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備孩子的技巧與禁忌(1 / 3)

運用溝通來激勵孩子 責備孩子的技巧與禁忌

1.責備孩子的技巧

中學生於慶利在一次考試之後拿回考卷,一看到成績,簡直不敢相信自己會考那麼低分。在考試的時候,隻有一題完全都不會,這題被扣分,沒話說;但是自信其他題答得還不錯,應該不會這麼差才對。但是仔細再檢查一次,才發現因粗心而造成計算錯誤很多,被扣去不少分數。老師發完考卷就說:“你們看看自己的考卷,又是一大堆粗心的毛病。明明到中途都還正確,最後竟然寫錯答案,要不然就是加、減出了問題。現在馬上訂正!這種錯誤不快點改過來,久了就會變成一種毛病,粗心大意所造成的毛病,很容易就成為習慣。”

那位老師認為粗心大意所犯的錯誤,常常是在不知不覺中犯下的,而且特別容易忽略掉,所以更要小心謹慎地訂正。

有一位叫麥克裴遜的心理學專家,做過一項調查工作上所出差錯的研究。他用兩種方法來測驗,第一種是每隔0.7秒就以鈴聲來公布正確或錯誤,另一種則是一直不通知作業的結果,到最後再結算。結果是前一種的正確性要高出很多。在作業過程中,很容易不知不覺就做錯,用這種“即時確認”的方式,給人們一分警戒,效果非常顯著。

相反,當孩子真的犯了比較大的錯誤時,即使應當責罰,也是采取先等一等,給孩子一個自己冷靜地思考和認識的過程,避免匆忙地作出如何責罰的決定。

一位兒童心理學家在他一本關於子女教育的專著中曾講了一件自己的親身經曆。

他念中學時,校風非常嚴格,課堂上答不出問題,就要留校補課。老師用心良苦,而他非但不感激,還對老師抱憎恨態度。他一向成績不好,經常留校,於是隻想如何在學校鬧出點事來出出怨氣。在高年級時,他和一群劣等生引起了一陣軒然大波:搗毀了存放軍訓教材和槍械的教室。事後,他們才發現事情太嚴重,麵臨退學的危險。回到家裏,他準備接受母親的責打,但母親卻隻說:“現在你要後悔也來不及了,過去的事已無法挽回。這次滋事的後果,使你可能被勒令退學,至於該受到什麼懲罰,等你爸爸回來再定吧!”

用沉默代替責備,有時會事半功倍

8歲的雁雁一不小心把一杯牛奶潑在餐桌上,母親看見了,平靜地說,“我看見牛奶潑了,這裏還有一杯。這兒有抹布。”說著,母親給雁雁遞過了牛奶和抹布。雁雁抬頭看看母親,有點不相信。她低聲說:“媽媽,對不起,謝謝。”雁雁細心地擦桌子,母親在一旁幫助她。她沒有說一句刺人的話和無用的責備。

事後,雁雁的母親用一段話表明了她當時的想法和心情,“我想說一句‘下次小心’,但是我看到無聲的寬恕使孩子報以感激之情時,我就什麼也沒說。”

雁雁的母親雖然沒有大發雷霆,但是,雁雁通過母親的寬容體驗到自己做錯了事,盡管自己是無意的。母親對雁雁的些許責備是雁雁的心靈微妙地體驗出來的,並且把這種心理體驗轉化為對自我行為的反省和判斷,並引起了應有的內疚心理。而這些心裏活動都是雁雁不由自主地完成的,母親獨特的批評方式恰恰為她提供了進行一係列心理活動的契機。

有一個企業家在回憶錄中寫道:“上小學時,即使我玩得過分,成績退步了,父母也從不嚴厲責罵我。當我把成績單交給他們看時,他們看看各門分數的成績,然後看看我的臉。當然我覺得很不好意思,而且等待著挨父母的罵。然而,他們卻沒有罵我。這樣反而使我更加感到愧疚,決心下學期一定要好好讀書。”

