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1 / 3)

第五章

毛主席接見的鄉村女教師

-—記全國模範教師史瑞芬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期,溧陽出了一位全國模範教師,她的名字叫史瑞芬。1951年2月,常州專員公署在常州召開所轄的一市五縣(即常州市、武進、江陰、宜興、金壇、溧陽)小學教育會議。這次會議的主要目的是使大家明確走群眾路線辦學是辦好小學教育的基本方針。會上,溧陽縣餘橋鄉清水塘小學教師史瑞芬,向與會者報告了她在清水塘小學依靠群眾,堅持災區教育和積極辦好冬學的情況,到會的領導和教師聽後都深受教育,非常敬佩。蘇南行政公署文教科長秦和鳴在會上號召“向模範教師史瑞芬學習”。會議閉幕時,頒發了由專員張誌強簽發的“專員公署獎狀”,上麵寫著“史瑞芬為溧陽清水塘小學冬學模範教師”。會議全體代表還給史瑞芬贈送了錦旗,上麵寫著“你靠農民,農民靠你;你幫農民,農民幫你;教師農民,結合一起;克服災荒,生產自立。向你學習,向你看齊。團結一致,打敗美帝”。

1951年4月15日,溧陽縣人民政府頒發給史瑞芬“冬學特等模範教師”獎狀。1951年8月27日至9月1日,史瑞芬到北京出席了教育部召開的全國初級教育會議,被教育部授予“全國模範教師”的光榮稱號。1951年10月,史瑞芬出席全國政協第三次會議,會議閉幕的11月1日晚上,史瑞芬與郝建秀(其丈夫強瑞春是溧陽上沛人,曾任北京中日友好醫院院長等職)、李順達等全國勞模,受到毛主席的親切接見,並和毛主席同桌共進晚

1951年11月1日晚,史瑞芬等全國勞模與偉大領袖毛主席共進晚餐。圖為毛主席為史瑞芬簽名留參.

餐。在席間,毛主席親切地對史瑞芬說,哦,你就是史瑞芬,我是從報紙上知道你的,你辛苦了!史瑞芬聽了激動得熱淚盈眶。她向毛主席訴說了自己在舊社會的苦難,和現在在人民政府領導下的幸福。毛主席聽後說,現在是人民的中國了,教師永遠不會失業了。你是教師的代表。毛主席說罷指著同桌的郝建秀(工人代表)、李順達(農民代表)、楊連第(解放軍代表)、黃家測(科學家代表)、黃佐臨(藝術家代表)、米娜娃(新疆少數民族代表)等人風趣地說,我們這一班人團結好,中國的事情就好辦了……1951年11月,《蘇南日報》記者梅汝愷到清水塘采訪史瑞芬的先進事跡,寫出了《我在清水塘》的長篇通訊,先後在江蘇《蘇南日報》、上海《文彙報》和福建《福建日報》等報刊連載,並被編印成書籍在全國發行。1952年5月初,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派李文化、陳光忠等三名同誌,到清水塘小學為史瑞芬攝製了新聞紀錄片在全國宣傳。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頒發任命通知書,“任命史瑞芬為江蘇省人民政府委員”。同年年底,文化部委派中央人民政府毛澤東主席簽發的任命通知書

著名電影編導黃佐臨到清水塘體驗生活,以史瑞芬為主要生活原型寫出電影劇本《鄉村女教師》,後拍成電影在全國放映。此後,教育部、文化部等部門又派齊錫寶等同誌來溧采訪史瑞芬的先進事跡,在《人民日報》、《江蘇教育》等報刊上發表了介紹史瑞芬的文章。通過新聞單位的宣傳,史瑞芬在清水塘艱苦辦學的先進事跡傳遍全國各地,成為當時全國教師學習的榜樣。史瑞芬同誌到底有哪些先進事跡呢?

