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2 / 3)

聽說他們要到縣裏去,李洪喜立即打電話到水利局,向丁蘭茂局長(1960年1月起任正職)彙報了剛才發生的情況以及他們將到縣裏去的動態。丁蘭茂得知這個情況後馬上向縣委報告。正在河口公社調研的顏景詹書記得知這些情況後,打電話給在家的黃寶正同誌,要他重視並妥善處理好這個問題。黃寶正同誌有著豐富的農村工作經驗,知道群體性事件要處理在萌芽狀態,因而他立即安排副縣長蔣萬象到茶亭公社,副縣長許甫均

到新昌公社,他自己趕到周城公社,分別深入到大溪水庫周圍大隊了解情況,傾聽群眾的意見和要求,並答應逐步解決群眾的實際問題。由於處置及時,措施得當,很快就製止了這起群體性上訪事件。

群眾集體上訪事件被製止了,但大溪水庫淹沒區移民拆遷安置問題一時未能妥善解決,水庫配套工程未能跟上,機電灌布局不夠合理,水庫效益未能充分發揮。因此,淹沒區幹部群眾的意見依然很大,他們聯名寫信到縣裏、地區和省裏,仍是要求扒壩、退庫還耕,或者解決住房、生產、生活等方麵的問題。省、地、縣三級對這件事都很重視,這年10月中旬,三級黨政組織組成聯合調查組,到溧陽對大溪水庫進行專題調查。經省、地、縣委聯合調查組深人調查,提出存、廢對比方案,供庫區涉及周城、新昌、茶亭三個公社十大隊幹部群眾,和下遊南渡、大溪、新昌、蔣店、泓口五個公社四十二個大隊幹部群眾進行廣泛討論,結果絕大多數幹群主張保存大溪水庫,至於庫區群眾提出的那些問題,可以分步解決。在此基礎上,經再三研究,由以顏景詹同誌為首的中共溧陽縣委作出決定:壩不廢,閘不關,維持現狀,分步解決移民拆遷等遺留問題。後經江蘇省水利廳撥款六點二九萬元,支持處理三百七十八戶移民遺留問題;又投八點五萬元,在水庫上遊興建東丁、群星兩座電灌站,扶助移民恢複、發展生產。就這樣,1962年10月發生在溧

陽大溪水庫的“興、廢”風波終於平息了。這是大溪水庫建設過程中的第三次波折。

以上三次波折,就是大溪水庫在建設過程中的曆史風雲,也是濃縮的大溪水庫發展史。此後大溪水庫經過多年建設,特別是1978年年底,縣委、縣革委又組織數千民工上了大溪水庫,主壩、副壩工程同時開工,主壩壩頂高程達二十二點八五米,終於達到了1958年的設計標準。從此,巍巍大壩像條巨龍橫臥在烏龜山與獅子山之間,鎖住了千年奔騰不息的大溪河,與沙河水庫、前宋水庫一道,收盡暴虐千年的南山水,開始為溧陽人民造福,二十年前顏景詹、黃寶正等縣領導們規劃設計的美好藍圖,全都變成了現實。近年來,在國家水利部和上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溧陽市委、市政府對大溪水庫又將有新的重大建設,我們相信,山清水秀的大溪水庫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建設下,她將會越來越美麗,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

寫完此文,我有幾點感受:一是做件事情、尤其是做一件大事真不容易。大溪水庫從規劃設計到完全建成前前後後經曆了二十年時間,期間經受了多少波折、磨難,讀者朋友們讀完此文、聽了這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後,就可知道一二了,世上真是沒有平坦的路可走啊!二是大溪水庫的決策者與建設者都是有功之臣,我們後人不能忘記他們。在那麼困難的年代裏,縣委顏景詹、黃寶正等領導同誌帶領全縣人民建成了沙河、大溪兩大水庫,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代表了溧陽人民的根本利益。為了人民的利益,他們敢講真話,不怕撤職、坐牢,這種勇氣和精神,值得我們從政同誌好好學習的啊!前人栽樹後人涼。我們的父老鄉親當年在那麼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忍饑挨餓,艱苦創業,為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們還有我們的子子孫孫,都不能存記他們,更不能忘記他們那種艱苦創業的革命精神。三是要珍惜前人創下的輝煌業績,保護好這片青山綠水。要讓土地沉靜,讓草木安寧,讓鳥兒歌唱,切不可再在水庫周圍亂搞開發,為眼前利益而因小失大,因為這兩片水域經不起折騰啊……