一位事業有成的男人也說:“小時候母親經常要我去買東西。有時我不是買錯了,就是買漏了。但是母親發現後,從不責罵,隻是說明天再去買回來。”這樣就養成了我把要做的事都寫在紙上的習慣。”

還有更多的事例能夠說明孩子是有自責和反省的能力的,隻要父母給他們留有餘地,不用苛刻的責罵使他們為自己犯下的過失抬不起頭來,從此一蹶不振,他們便會思過必改,奮起直追。

讓孩子自訂罰責

齊玲玲是個很招人喜歡的孩子,功課也挺好,可就是有一個壞毛病:愛丟三落四。前天丟了小壺,今天又丟了畫筆。還是媽媽有辦法,啟發她自己給自己定了一條規矩,規定若再因為不小心而丟了什麼東西,輕者罰自己當日不許看動畫片,重者雙休日媽媽去姥姥家不帶她去,一個人在家。她把這些規定寫在紙上,貼在小床前,每天檢查,還讓爸爸媽媽監督。別說,還真挺管事的,自打定了這條規矩之後,她幾乎沒再丟過什麼。

一般地說,要求父母特別是那些情緒愛激動的父母,心平氣和地麵對孩子的錯誤,不是件容易的事。相對地,要孩子一無怨尤地承認錯誤、接受處罰,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鼓勵孩子坦誠認錯的最佳方法,就是減輕其罰。也就是說,要建立起一個範例,讓孩子知道,做錯事並不可恥,連聖人都曾犯錯,隻要能坦白承認錯誤,就能值得嘉許,因為誠實是一種美德。孩子能認錯,就表示他有接受懲罰的勇氣,因此父母不必太過嚴厲。隻要告訴他錯在哪兒就好,並且要他仔細想想為什麼會犯錯,是考慮得不夠周到?是一時衝動,控製不住自己的情緒?還是當時想偏了?找出真正的原因以後,隻需加以疏導即可,不必疾言厲色、橫加斥責。給孩子主動認錯的機會,比加諸罪名,更能讓孩子心服口服地接受懲罰。

懲罰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孩子自訂罰則,也就是讓他自己處罰自己。所謂“自為立法、自為司法、自為行法”,集“立法、司法、行法”於一身,這是道德的最高境界,這樣的孩子不但能主動認錯,同時還具備了敢做敢當、自我約束的勇氣。

一位女作家自知脾氣急燥,一生氣就難以控製情緒,看到孩子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常常不由分說地斥責一頓;而事後,又對自己這樣的舉止感到歉疚。為了遏製自己這一毛病,她說:“我的書桌上放著一頁紙,每次我要伏案工作的時候總能看到它。它一直擺在那兒,看到它,我的精神就會為之一振。上麵摘錄的是亞努什·科爾恰克的一段話:“難道你不害羞嗎?你還真地發怒了。看,孩子那麼嬌小、單薄、孱弱而無助。這不是指他將來會是什麼樣,而是他今天的樣子。在他剛會開心地喊叫並綻放出燦爛微笑的時候,孩子知道自己的不完美是何等重要,他們能夠猜測得到。還是讓他們多享受這懵懂無知的時光吧!讓他們多休息休息吧!”

定一個“母親工作時間表”,定時責備

一位做事認真、講求實效的母親經過仔細思考,想出了一個辦法來解決對孩子“不責備會使孩子喪失責任感,磨滅其改正錯誤的願望;過度責備會給孩子造成內疚和羞辱感,超過了使孩子改錯的度”這一困惑她許久的問題;經全家人協商,訂了一個“母親工作時間表”。她說,有了這個時間表,孩子也覺得放學回家不用那麼一直緊張,好像接受媽媽責罵也成為正常的事了。

這位母親介紹說:“應該將什麼事列入時間表呢?比方說,在幾點到幾點時為看電視時間,到了那個時間,不妨告訴孩子,現在是媽媽看電視的時間,然後坐在電視機前,拿出筆記本將電視中值得做參考的資料記錄下來,等到節目一結束就把電視關掉回去工作,母親的這種態度才能促進孩子過有規則的生活,事實上,這比平常不斷嘮叨“別看電視,快去做功課”更有效。

或者將訓誡孩子的時間規劃在時間表內也可以,如此就不會整天嘮叨不停了!