艱苦辦學戰勝春荒

史瑞芬,1923年12月30日出生在溧陽戴埠鎮的一個城市貧民家裏,土改時劃為貧農成分。1937年至1938年4月,畢業於貴州銅仁國立三中簡師班。1940年至1941年就讀於江西永新女子師範,1942年又在幼專班進

修。曆任江西泰和難民墾殖團小學、江西省江蘇難民小學教師。1946年回鄉閑居。1949年上半年在戴小學代課,下半年做戴埠工人夜校和冬學教師。1950年1月參加溧陽冬學教師訓練班學習。訓練班結束後,縣文教科安排她到餘橋鄉清水塘小學任教。

1950年4月1日清早,時年二十九歲的史瑞芬從戴埠出發,步行三十多裏到縣文教科開了介紹信後,又步行三十多裏路,來到餘橋鄉清水塘村辦學。那天傍晚時分,五十來歲、中等個子的村長畢全林剛從田裏家來,腳上穿的草鞋上還沾滿著爛泥。他看完介紹信後看著史瑞芬高興地說,史先生,你來得正好,孩子們的課本已快給蛀蟲蛀爛了。說完,他端條板凳讓$瑞芬坐下,又說道,眼下正鬧春荒,但春荒春荒,決不能讓孩午們讀書也荒掉。接下去他向史瑞芬介紹了村上過去辦學的情況:國民黨時代,村上也曾辦過一所小學,但沒辦出什麼名堂,先生來的來、走的走像走馬燈似的。最後來了一個王章先生,村民叫他是“混世魔王”,因為這個王先生夏天乘蔭涼,冬天曬太陽,隻知道向學生家長收錢,根本不教孩子們讀書。村上群眾反映說,識字先生看不起我們窮人的孩子,要孩子識幾個字,真比登天還難。現在好了,史先生,你是縣人民政府派來的先生,肯定能辦好學校的,有困難我們共同來解決好了。村長這番話表明他對新來的史瑞芬充滿著信任和希望,這給史瑞芬增添了不少信心和力量。當天晚上,史瑞芬由村長安排住在村民李信開家裏,晚飯喝了兩碗大麥糊粥。

4月初的一天晚上,在清水塘村口這所破舊的畢家祠堂裏,村長畢全林召開了村民大會,全村八十六戶人家的戶主都來參加了會議。清水塘村莊不大,在當地卻窮得出名。全村有一千餘畝農田,地主、公堂田即占去了六七成。因為這裏是圩區鍋底田,大水大災,小水小災,而地主和公堂田的租穀卻不管怎麼歉收,總是顆粒不減,村民繳了租穀之後,家中已所剩無幾。因此,村上三四十歲的男女,大多數人都能倒出一肚皮當年逃荒討飯的苦水。坐在村長身邊的史瑞芬看著村上這些麵容消瘦、衣衫破爛的村民,心中充滿了同情和吝憫,同時心裏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教育好這些農民的孩子,把他們培養成建設新中國的有用人材。村長向村民作了關於讀書識字重要性的簡短動員後,即讓村民動員家中孩子到學校來上學,結果會上有十八個學生家長為孩子報了名。村長轉頭悄悄問史瑞芬,太少了吧?史瑞芬說,不少,就是一個學生,我也要教下去。現在,不是別的辰光,正是春荒,把書教下去,我相信學生會慢慢多起來的。村長點點頭,對史瑞芬說,對,我們會幫助你的。就這樣,史瑞芬開始在清水塘教育農民的孩子了。