寫於2008年5月

推出大寨的人

記山西省委書記陶魯笳同誌

陶魯笳,原名陶國葆,

1917年2月生於江蘇省常州市溧陽市。早年就讀於江蘇溧陽私立同濟中學、

江蘇省立常州中學、上海複旦實驗中學,後人南京中央大學旁聽。1936年夏在河北石家莊參加革命工作,曾任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石家莊總隊總隊長,

同年10月加人中國共產黨。1937年2月任石家莊市委宣傳部長。抗日戰爭爆發後,奔赴太行山參加抗戰。1940年任昔陽、平定、和順三縣平遼路東中共中心縣委書記。1941年起先後任中共太行第二地委組織部長、地委副書記兼軍分區副政委。1945年3月任中共太行第五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1947年7月起任中共太行區委員會組織部部長、副書記。1949年2月任中共太行區委員會書記兼太行軍區政委。1949年後任山西省委宣傳部部長、省委第二副書記。1953年6月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書記兼山西省軍區政委,時年36歲,是全國省委第一書記中最年輕的省委書記。1960年10月兼

任中共中央華北局書記。1965年9月任國家經濟委員會第一副主任。1973年7月起任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政委。同年10月當選為中共第十屆中央委員。1985年4月任國家體製改革委員會顧問。1988年4月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常委。

陶魯笳在《毛主席教我們當省委書記》一書中,記述了山西省的一些重要曆史事件:毛主席支持山西人民試辦農業生產合作社;毛主席關於“引黃(黃河)人晉”的雄才大略;毛主席與農業學大寨等等,本文限於篇幅,就著重介紹當年陶魯笳發現大寨並在全省推廣這個農業先進典型,如何向毛主席彙報大寨和陳永貴,毛主席在1964年間幾次肯定大寨的基本經驗,後來黨中央、國務皖決定在全國開展農業學大寨運動的有關情況。

山西太行山的千溝萬壑裏坐落著許許多多的村莊,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自中國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葉興起的十多年間譽滿華夏、名傳世界的大寨村。為什麼叫大寨呢?相傳是因為宋代將士為了抵禦外侵,在這裏安營紮寨,後來慢慢地就有了大寨這個村莊。

新中國成立以前,大寨是太行山區的一個窮山村。1953年陳永貴擔任大寨村黨支部書記後,積極貫徹執行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擴大生產投資,改進經營管理,改良土壤,改變種植習慣,實行科學種田,還帶領全村幹群製定了十年造地規劃。到1962年提前實現了規劃,糧食畝產由1952年的二百三十七斤逐步躍升到1962年的七百七十四斤。.時任山西省委第一書記的陶魯笳在工作調研中發現了大寨這個農業先進典型後,山西省委於1960年2月向全省發出了“學習模範支部書記陳永貴”的號召。陶魯笳牢記毛主席關於要學會運用黨報指導工作的教誨,指示《山西日報》撰寫、發表了《陳永貴——黨支部書記的好榜樣》的社論。之後,省委又於1963年3月請陳永貴在全省勞模會上介紹大寨的經驗,引起與會者的強烈反響。同年11月9日,省委向全省農村、城市的各級黨組織發出向大寨學習的通知。這年8月,大寨遭受了特大洪災,百分之七十的房窯倒塌了,莊稼都倒伏了,百分之三十的梯田的土層被衝光了。他們經過艱苦卓絕的抗災鬥爭,提出並實現了“三不要”(即不要國家的救濟糧、救災款和救災物資)、“三不少”(即原計劃的國家征購糧、集體儲備糧和社員口糧都不減少)的口號。中共山西省委及時總結了大寨的新經驗,號召全省各級黨組織學習大寨人藐視困難、敢於革命的英雄氣概,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堅強意誌,以國為懷、顧全大局的高尚風格。在陶魯笳書記的推崇下,大寨在山西的名氣越來越大,到大寨參觀的人也越來越多。

