的眼球。可把古樸的畫廊弄得跟新嫁娘似的,名義上是保護,客觀上卻對文物造成了傷害。真正的藝術是一次性的,是拒絕化妝的。用今天的顏料與筆法重描古畫,怎麼看都像是贗品。因為不同時代的藝術的靈魂,是無法模仿的。

況且,多年以前畫廊對我心靈造成的震撼,並不僅僅是藝術的力量,還有歲月的功勞。我從褪色的畫麵與模糊的線條裏,透視到時光的流逝、世事的演變,因而產生物是人非的喟歎。

可如今,這舊物、這真跡,也已被笨拙地篡改了。你說我能不感到心疼嗎

對於古跡的保護,曆來有兩種觀點:一是修舊如舊,一是修舊如新。我一向支持前者 。因為我覺得,“新”不見得比“舊”更有價值,更有感染力。相反,許多翻修一新的古代遺留建築(譬如頤和園的遊廊),在我眼中充滿了“媚俗”的感覺,仿佛兌了水的假酒,仿佛塗了劣質口紅的老婦人。至少,不再是原汁原味了。看來看去,總不像那麼回事——反而挺讓人掃興、挺讓人倒胃口的。與其如此,還不如保留那曆經風雨摧殘卻風韻猶存的原貌呢。人會老的。建築會老的。藝術也會老的。其衰老的痕跡猶如樹木橫截麵的年輪,越是雜亂繁複,越能產生視覺上的衝擊力。一旦用新鮮的油墨塗料將其重重遮掩,等於一筆抹殺了其原始的價值。這真正叫弄巧成拙。

我先後兩次拜謁頤和園彩繪長廊,其趣大異,恰如天壤之別。第一次是陰雨天,在雷鳴電閃中逐一閱讀古畫,我卻暢通無阻地進入如夢似幻的意境,忘卻了身外喧囂的世界,體會到返璞歸真的寧靜。第二次是豔陽天,古畫也經重新描繪,纖毫畢現——我的心情卻被弄得很糟。周圍的梁柱、欄杆,鮮亮得太像是供某清宮戲劇組拍攝電視劇而臨時搭建的布景。濃妝豔抹的古畫,其靈魂反而是蒼白的。我簡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我是被古畫欺騙了還是被自己欺騙了走出被修飾一新的畫廊之後,再看萬壽山,看昆明湖,我甚至覺得連山水都像是假的,連山水之間的遊人,都像是修剪的。不看也罷。

長廊編織風景

長廊就像一根長青藤,在萬壽山南坡和昆明湖北岸之間蜿蜒,長出了葉子,開出了花,甚至還結出了大大小小的果實。

所謂的果實,就是長廊沿線的亭台樓閣。“廊的地基隨著萬壽山南麓的地勢高低而起伏;它的走向隨著昆明湖北岸的凹凸而彎曲,建築師巧妙地利用廊間的建築作為高低和變向的連接點,避免了長廊過直、過長和地勢不平,營造出曲折、綿延、無盡的廊式。”(翟小菊語) 萬壽山下橫貫東西的長廊,東部以邀月門為起點,至西部的石丈亭為終點。石丈亭,由於庭院內陳列一丈多高的巨型太湖石,傳說是宋代書畫家米蒂供奉的“石丈人”而得名。

長廊聯綴著象征四季的留佳、寄瀾、秋水、清遙四座八角重簷的亭子。供遊客走著瞧。真正是走過春夏秋冬,看盡風花雪月。身隨影移,目不轉睛。

長廊東西兩段各有短廊延伸向湖岸,連接兩座水榭:對鷗舫與魚藻軒。憑欄處,既可仰望鳥影,又可俯視魚蹤,山色湖光盡入懷中。難怪與魚藻軒毗鄰的那座八麵三層的建築,要叫作山色湖光共一樓呢。它令我聯想起杭州西湖的山外青山樓外樓。唉,歌舞幾時休

山色湖光共一樓的外麵(確切說是西麵),果然還有樓:一座兩層的小戲樓。這就是曾經鶯歌燕舞的聽鸝館:原為清代帝後欣賞戲曲的娛樂場所,現改為專營清宮仿膳的飯莊。我以前隻知道北海有一家“仿膳”,想不到頤和園裏也有。(這本書出了,拿到稿費的時候,我會去吃一頓的。)

聽鸝館西,還有叫西四所的庭院,係清代妃嬪入駐頤和園時的“別墅”。是否曾有“大紅燈籠高高掛”