清水塘小學就是這所破舊的畢家祠堂,黑板、台凳不全,學校大門上連門板也沒有。村長發動村民從田裏挖來土塊,從村民家裏借來木板,架在土塊上的木板便是孩子們的課桌。開學上的第一堂課,真令史瑞芬哭笑不得。這天早晨,史瑞芬興奮地來到教室門口,心裏想道:我就要和這些孩子見麵了,我要像母親似的同他們談談心,然後孩子們親親熱熱地叫我史老師好……史瑞芬這麼喜滋滋地想著走進教室,教室裏卻沒有一人起立向她致敬,孩子們隻顧自己在玩,有兩個頑皮的孩子甚至站在板凳上大吵大鬧。史瑞芬故意幹咳幾聲,其實是想提醒孩子們注意,他們的老師已經進教室了,可是孩子們依然在吵吵鬧鬧,根本沒把她放在眼裏。史瑞芬火了,大聲喊道,同學們,全體起立!這下孩子們才慢慢地站了起來,先看看新來的老師,隨後你笑笑,他笑笑,接著便一屁股坐了下去。史瑞芬也不同他們計較,開始自我介紹,但孩子們依然不聽她講話。史瑞芬努力保持鎮靜,努力想做出個老師的樣子,她把話講得很響、很動聽,想吸引孩子們,可是辦不到,隻有幾個孩子的眼睛在望著她,大多數孩子還是在玩。有幾個孩子已不坐在板発上,他們有的鑽在課桌底下在地上爬來爬去,有的從懷裏摸出小老鼠在攆著玩,有的從口袋裏掏出小麻雀放在手心裏玩……盡管史瑞芬講得唇焦口燥,喉嚨發啞,可這幫孩子依然我行我素,無動於衷。這就是史瑞芬在清水塘小學上的不成功的第一課。

上完這不成功的第一課,一出教室大門,史瑞芬再也克製不住自己的感情,傷心地哭了。她沒有想到這幫農村孩子會這般粗野、無知,心裏不禁產生了厭惡的情緒,在這裏堅持辦學的信心也動搖了。回到辦公室兼宿舍的廂房小房間裏,史瑞芬趴在桌上哭了一陣。十幾分鍾之後,她冷靜一點了,想起了自己初到清水塘時立下的一定要教好這些農民孩子的誓言,便

用毛巾擦擦眼睛,硬著頭皮去上第二課。這一課史瑞芬沒有講課,而是熟悉學生,了解他們的基本情況。通過同孩子們的交談,史瑞芬這才搞清楚,在她的學生中間,不僅有一二年級的學生,同時還有三四年級的學生。一二年級學生不說了,就是三四年級的學生,算盤不會“小九九”,左手右手分不清。許多學生都說,本來就沒有讀到多少書,現在都忘掉了,都還給老師了。還有學生說,是和飯一道吃下去又拉掉了。通過同孩子們的交談,史瑞芬覺得孩子們是善良的、無辜的,他們的粗野、無知,是以前的老師沒有教育好,這是教師的失職。於是史瑞芬開始研究他們,同他們做朋友:比如徐福明,他喜歡大喊大叫,喜歡打人,但這個孩子又非常勇敢;那個玩麻雀的史連奎,其實他是個很出色的孩子,很會團結人,他到哪裏,同學們跟到哪裏,像吸鐵石似的。就連那個會偷東西吃的畢良珍,這完全是饑荒所迫,他偷吃誰家東西總會如實講出來,非常忠誠、坦白。這些孩子都喜愛勞動,能吃苦耐勞,在眼下這最饑餓的時候,他們也不向饑荒低頭。那個編著辮子的姑娘叫李息妹,她兩天沒吃,餓得暈倒在教室裏,可她仍舊堅持上學……所有這些都充分說明,這些孩子身上具備著熱愛勞動、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而這正是我們國家和人民所需要的。現在他們是一群孩子,十年之後他們就是青年,就是朝氣蓬勃的年輕一代,我們的祖國就要依靠他們來建設美好的社會主義社會。對於這班孩子,史瑞芬想道:如果我害怕困難,或者馬馬虎虎地教育他們,那就是誤人子弟,就是耽誤國家的建設事業,這樣不僅對不起清水塘的農民兄弟,就是自己的良心也要受到譴責……想到這些,史瑞芬不僅確立了要“教下去”的決心,而且樹立了“一定能教得好”的決心和信心。 —