最早讓毛主席了解到大寨和陳永貴的人,就是時任山西省委第一書記的陶魯笳。1964年3月28日到29日,毛主席召集中共河北、山西省委的林鐵、劉子厚、陶魯笳等省委主要負責同誌,到他停在邯鄲的專列上彙報工作。陶魯笳彙報說,近年來我在昔陽縣大寨大隊蹲點,了解到這個大隊的生產和思想政治工作都很出色,支部書記陳永貴是個生產能手,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能手,而且對管理工作抓得很嚴,公和私分得很清。我們山西省委在1960年就曾發出通知,要求全省農村黨支部書記向陳永貴學習。陳永貴提出過一個很好的口號,叫做“參加生產,領導生產”。這時毛主席插話說,很好嘛,就像打仗一樣,紙上談兵不行,你不參加打仗,怎麼能指揮戰爭呢?

當陶魯笳彙報到大寨的評工記分方式是自報公議時,毛主席說,這個辦法好,評工記分就是不搞繁瑣程序,又有差別',又不懸殊,才能調動廣大群眾的社會主義勞動積極性陶魯笳接著彙報說,陳永貴這個人,群眾說他很有才幹,他領導群眾搞集體生產,年年都有新套套。他經常說,你沒有新套套,天還是那個天,地還是那個地,它不會給你增產一斤糧食。但他的新套套不是憑空想出來的,而是在和群眾一起勞動的實踐中琢磨出來的,是經常請教山西農學院的科技人員,經過科學試驗得出來的,所以很見成效。正如他說,集體生產有了新套套,才能變思想、變技術、變土地,才能穩產高產。從建立初級農業合作社以來,大寨年年改變生產條件,年年增產,年年增加上繳國家的征購糧。去年8月初,大寨遭受了一場特大洪災;當時陳永貴在縣裏參加人代會,他聽到遭災消息後立即趕回村裏。社員們一見他就焦急地說,永貴,你看這麼大的災害,咱們怎麼往下活呀?有些人還悲觀得哭了起來。陳永貴先問大家,人衝走了沒有?牲口衝走了沒有?大家都說沒有。陳永貴聽後挺直腰杆大聲說道,沒有衝走一個人,沒有衝走一頭牲口,就是大喜事,應該開慶祝會,還哭什麼?毛主席說過,人是第一寶貴的,有了人,什麼人間奇跡都可以創造出來。我們每個人都有兩隻手,靠兩隻手就能改天換地……就這樣,他把全村人都動員起來,不分男女老少,齊心協力,夜以繼日,戰天鬥地,果真創造出了驚人的奇跡。被洪水衝倒在泥漿裏的玉米,一棵棵地被扶了起來,經過培土施肥,千方百計地救活了。結果這年秋天,除少量完全被衝垮了的梯田絕收外,糧食畝產獲得了七百多斤的好收成。接著他們研究了洪水為害的規律,修訂了第二個十年造地規劃,建設抗禦旱澇能力更強的穩產高產的新梯田、溝壩田、河灘田。被洪水衝垮了的舊大寨,也按照統一規劃,用集體的公共積累,重建家園。他們以白天治坡、晚上治窩的驚人毅力,建起了煥然一新的新大寨,僅僅半年多時間,就有半數社員歡欣鼓舞地搬進了新居,這真是一個人間奇跡。他們選擇一處又長又高的坡麵,用石灰水寫了“愚公移山,改天換地”赫然醒目的八個大字,這八個大字活現了大寨人的雄心壯誌。去年11月份,我們山西省委向全省農村城市各級黨組織發出了向大寨學習的通知後,到大寨參觀的人越來越多,

