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笨手笨腳的,總是這樣。不小心,還得灑!
彬彬:我自己會擦。
母親:擦什麼!昨天你把裙子弄髒,把杯子打碎,走路不小心,又碰破了新襪子,你這輩子怕也好不了了。
彬彬灑了價值幾角錢的牛奶,父母就隨便嗬斥她,甚至把舊賬也翻出來,這種批評既不是對孩子適當的教育,也不利形成和諧輕鬆的家庭氛圍,造成的損失恐怕比灑了牛奶要大得多!更嚴重的是:這種責備已經打擊了孩子的信心,造成心理上的傷害。
當然,很多父母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話會對孩子造成傷害。看到彬彬躲在一旁哭泣,彬彬的母親事後說:“我根本沒想過我的責備會對她有哪些方麵的傷害。不過有時候,在批評之後我很後悔,覺得自己應該冷靜地和孩子講道理,但一生氣就什麼都忘了。”
再如:
“看書了沒?明天的功課準備好了沒?”
聽到母親這麼說,孩子好像不太甘心地把書包扔在自己桌上,然後拖著腳步走過去。“怎麼了?你為什麼這樣丟書包?”
接著母親就罵道:
“就是因為你每次都這樣,所以以前才會常常摔破碗!我看你簡直是罐裏養王八,越養越縮縮,連幼兒園的小孩都不如了。”
母親的一句話會一直發展到這樣的地步。
最後,母親很可能連自己在罵什麼都搞不清楚了!因為做功課的事早已拋到九霄雲外了!也許她口中所嘮叨的,是整個星期來孩子所做錯的每一件事,這時孩子隻會默默地聽著,祈禱母親快點罵完。
這種責罵是完全沒有效果的,孩子隻會心想“媽媽又來了!”因此最後隻剩下了母親的焦躁和疲倦不堪。
責備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應該關注到它對孩子心理的影響。責備所產生的效果是衡量其是否得當的惟一依據。當孩子做錯某件事時,很多父母認為隻有對孩子進行厲聲斥責,或疾風暴雨式地數落一通,孩子才會引起注意,才會糾正錯誤。其實不然,現實生活中很多例子都證明有這種想法的父母是錯誤的。
比如小孩在禮貌、規矩,生活習慣等方麵,如果不依照父母所訓練的方式,或脫離父母所期待的甚遠;當學生的,不認真讀書,不做作業、不溫習功課;孩子打架、粗心大意、行為浮躁、草率、蓄意地破壞東西等等。過失犯錯,有偷竊行為、反抗行為、傷害他人的行為等等人格問題;幼童故意接觸危險的物體,或製造噪音,幹擾他人安寧,且不聽勸阻;以及一些不用功和粗心的孩子,在做練習,甚至考試中常會把一些極簡單的試題做錯,凡此種種,家長都會給予責罰。
責罰——是父母想要矯正小孩壞的行為時,用語言來刺激小孩的一種方法,當壞的行為出現時,罵的力量可使他感覺難過,進而促進這種變壞的行為意識從內心裏消除;責罰是父母表示對子女的期望、愛護的方式,幾乎是天經地義的。然而,當母親看了孩子的作業本或試卷,連簡單的試題都答錯了,感到氣憤和失望。便罵:“這麼簡單的都會算錯,你還能做什麼!”有的為了刺激一下孩子,還故意辱罵一兩句:“你真是白吃了幾年飯!你是幼兒園的吧!”
或許這種話也可能促使兒子深省,從而產生奮鬥的決心。然而,這種諷刺話:“你還在幼兒園吧!”對於中小學生卻不可能產生什麼好的效果。因為這種話隻能刺痛他一下,但並未能使他悔悟,從此不犯不用功或粗心大意的錯誤。
每個小孩都願意大人說他們聰明能幹。父母罵他:“和幼兒園一樣”等於“你的天資差”。當然隻會使孩子泄氣,孩子做錯事情,父母自然要矯正其錯誤行為。可是為人父母的,往往因一時氣憤、口無遮攔地罵:“你就是這樣笨,連走路都不小心,怪不得成績不好,同學也不喜歡你。”把一連串最糟糕的事情都加諸小孩身上,其實他隻不過打破了一個碗,畫了一隻不十分像的長頸鹿,或是寫錯了字,做錯了題,便橫遭侮辱和被貶得一無是處。這種算舊賬、小事變大事的罵法,隻會增加孩子心理上的負擔,並嚴重傷害到他的自尊心。其次,有些父母經常使用一些不好的名詞來形容孩子,而這些名詞往往帶有一種罪惡感,如“賊仔”、“你像豬一樣”、“你像蟑螂一樣”等等,這些話對小孩而言,都會產生極其不良的影響。
責備孩子應注意場合
更有甚者,家長責備孩子的態度不僅嚴酷,竟不分場合,把孩子的毛病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孩子無地自容。徐大力就是這樣,他除學習較差之外沒有太多的毛病,但每逢孩子考不好,他母親就拿著卷子在院子裏嚷:又考壞了,看你將來怎麼辦!弄得孩子整天耷拉著腦袋,人前人後從不敢大聲說話。
一次,王小君的表哥表姐都來了,大家坐下吃飯時,媽媽忽然大聲嗬斥王小君:“你看哥哥姐姐都用右手,你怎麼不用右手?”王小君接受不了這種毫無道理的指責,使勁用大眼睛瞪了媽媽一眼,媽媽又加上一句:“這麼矮胖的,隻會吃不會做,像你爸爸一樣,真可惡!”反過來爸爸也相譏一句說“塌鼻子,跟你媽媽一樣,難看死了!”孩子無辜遭到責罵,從此,他對家庭產生了一種厭惡的感覺。
我們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曆史的封建大國,君臣父子的觀念深深植根在人們的頭腦之中,表現在教育子女方麵便是孩子隻能服從父母管教,稍有不順,便被認為大逆不道。父母常以居高臨下的態度責罵孩子,而忽略了小孩的思想和人格。雖然孩子是父母所生的,但他是獨立的個體,有他自身的生命、思想和意誌。有些父母不許孩子申辯、理論與解釋。譬如:“你有什麼理由?爸爸說這樣,就這樣。”“不要解釋了,成績差就是差,還要講什麼!”這樣的罵法,反而使親子之間,失去了溝湧的渠道,並可能造成小孩反抗和怨恨。那些衝動的父母發怒時的樣子更是嚇人。他們會毫不思索,怒氣衝衝,手執孩子手臂或耳朵,一開腔就罵:“看!叫你別把小表妹弄哭。有什麼好爭,做哥哥的就該讓一下妹妹。做哥哥一點用也沒有。”無論孩子是否有錯誤,都已被先聲奪人的責罵聲罵得昏了頭。原先要辯白的,也給嚇得目瞪口呆,感到委屈,哭了起來;但還得挨罵:“罵你你就哭,有什麼好哭!”另外,幼小的孩子也實在弄不懂媽媽為什麼不讓她在牆上作畫,為什麼媽媽對她的作品總是搖頭;更弄不懂為什麼“你再在牆上亂畫我就打死你”這句話的含意,為什麼要打,還要打死,死又是怎麼回事……即使真的知道犯了錯誤的孩子,此時心中隻想:“你就是會罵我。”而不懂得反省。所以,劈頭就罵不許申辯的方法一無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