人的行為是由思想支配的。史瑞芬思想認識提高了,對孩子們也漸漸有感情了。她尊重孩子們的每一個優點,培養它,使它成長;同時,她也注意孩子的缺點,一旦發現,立即糾正它。她對班上孩子的關心,真可說是做到了無微不至:孩子們的臉沒洗,她幫他們洗;孩子們頭上長虱子,她幫他們捉;有兩個孩子頭上生了癩痢瘡,她想辦法用黃豆麵替他倆敷;有個孩子生了病,她跑到縣城請來醫生幫助看好;有些孩子家中沒吃的挨餓,她總是盡量節約糧食,省下糧來給這幾個孩子吃,還帶領孩子們到田裏挖野菜吃;孩子們沒書、沒筆,她就用自己的薪水來買給他們使用;孩子們有了進步,她就高興地大加表揚;有的孩子犯了錯誤,她沒有嚴厲批評,而是研究原因,分析孩子犯錯的根源,然後幫助他們改正……她每天都進行家庭訪問,研究孩子的生活環境,要求家長同時對孩子進行教育,與家長一道共同教好孩子。人在一起呆久了就會產生感情,更何況史瑞芬是這樣滿腔熱情地真誠待人。史瑞芬關心孩子、幫助孩子的每一件事,學生和學生家長都看在眼裏,記在心裏,清水塘村上人都誇新來的史先生是個好人,史瑞芬用自己的行動贏得了學生和學生家長的信任和尊重。

1950年春天,蘇南地區春荒十分嚴重。麵對饑荒,新生的人民政權即中共溧陽縣委、縣人民政府,組織發動全縣農民一方麵開展生產自救,同時開展以工代賑,興修水利,幫助農民渡過春荒。清水塘村在修圩堤時,為了能多領到政府下發的興修水利的水利糧,不僅男的上了工地,婦女也都上陣挑起了土方,而孩子丟在家裏哭鬧卻沒人問。看到這種情況,史瑞芬就把村上的幾十個孩子全部集中到學校裏,待收工時再由家長們把孩子領回去。為了讓村民渡過春荒,她幫助趙火金組織了七八個人到家鄉戴埠去販毛筍,每人一趟就能賺幾升米;她還組織李玉金幾個人到金壇、甓橋去販小豬,一趟也能賺一鬥多米。而政府這次組織發動修築圩堤,縣、鄉兩級共發給清水塘村民五千七百斤大米,政府還為部分嚴重缺糧的農戶發了一些急救糧,幫助村民渡過了春荒。到5月底,田裏的大麥黃了,蠶豆熟了,受饑挨餓的村民終於接上夏熟了。

史瑞芬在1950年春荒的這個學期,4月份上半個月每天都隻吃兩頓稀飯,4月半到5月半這一個月,為了救濟挨餓的孩子,整整一個月她未吃一粒米,全是吃的紅花草、樹皮和野草。由於連續饑餓,營養不良,史瑞芬的身體受到嚴重損害。5月中旬的一天上午,史瑞芬餓得肚子咕咕直叫,眼前金星亂冒,耳朵裏像擂鼓似的咚咚亂響,但她仍掙紮著堅持到教室去上課。不料一進教室就暈倒在黑板下麵,嚇得孩子們大哭小喊,幸虧村民及時趕來,幫她掐人中,灌粥湯給她喝,終於把她救醒過來。此後史瑞芬到餘橋小學借

來五升米磨成粉,吃了半個月,終於堅持過去了。

在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清水塘的農民群眾終於戰勝了春荒。在這場春荒中,史瑞芬一人管理、教育下的清水塘小學,十八個學生,不僅一個沒少,到學期結束的時候,學生的人數居然增加到四十一人。後來,當《蘇南日報》記者梅汝愷來采訪史瑞芬時,她激動地說:我應當感謝黨,感謝政府,感謝黨和政府對於生產自救的正確領導;感謝群眾,感謝他們艱苦堅持的革命精神,是他們教育了我,支持了我,鼓勵了我,使我也有了堅持災區+教學的決心和力量。