陶魯笳同誌(左一)在大寨虎頭山上勞動

陶魯笳在大寨考察。左二為陶魯笳同誌,右一為大寨黨支部書記陳永貴同誌

他們都驚歎大寨人個個都是改天換地的英雄。1964年2月10日《人民曰報》發表了《用革命精神建設山區的好榜樣》的社論,高度讚揚了昔陽縣大寨大隊的革命精神。聽到這裏,毛主席饒有興趣地問陶魯笳,陳永貴是哪幾個字?他識字不識字?陶魯笳當即在紙條上寫了“陳永貴”三個字,並說,他四十二歲掃盲,今年五十歲,現在能讀報,還懂得什麼叫邏輯。不久前他在太原作報告,趙樹理聽了很佩服,對我說,陳永貴的講話沒有引經據典,但他的觀點完全合乎毛澤東思想和辯證法。聽到這些,毛主席對大寨和陳永貴以肯定和讚賞的語氣說,窮山溝裏出好文章。唐朝時你們山西有個大學問家叫柳宗元,他在我們湖南零陵縣當過官,那裏也是個窮山區,他在那裏也寫過許多好文章。毛主席又高興地問陶魯笳,你們有陳永貴的材料沒有?《人民日報》那篇文章我沒有看。隨即讓他的秘書把《人民日報》那篇文章找來,陶魯笳也把預先準備彙報有關陣永貴和大寨的材料都交給了毛主席。爾後,巡視列車每到一地,毛主席都興致勃勃地宣傳大寨和它的領路人陳永貴。毛主席說,大寨就是一麵旗幟,你們學不學?農業要過關,沒有大寨那種精神不行哪!

毛主席回到北京不久,1964年4月20日,周恩來總理就派了農業部長廖魯言等同誌到大寨作了二十天的考察。廖魯言著重總結了大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按照農業“八字憲法”建設穩產高產農田的經驗。廖回京後向毛主席和周總理作了書麵彙報。這年5月中旬,陶魯笳到北京參加中央工作會議,在討論第三個五年計劃時,毛主席說,農業主要靠大寨精神,要自力更生,要像大寨那樣,它不借用國家的錢,也不向國家要東西。要在種好十六億畝地的基礎上,建設四億多穩產高產田,要逐步減少糧食進口,以增加新技術的進口,需要加強內地建設。1964年12月,周總理在第三屆全國人代會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第一次公開表彰大寨是全國農業戰線上的一個先進典型。周總理概括大寨精神說:“大寨大隊堅持的政治掛帥、思想領先的原則,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愛國家、愛集體的共產主義風格,都是值得大提倡的。”

人代會於12月26日下午閉幕後,周總理遵照毛主席的安排,帶著陳永貴、邢燕子、王進喜、董加耕四位勞動模範到人民大會堂的一個小宴會廳,請他們和毛主席同桌就餐。被邀請在同桌就餐的還有錢學森、曾誌、彭真、羅瑞卿、餘秋裏等同誌。宴會開始時毛主席對大家說,今天既不是做生日(這天是毛主席生日),也不是祝壽,而是實行“三同”(即指幹部到農村去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我用自己的稿費請大家吃頓飯。我的孩子沒讓來,他們沒有資格。這裏有工人、農民、科學家、解放軍,不光是吃飯,還要談話嘛!毛主席在談話中又一次肯定了大慶和大寨兩個先進典型的經驗。他先問在座的餘秋裏讀了幾年書,餘秋裏說讀了三年。毛主席說,三年小學能搞出一個大慶來,就不錯嘛!接著毛主席對陳永貴說,你是莊稼專家了,多大歲數啦?陳永貴說,五十歲。毛主席讚揚說,五十而知天命,搞出一個大寨來,很好!毛主席還對錢學森說,你是搞衛星的,衛星上天靠你了。錢學森笑著說,謝謝主席的鼓勵。在談話中,毛主席告誡四位勞動模範說,你們有了成績不要翹尾巴,要夾著尾巴做人。同桌的人都笑著點點頭……