例如規定晚上七點到七點十五分作為訓誡孩子的時間,在七點之前,母親就會想今天該告訴孩子些什麼,如此一來,可以多利用自己的腦筋思考,才不會很衝動地隨便責罵孩子。同時,將時間限定為十五分鍾,而且訓練時也隻選擇一個項目,使母親心中所想的能清楚交待孩子了解。例如今天告訴他習題問題,不把鞋子放好的事,就等明天再說吧!

同時,到了六點五十分左右,孩子會感覺到有心理準備,因為媽媽快來訓誡我了!而且在那之前,孩子不會有什麼壓力與負擔。

否則,平常戰戰兢兢地,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被媽媽責罵那種滋味不站在當事者的立場是無法體會的,就像在沒有完成習題的那天到學校去,就很怕被老師看到一樣,一整天都不敢和老師視線相遇。

如果有了規定的時間後,那麼,什麼事情都可以不急於在當天解決,同時孩子也不會產生聽母親嘮叨“聽懂沒”、“要了解才行”或“為什麼沒說對不起”時的壓迫感了!現在的孩子和過去的孩子不同,不會在表麵上輕易地說“知道了”或“好”,同時,在自己不同意時,也不會輕易答應下來,這也可說是現代孩子的優點。

不過,除此之外,也有必須在當場指責的情況。例如孩子在打架,如果沒有立刻勸阻,也許其中之一,或是雙方都可能受傷;尤其是孩子在玩火或刀等的銳利物品時,就應在發生危險之前加以阻止。

責罰孩子,不忘做好善後工作

父母對孩子嚴格要求,對孩子的缺點錯誤冷靜對待,熱情鼓勵,這嚴、冷、熱——三個字談起來容易,道理也淺顯易懂,但真正做起來卻很不容易。雖然,沒有一個父母會承認自己不講理;但在責備孩子時,在氣頭上,自以為講理實際上不講理,或者隻許講自己的理,不許兒女講兒女的理,卻是常有的事。但是一旦父母對孩子責罰失當,言詞過激,事後若能坐下來平心靜氣地和孩子談,會發現他並不是自己所想像的冥頑不靈。倒是自己的態度不冷靜;此時,進一步把道理向孩子講清楚,同時,誠心地向孩子說一聲:“真對不起,剛才媽媽罵得過火了。”這樣一來,孩子立刻勾消了對媽媽的不滿,心悅誠服接受訓導。總之在必須責罵孩子之時,就不可心存不忍,應該據實責罵。事後,則應由父母向孩子伸出“援手”,不妨對孩子說“罵你之後,令媽媽肩膀酸痛,你來幫忙按摩一下好嗎?”用這種幽默語氣來消除孩子心中的緊張,必能使孩子漸漸冷靜,從而自我反省為什麼會惹父母生氣。若在責罵之後反而置之不理,將會使感情的裂隙一直盤踞心中,讓孩子沒有多餘的思考力去反省,如此一來,孩子便無法得知自己被責罵的原因為何。

另外,在培養人才方麵久負盛名的日本鬆下電器株事會社董事長鬆下幸之助先生,極其注重斥責部下之後的善後工作。一次,他的下屬後藤先生犯了一點小過錯,當鬆下先生獲知後暴怒如雷,立即拿火鉗,用力敲擊地板。但在責備之後,很後悔,將已經扭曲的火鉗交給後藤先生,說道:“剛剛隻顧著罵你,居然把火鉗都弄彎了,你幫我把這弄直吧。”待後藤先生弄直火鉗後,鬆下幸之助卻滿臉笑容對他說道:“你的確很能幹,果然弄得很直。”在遭怒罵之後的後藤清一元本想就此不幹,聽到後麵讚賞的話,便打消了辭職的念頭。更讓他感到驚訝的是,當他返回家中,太太早已溫酒伺候著;由於平常並沒有備酒習慣,他便詢問理由,太太答道“鬆下先生來電話通知我,應該準備酒菜來替你消消今天的怒意。”聽到這番解釋,後藤先生心中的不悅,便一掃而光,並且下定決心要努力工作。