組織農民辦好冬學

1950年,全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為了搞好宣傳發動,這年夏天,蘇南行政公署在常州舉辦了為期兩個月的土改方針政策培訓班,培訓對象是各級農村幹部和部分青年教師。史瑞芬也參加了這期培訓班。史瑞芬從常州學習結束回到清水塘時,已經是秋收季節了。史瑞芬走到村口,遇到村民李信開,李信開用手指指田裏黃澄澄的稻子,興衝衝地告訴史瑞芬:共產黨、毛主席來了真好,政府組織我們修好圩埂,渡過了春荒。政府還發動我們捕捉了螟蟲,你看,今年田裏的稻子長得多好,是個豐收年景啊,我們農民可以吃到飽飯了。史瑞芬高興地對李信開說,秋後我們這裏就要搞土地改革,每戶人家都會分到一份土地,好日子還在後頭呢!李信開充滿希望地說,吃紅花草的日子過去了,今後我們老百姓的生活將會越來越好的!史瑞芬走進學校,發現學校也變了:先前歪歪斜斜的台凳,現在都已經修理得端端正正;學校旁邊六分多地的園地也裝好了籬笆。學校校委會還替她做好了招生工作,荸生已增加到五十五人,什麼都搞得停停當當,隻等自己回來開學上課。史瑞芬看著這一切,心中對村長和村上農民真是十分感激。

這天晚上,史瑞芬開了一個校委會。吃過晚飯,校委們都來了,會場就在教室裏。分別兩個月,見了麵大家都很親熱,互相問長問短,史瑞芬還告訴大家她已光榮地加人了共青團,大家聽了都為她高興。史瑞芬報告了學習情況,講了國內外大好形勢,講到了即將開展的土地改革,大家都開心地笑了。史瑞芬說,我們這次參加會議有個重要任務,就是要向農民兄弟宣傳土地改革,這是一件大事,政策性很強,我們要好好學習,上級領導再三強調,在執行過程中不能發生偏差。村長畢全林站起來發言了,他說:稻子就要上場,今年是豐收年,大家都說是毛主席領導得好。糧食豐收是好事,農民生產勁頭也很足,隻是大家不識字,懂的道理實在太少,史先生講的上級政策我們有好多都聽不懂。因此,我想讓我們來辦個農民學習班,晚上閑下來,大家聚在一起,學學文化,聽史先生讀讀報,講講形勢,大家都好求個上進,你們說好不好?原先是個懶漢、經史瑞芬幫助後現已成為積極分子的畢小保聽了接著說:我們每次到區裏鄉裏開會、聽報告,當時聽了覺得好,可是回來後就記著頭、忘了尾,講也講不清。馬上要土地改革了,我們很希望史先生能教我們識字、學文化,這對我們工作、生產都是有好處的。他倆這麼一說,其他幾個校委也都讚同說,辦學習班好,我們既好學習文化,又好商量工作,史先生,你就教教我們吧!史瑞芬聽了心想:辦學習班是個好事,但自己也有困難,我隻有一個人,卻要教四班學生,每天又有大量的課外作業,忙得白天、黑夜連續幹都趕不過來。如果辦了學習班,我肯定更忙了,我一個人能顧得過來嗎?可是當她看到大家這麼誠懇、迫切的目光時,她便毫不猶豫地答應下來了,她對大家說:老村長說的學習班是好事,是好事我們就要辦。我工作忙,這不要緊,我可以擠時間,但辦學是要錢的,經費哪裏來呢?聽史瑞芬這麼一說,大家一下子都愣住了。這倒是個非常實際的問題。老村長想了一陣說,學習班是我們農民自己辦的學校,學校經費就應該靠我們自己來解決。這樣吧,我先帶頭捐十五斤稻穀,建議每個校委都捐一點。聽村長這麼一說,大家都同意捐十五斤稻穀。李玉堂想了一會又說,我們村後有個大魚塘,好幾年沒幹塘了,肯定有不少魚在裏麵的,我們不能車水捉魚、把魚變成現錢嗎?大家一聽都拍手叫好,村長畢全林隨即作了分工,誰借水車,誰組織車水的人,大家一直商量到後半夜才回家。