關於“農業學大寨”的字句,陶魯笳在書中寫道:“中共中央文件可查見的是1966年8月14日發表的八屆十一中全會公報,其中講到毛主席近四年提出的一係列英明決策中正式有了‘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的字句,隨後全國農村掀起了農業學大寨的熱潮,大寨成為紅極全國的農業典型。”關於大寨和陳永貴同誌的功績,陶老在書中作了客觀公正的評說,並熱情地提出了希望。他在書中寫道:“撫今追昔,我殷切期望,今日的大寨和昔陽縣,要跟上時代的步伐,放下曆史包袱,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好傳統好作風,大膽創新,重振雄風……”令人欣慰的是,今曰之大寨在郭鳳蓮同誌的領導下,確如陶老所期望的那樣,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正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創造著新的業績,創造著新的輝煌……

寫於2010年7月

注:陶魯笳同誌因病於2011年5月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四歲。

活在人們心裏的好書記

——記縣委書記徐界清同誌

題記: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臧克家詩《有的人》

1974年11月5日,中共句容縣委書記徐界清同誌,在奔赴赤山湖水利工程的途中發生車禍,不幸以身殉職。11月8日下午,中共鎮江地委在句容縣體育館為徐界清同誌隆重舉行了有三千多人參加的追悼大會。地委副書記傅宗華號召句容全縣廣大幹群向徐界清同誌學習,一定要把赤山湖和圩區治理好,把句容的水利事業辦好。隨後,是年冬春,句容全縣上下化悲痛為力量,掀起了一個轟轟烈烈的水利建設高潮,徐界清生前製定的一湖四河”水利規劃全部實現,句容的永利事

業有了個跨躍式的發展。徐界清同誌到句容去之前曾在溧陽工作過三年,在溧陽人民中有很好的口碑,多年來我一直有個夙願,就是想寫寫這位縣委書記,可是因為工作忙,以致拖到現在才動手。我在各地采訪時,無論在高淳、宜興,還是在溧陽和句容,隻要說起縣委書記徐界清,被采訪者對他

個個都是讚歎不已,人們讚揚他真誠待人的為人處事,讚美他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風,讚頌他處優不奢、非凡出眾的人格魅力……一位領導幹部去世三十多年尚能得到幹部群眾這麼高的評價,真是罕見,令我這個與他素不相識的作者也非常感動,深受教育,從而更加激發著我一定要寫出此文,以慰藉這位因公殉職的縣委書記。下麵我就按時間順序,將徐界清同誌在宜興、溧陽、句容三縣工作的情況分別簡要敘說如下:

在宜興

1963年春天,宜興縣委在人民電影院召開縣、公社、大隊三級幹部大會,總結去年工作,部署新一年的各項工作任務。大會召開之前,縣委副書記徐界清同誌走到電影院前排的一位中年婦女麵前說,菡子同誌,請你坐到主席台上去。坐在位子上的菡子左手托著個小筆記本,捏著鋼筆的右手連連搖著,仰望著徐界清說道,我在這裏很好,我正在同小陳秘書講您下鄉的趣聞呢,你趕快回到主席台上去吧,你在這裏,引得會場上的人都在看著我們,怪不好意思的……徐界清笑道,你倆別背後議論人啊!隨後言辭懇切地說,菡子同誌,你是縣委常委,應該坐在主席台上的。菡子坐在位置上笑著拱拱手說,我不習慣坐主席台,求求您了,我在這裏真的很好,我們正等著聽您的精彩報告呢!徐界清見菡子再三堅持坐在原位,也就不再勉強,便對坐在菡子身邊的縣委秘書陳愛清說,小陳同誌,等一會我作過工作報告之後,菡子同誌如有好的修改意見,你一定要幫我補充到報告中去。說完,同菡子、陳愛清兩人打個招呼,便轉身朝主席台上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