責備孩子的台詞也需要變化

常聽做母親的討論她們的教養方式,就會聽到這樣的抱怨:“我家的孩子啊,雖然我常常提醒他該怎麼做,但是他們總是不聽話。”我一聽到這種話,就會想到她說的“常常提醒”,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了?

也許那位母親,每天都是用同樣的台詞,婆婆媽媽地提醒孩子。但是如果是這樣,她的苦心沒有效果,也是理所當然的。

有人說現在孩子常跟父母講的就是“我要吃飯了”、“給我錢”,而媽媽最常講的又是哪些話呢?據我的觀察,大概是“快去念書”、“早點睡覺”、“把電視關掉”。

大概所有的媽媽每天不知道要重複幾次這三句話,隻要一開口,就是一樣的內容。但是口羅嗦的提醒太多了,那種千篇一律的說詞對孩子就沒有任何意義了。因為一直持續一種相同的刺激,在心理上很容易產生一種“慣性”,後來就感覺不出那是一種刺激了。

譬如:在電車內和月台上的廣播聲音,“火車快要進站,請勿跨越白線”、“請不要忘記你的傘”,同樣的音調、同樣的台詞,聽久了自然而然產生一種“慣性”,也就達不到什麼效果。

凡是單調的刺激都容易使人麻木而失去它的效果。對孩子的教養也是一樣,如果連罵人的話都是一成不變,他們就會不痛不癢,所以做父母的都應該注意自己說話,絕對不能千篇一律,應給他們一點新鮮的刺激。

例如也許你常說:“早點睡覺”,那麼不妨換說詞,像是“現在已經幾點啦?”、“明天你要幾點起床啊?”、“你哥哥已經睡了喔!”,即使是這麼簡單的內容,你會發現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喔!

責備孩子的音調要輕

我每次看到母親提高嗓門在叱責大聲哭泣孩子的場麵,就會想起一個研究報告。

這是美國坎尼亞大學的語言研究班和海軍共同設計的研究,他們想從心理學的觀點來測驗聖經上所說的“平穩的回答可以平息對方的憤怒”這句話的真實性。研究的方式,是利用電話或船上的傳聲管發出各式各樣音調高低的問題,而回答也是各不相同。如果說話者他質問的口氣是用很高的音調,那回答的人也會提高音量,如果是用低緩的語氣來問,得到的回答也是緩和的。

這個研究結果,在我其他的著作中也曾引用過,但是要來討論教養問題,這也是個不容忽略的方式。也就是說,做母親的對著大哭的孩子歇斯底裏地吼叫,隻會讓孩子越哭越大聲而已。因為孩子的反應,可以說是被母親高吼的喊叫聲給激起。事實上這種母子間的爭吵,將會無止境的持續,就算兩人都已精疲力竭;他們之間的紛爭仍然漸漸擴大。

因此我們可以推衍出一個結論來,叱責的言詞,應該用比平常還低的音調來講比較好。而且不止在責罵的時候,用在要向對方訴說、解釋時也是很恰當的。耶魯大學曾經研究,究竟哪一種說話方式比較容易打動人的心。實驗結果,就學生對課程的理解度而言,熱辨型、演說型的方式,都不如平穩的語調效果來的好。而運用在教養的時候,至少有下麵四個意想不到的意義。

第一,低緩的聲音比意氣用事的吼叫要顯得“理性”多了,同樣的道理,如果你用平穩的語調來討論事情,對方在自覺受到理性的對待的同時,也會以理性來處理事情。哭泣的孩子隻有受到安撫之後,才可能冷靜下來,聽父母的勸告。