長廊東部的養雲軒,同樣也是宮中粉黛們的住所。大門石刻楹聯:“天外是銀河煙波宛轉,雲中開幄幕山雨霏微。”

養雲軒一側的無盡意軒,庭院深深深幾許,荷池、曲廊、綴滿窗格的灰牆,讓人看了想寫詩。可惜,言有盡而意無窮。

長廊中部,與萬壽山前山中建築群相銜接,以排雲門為中心,使湖山之間 星羅棋布的樓台館榭等各色建築獲得了秩序。由此可見,長廊的穿梭往複,是為了編織風景。

邀月門

今夜,月亮受到了邀請,但它無法成為登堂入室的客人。

我來了,權且作為月亮的替身。

跨過邀月門,就走進了長728米、共273間的長廊,可以仰視每根柱梁上描繪的“蘇式彩畫”:《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封神演義》《聊齋誌異》、《白蛇傳》……還有許多無名的山水、花鳥、人物。大千世界,濃縮在步步蓮花的長廊裏了。

總共14000餘幅啊。我恨不得渾身長滿眼睛。看不完。看不夠。

畫中人,我是代表月亮,來陪你們過夜的。

我在長廊看畫 。月亮在天上看我。仿佛在問我:看傻了吧

是的,我跟月亮一樣,都有點傻。

看著看著,我混濁的目光,也變成了月光,顯得無比的清澈、明朗……

邀月門,請記住我遠道而來的身影。

雲輝玉宇牌樓

排雲門前牌樓,仿佛帶有神性。在我想像中,如果有天堂的話,天堂的大門也應該是這般模樣:金碧輝煌,傲視萬物……

進排雲門,可以穿過排雲殿、德輝殿,直達萬壽山的最高建築佛香閣。相當於一條通往天堂的路。這座被稱作“雲輝玉宇”的牌樓,如同天堂的門牌號碼。

站在排雲門前,回望昆明湖,牌樓是最好的取景框。從無限的風光中截取有限的一塊。生怕你會一口氣看完

藍天、綠湖、煙柳,乃至猶如蓬萊仙境的南湖島、龍王廟,伴隨哢嚓一聲,進入你的視野。

 而且永遠定格在你的記憶裏了。

一秒種的凝眸。

偏偏在這時候,一艘忘乎所以的遊艇,作為不速之客,闖進了鏡頭……

你下意識地眨了一下眼。

想去佛香閣燒一炷香

想去佛香閣燒一炷香。

想去高高的佛香閣,燒一炷高香。

佛香閣是頤和園的麵孔。從排雲門前向山上望去,會看見一張很標準的正麵免冠照。佛香閣,雍容華貴的臉。從側麵看,從各個角度看,你都會對它肅然起敬。“佛香閣的平麵為八角形,三層四重簷,石台基高20米,把指香閣高高托舉在山崗之上,對全園的景觀起著聯絡呼應的作用,無論春夏秋冬、陰晴雨雪、清晨黃昏,隨處都能見到它的雄姿麗影。”(劉托語)

到頤和園,怎麼不去朝拜佛香閣呢不管需要爬多少級階梯。

想去佛香閣燒一炷香。登山之前,我把鞋帶緊了又鬆、鬆了又緊。還不意識地撣撣身上看不見的灰塵。可見心情有點緊張。畢竟,那是離佛最近的地方。

佛知道我會來嗎佛知道來的是我嗎

人們都承認佛香閣是頤和園的畫龍點睛之筆。林語堂說:“宏偉的佛香閣,綺麗高峻,矗立山頂,直薄雲天。這座建築最能代表中國人‘閣’建築的理想,建閣於高處意在望遠。”站在佛香閣上,能望見山外山、樓外樓、天外天,能望見遠方,以及比遠方更遠的地方。

眺望,幫助人更充分地打開想像的空間。

養雲軒

園內現存的乾隆時期的建築已屈指可數,養雲軒就是其中之一。它位於長廊東部,大門呈鍾形,門前有葫蘆形的河流,架設著白石小橋。在綠樹掩映下,格外幽靜。像遠離人間煙火的尼姑庵。

