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責備孩子的策略
多為孩子設想
當母親要孩子為她端盤子,結果一不小心摔落在地上,母親便罵道:
“你真是笨那!連這種事都做不好!”
這種說法未免太不公平了。這時候應該道歉的是母親,因為母親未經考慮,讓孩子端可能會摔破的盤子,錯的當然不是孩子。
“沒關係,沒關係。對不起啊!是媽媽不好,要你幫媽媽的忙。”
隻要母親能這樣對孩子說,孩子就會得到安慰,在他心中不知有多麼遺憾,未能將事情做好呢!孩子幫忙做家務事會出錯的情況,多半是母親異想天開,叫孩子做些越幫越忙的事而引起的。最近風尚一時的,就是提倡家庭分工合作,比方說:“派給老大收拾報紙的工作,派給老二澆花的工作。”在這麼規定下來後即開始進行,可是多半的孩子都很沒耐性,往往做了兩、三天之後,便忘得一幹二淨,母親看在眼中便罵:“做事怎麼這麼沒耐性啊!”
這種態度簡直就是官僚作風,父母千萬不可擺出當孩子法官的態度來。
孩子之所以不能守約,多半是發生在父母考慮不周的情況下。
比方說,孩子脫口說出:“在放暑假時,我要每天早上六點鍾起床”。這時父母千萬不能以揶揄的口吻說:“哇!你可真了不起呀!”父母有責任為孩子設想,他這樣做會不會負擔太重,並非隻要多一點的努力就能做到的承諾。如果那樣的約定頂多維持三天,那麼,父母不妨告訴他說:
“你如果真那麼早起,媽媽一定受不了,你改成七點起床怎麼樣?”
在和孩子約定時,為了讓孩子體驗到稍做努力就能達成約定的舒暢感,最好不要將所約定事項水準提得太高。
如果這樣還不能順利達成約定,孩子心中也會覺得“糟糕”,而父母此時若再追罵道:“看吧!我就知道你還是做不到!”這麼一來,孩子就更難過,所以應該對孩子說:“那真是太可惜了。”就是應站在孩子的立場為他惋惜。
如果說:
“你已經連續做好三天,隻是今天稍微不順利,這次試試能連續做五天吧?”
或說:
“如果你忘記了,媽媽能不能提醒你呢?”
這時孩子可能會回答:“不!我自己會想起來。”或是:“好,媽媽你提醒我吧!”如果孩子要求“提醒”,母親可以以“是不是到了你做事的時間啦”的方式提醒,這樣不會引起孩子的不悅感。
如果孩子能夠按照約定持續一星期,不妨在家中慶祝,並說:
“太好了!你可以持續一星期。”
“為了你這一個禮拜每天都能按照約定去做,大家給你拍拍手!”
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了解,在他做好約定的事後,會給全家帶來喜悅。
不要讓孩子感覺到,若是事情做不好就會受到指責的討厭心理,而是要讓孩子體會到大家都為他高興的舒暢感才行。
責備孩子一定要說明理由
有的年輕父母脾氣躁,看到孩子做錯事或者不聽話,脾氣來了,就喜歡大罵一通。這時老實一點的孩子就呆呆的站在一旁讓母親罵。調皮的不免要頂上一兩句。做母親的罵了一通、出了氣。可是兒女並沒有認識自己的錯誤,更沒有什麼悔改之心。
顯然,父母在孩子做錯事時,單純發一頓脾氣,罵一頓是無法教育好孩子的。在責罵孩子時,父母應該說清道理,指出孩子錯在哪裏;為什麼不應該做,使孩子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自覺地改正。
有的母親在孩子不聽話,重犯一些錯誤時,還喜歡翻老賬。孩子重犯一些過去的錯誤,正好說明孩子自己對以前的錯誤沒有認識,過去罵的時候母親沒有能夠說清道理,孩子沒有能夠明白挨罵的原因,進而反悔。因而挨罵過了,而錯事重犯。這時做父母的更需要冷靜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因而也更應該冷靜而耐心地向孩子說明孩子行為錯誤的所在,更加熱情地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錯誤,尋找出重犯的原因。
我認識一位母親,她是一位世界上少有疼愛子女的母親。但是她有一個容不得兒女頂嘴的毛病。兒女一頂嘴,她就氣更大,罵得更凶。什麼惡毒的話都罵出來了。本來就不很馴服的孩子,經她這一罵,更是不服。於是母親氣急了,就翻舊賬。“要你好好讀書,你不好好讀書。小學時我就再三提醒你,罵你,要你好好讀書,你不讀。中學時——上課愛說話,聽課不認真,現在考試又不及格。除了說話、閑聊、玩,你哪門子事做得好?洗碗打破碗,掃地還要我掃第二遍。玩,玩,你玩死這條命算啦!”
這些舊賬,女兒不知聽過多少次了,也厭煩透了。因而母親數落完了,女兒不但沒有對自己的錯誤有什麼認識,反而更反感:“過去的一些事,老拿來講來講去。”
所以,父母在責備孩子時,一定要注意,絕不能動感情,由於恨鐵不成鋼,把自己的不滿一股腦兒全部發泄出來。隻能就事論事,冷靜客觀地向孩子講明孩子所犯錯誤,說明道理,使孩子認識自己的錯誤,認識到自己的不對,而產生悔改之心。這樣才能收到教育孩子的效果。
讓孩子自己發現錯誤
有一位小學五年級的男學生告訴我“我最討厭母親的是,每當我在做功課時,她經常在一旁叮嚀我‘字寫漂亮點’或是‘再重新計算一次’”其實,這種做法徒然會使孩子失去學習的興趣而已,然而,此種類型的母親卻為數不少。
父母關心孩子的功課,是很自然的舉動,而站在一旁插嘴幹涉的做法,卻是相當不智且不正確的。因為,這種關心的行為已成為一種幹涉,會讓正在做功課的孩子心情轉為急躁,甚至很可能使孩子無法專心用功。
最讓父母所擔心的是孩子犯錯。當孩子在做功課時,一旦發現其出了錯,就會責備孩子“你看,又寫錯了。”其實,以我的看法,有時候是該讓孩子嚐一嚐錯誤的滋味的,也隻有如此,才可使孩子警惕自己的錯誤,而避免重蹈覆轍。如果隻因父母深怕孩子犯錯,而在身側提醒不斷,反而會剝奪了孩子親身體驗機會,更甚者將使孩子養成依賴性。此外,對孩子而言,自己去發現錯誤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行為,這也是一種教育孩子的方法,稱之為“發現學習”。這種方法是讓孩子親自體驗“自我發現”,經由此途徑,才能產生鼓舞的心理,甚而進一步利用這種方法,培育出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