第二天,李留紅、李玉堂、趙火金和畢小保在魚塘四周架起了四部水車,組織發動了三十多個男女青年,大家輪流著上陣車水,委婉動聽的車水

號子響徹在清水塘村的上空,村上就像過年過節似的那麼熱鬧。每天放了晚學,史瑞芬總會跑到魚塘這邊來看看,看到村民的勞動熱情這麼高漲,她的心裏說不出有多高興。她看見畢小保看到自己來了,總會突然把嗓音提得老高地唱車水號子。她還看見趙火金腳下飛快地踩著水車,一邊還不時地回頭看看塘裏的水麵,一會兒說水落下三寸了,一會兒又說水落下半尺了。水一層一層地落下去,而村民的幹勁卻一陣陣地高起來。經過三天的連續奮戰,魚塘裏盼水被車幹了。捉魚是件最令人開心的事情,清水塘村男女老少齊下塘,喊叫聲、歡笑聲響成一片。這次捉魚的收獲是大大的,共捉到四五擔魚呢,進城賣了變成錢後,買回了不少煤油,買來了不少圖書,還訂了報紙。在這同時,聽說辦學習班後,村上群眾紛紛自動發起了捐獻,他們說,為了我們自己學習的事?,我們自己可不能袖手旁觀。村上的畢秀鳳、李信開一人捐了一鬥米,鄉婦女主任陳美鳳捐了二十個雞蛋,潘西村的三個剃頭佬也將自己剃頭所得的錢也捐了出來……真是眾人拾柴火焰高,在全村村民的大力支持下,清水塘的學習班辦成了。聽到清水塘村上辦起了農民學習班,竹簀區工委書記宮欽鑒很高興,立即到村上來看了農民辦學的情況,並表揚史瑞芬,說她又為農民辦了一件大好事,還說要在全縣推廣,這對史瑞芬來說是個巨大的鼓舞。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了。從溧陽城裏來的報紙接二連三地刊載著誌願軍出國的消息,刊載著朝鮮前線打敗美國鬼子的勝利消息,每一個消息就像鼓聲一樣震動著人心。哪怕是清水塘這樣一個荒僻的小村子,每個村民都同前方戰士一樣,分享著勝利的喜悅。就在這個時候,清水塘農民在土改工作隊的幫助下,也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大家決心勝利完成土地改革,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支援朝鮮前線。清水塘村僅用一個月的時間,就順利地完成了偉大的土地改革,每戶農民都分得了一份土地,人人臉上都是喜洋洋的,翻身農民從心底裏感謝共產黨,感謝毛主席。在偉大的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運動中,史瑞芬全身心地投入,沒日沒夜地拚命工作。白天,她把學校教學工作全部完成,晚上則開辦夜校,讓農民學文化、學政策,還幫農民算田畝賬,造土地冊,經常要忙到深更半夜。不久,她根據縣裏關於在農村要辦好冬學、在青壯年農民和婦女中掃除文盲的工作指示,便把村上的農民學習班改變成為冬學,每天夜裏都堅持上課。從此,一到晚上,畢家祠堂裏的汽燈一亮,不光是清水塘的村民,就是附近幾裏路的農民,都會彙集到清水塘這所破祠堂裏來,大家聽史瑞芬讀報上的新聞,聽史瑞芬宣傳黨的土地改革的方針政策,提高了政治覺悟和理解能力。史瑞芬在講解抗美援朝故事時,還結合本地實際來講解。溧陽是革命老區,是塊紅色的土地,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就在清水塘附近。1941年年初,日本鬼子下鄉掃蕩,清水塘村民為了掩護一名女新四軍戰士,村上被日寇燒掉了一百多間房子,全村村民對日寇懷有深仇大恨。史瑞芬說,如果我們不抗美援朝,美帝、日帝接著就可能從朝鮮打到中國來,我們就又要吃苦頭……聽到這裏,村民情不自禁地呼喊起來,打倒美帝國主義,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大家決心要用實際行動來抗美援朝。大家紛紛表示:我們農民一定要在後方搞好土地改革,種好莊稼,多繳公糧,支援前線!青年人則爭搶著報名參軍,上前線,打鬼子!報名的有十幾個人,後來錄取了兩人,清水塘村民敲鑼打鼓地歡送自己的子弟奔赴前線。全村婦女們做了五十六隻慰問袋,村上女人們趕做了十七籠糕餅、團子。李信開老婆還做了個特大的壽桃,說要送給毛主席。做了許多小壽桃,請村上參軍的兩個小夥子轉送給前線的誌願軍。通過冬學的宣傳教育,村民愛國愛黨的革命熱情空前高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