我的眼力夠準的,看出了這座建築的女性化傾向。當然,裏麵不曾有尼姑居住,而是供遊山玩水累了的後妃休息用的。可以歇歇腳,或倚在床頭打一個盹。

我一直以為養雲軒的名字起得很好。仿佛四處遊蕩的雲是寵物,有興趣的話可牽回家飼養。

我關心的是:把雲養胖了,還是養老了

曾經逗留在養雲軒裏的,是另一種雲:美女。俗話說得好,美女如雲嘛。隻有皇帝,才養得起這麼多的美女。而這些肉體凡胎的雲,很明顯是被圈養的。

不管美女還是雲,其實都還是野生的好。野生,多自由啊。

美女在民間,她的美,才能被更多的人看到。

養在深宮人未識的美女,等於被關進了籠子。

畫中遊

透過敞開的門窗看山看水,就像一幅畫。雕花的門框、窗框,全成了畫框。

這些精雕細刻的畫框,不僅鑲嵌著風景,而且也成了風景的一部分。

一幅畫、又一幅畫,全是活的。剛剛眨一下眼,畫中的景物,就動了。

也許繪畫的過程仍在繼續畫麵不斷地變化著,可我卻看不見畫家的手,以及他緊握的那杆筆。

隻能說,這是一位無形的畫家。他畫出的景物,卻是有形的。

爬山廊、八角小亭、牌坊、假山石、鬆柏……該有的都有了。可還跟畫不完似的。他累嗎

一朵遠道而來的白雲,忘乎所以地飄進了畫麵。不想畫不行呀。

風景其實不需要畫家的。風景,在自己描繪著自己。

山有了,水有了,就缺人了。等待你我去填補。

看風景的人,看著看著,一不小心,也成了風景。被別人看著,或者,被一杆看不見的畫筆修改著。有的人,每一分鍾都在老去。有的人,每一分鍾都在變得年輕……

人在畫中遊,難免神情恍惚,覺得自己,也像被畫出來的。

是畫進入了我的眼中,還是我真的進入了畫中我在亭台樓閣間遊走著,東張西望,分不清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哪些是現實、哪些是夢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身份:是這幅畫的過客,還是主人

即使畫中人紛紛離開了,這幅畫,恐怕還將繼續畫下去。

它不僅不需要畫家,也不需要觀眾。它自身就具備著最原始、最充沛的創造欲。

從古到今,它就像一個無限的夢境。我們能被它夢見,哪怕隻一會兒,也是我們的幸運。 雖然我們並不承認是它夢中出現的人物。

我們總以為,是自己想來這裏的。

嘿,誰能說得清:是人夢見了風景,還是風景夢見了人

劉托著《頤和園》一書,有很好的解說詞:“萬壽山前山的著名建築有許多,以位於西部山腰中的畫中遊最具代表性,這組建築物的組合方式以外敞空間為主,內聚空間為輔,充分利用地形的變化,每座建築既是重要的景觀,又是絕對的觀景地點……畫中遊的建築選址恰當,互不遮擋,左右均衡,前後襯托,充分表現了這個山地小園林的皇家特色和仙山瓊閣的詩畫意境。無論是登樓觀賞山湖風景,還是沿廊遊覽,恍若置身畫中。”

我聽到之後覺得:不是他在解說風景,而是風景自身在解說,解說人與風景的關係。

五、後山·諧趣園

鳳凰涅槃的四大部洲

跟萬壽山前山的佛香閣相比,後山的四大部洲建築群,是另一重海市蜃樓。在樹林、岩石間若隱若現,亦真亦幻。我覺得這簡直是神仙居住的宮殿。今天,我要敲敲它的門。

這組仿照西藏桑鳶寺建造的漢藏式喇嘛寺廟建築群,占地約兩萬平方米,在萬壽山北坡呈階梯狀分布,自山頂延伸至山麓,形成長達200米的中軸線——與其說是中軸線,莫如說是風景線。乾隆時期,稱其為後大廟,由南北兩部分組成。北半部分屬於漢式建築,殿堂布置仿照“七堂伽蘭”的傳統規製,有重簷歇山頂、黃琉璃瓦的正殿和東西配殿;南半部分則是典型的藏式佛教建築,以香岩宗印之閣為中心,以四大部洲為平麵布局。

四大部洲到底什麼意思佛經記載:佛居住在須彌山,周圍是鹹海,海上四方分布著四大部洲,構成人類的聚居地——北俱盧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東勝身洲,分別為方形、圓形、三角形、半月形,對應佛家稱為“四大”的地、水、火、風。

佛經裏作為宇宙世界象征的四大部洲,以建築的形式,投影在萬壽山北坡:香岩宗印之閣代表須彌山,四大部洲環繞周圍,每一大部洲旁分建兩個小部洲。閣後東西兩側布置日台、月台。閣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建有黑、綠、紅、白四座不同顏色的梵塔。

這哪是寺廟呀,簡直像一座龐大的迷宮。我在其中要迷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