第二,輕緩的聲音,強調這件事隻是你們兩個人在討論。如果像要讓大夥都知道般地爭吵,隻會增加彼此的不悅,完全於事無補。另外悄悄的說話聲更容易引起對方聽話的興趣,你在責罵孩子時,用不想讓別人聽到的聲音,會使孩子保存自尊而心存感激。

第三,不同於平常的語言,會使孩子察覺到這件事的嚴重性,更會專心地注意你所講的。

第四,低緩的聲音在物理的效果上,更容易使人集中精神。也許最初他並不想聽人訓話,但是反而傾聽到全部的內容。

綜合以上各點可以證明,低緩的聲音、平穩的語調很容易使對方傾聽你所說的話,至少可以防止高聲吼叫把事情搞得更糟。先安撫孩子的激動情緒,使之冷靜下來,這樣才容易讓他聽你的。最後我仍要再提醒你一次,歇斯底裏的大吼大叫絕對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該責備的時候,不妨保持沉默

據說日本在昭和五十三年度職業棒球比賽的冠軍由廣岡教練所率領的隊伍獲得後。人們對於廣岡獨特的人員管理術,有著各式各樣的批評。其中一個是廣岡教練對選手犯錯的處理,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一是直言不諱地直接指責,另一種則是完全保持緘默。

直接地指責選手的錯誤,當然有促使當事者奮發的效果,但是因為受到這種毫不留情的指責,而變得意氣消沉的人也不在少數。人有一種很奇妙的心理,如果他預期的事情真地實現了,他就不容易改正自己的錯誤,甚至於還苟且地讓那毛病成為一種習慣。公司裏常會有些人習慣遲到就是這個道理。他每天遲到都會受到上司的注意,而受到訓戒也是他自己預料中的事,因此即使他受到處罰,他也不會太在意。安心之餘,他仍然無意識地犯著那些自知的錯誤。

而廣岡的第二種方法,對於選手所犯的錯誤,毫不責罰,隻是保持沉默,這又會產生怎樣的效果?那個犯了錯的選手,起初以為自己會受到嚴厲的指責,結果事情和預期的不同,他反而不敢安心,那些緊張感也就沒法消失,甚至於心頭會浮現各式各樣的想法。“是不是教練根本就不重視我?”、“那個時候所犯的錯,不知道教練有什麼感想?”、“他能諒解我是不得已才犯的錯誤嗎?”雖然沒有受到別人的訓戒,但是自己已經檢討了,而且除了考慮對方的情緒外,也會反省自己的缺點。而這個方法的效果,就是誘使犯錯的人能夠自動地反省吧!

事實上,教養孩子,運用這個沉默的方式,也能發揮其很大的效果。某個年齡以上的孩子,已經能分辨好事、壞事了,自己要是做錯了事,也知道會受到大人的責罵,這個時候如果真如自己所預期地受到責罵,反而使他心裏放下一塊石頭,但是同時也許他也會忘記這次的過錯。

但是,如果和他所“預期”的相反,父母並沒有罵他,甚至於隻是保持沉默,孩子的心理反而會緊張起來,自然又會把自己犯錯的地方,重新再思考一遍。發脾氣大罵一頓,也許可以使孩子乖一段時間,但是讓他打從心裏反省,則可徹底地改變他的毛病。因此這種“沉默”要比叱責來得有效多了。

再附加一點,其實沉默也是一種很重要的“對話”,雖然沉默時沒有說話,但是人會在腦子裏交談。不懂講話藝術的人,總是很怕沉默,怕交談成為冷場。但是深得談話的心得的人,他就懂得如何善用沉默的時間。沉默如果運用得好,效果比滔滔不停地交談要成功。

親子間也是一樣,一開口就是吵架、責罵、頂嘴,反而不如沉默來得和諧,而這種和諧的家庭很容易培養出深謀遠慮的孩子。至少父母能夠體認這種“沉默是金”的教養方式,就不會老是用打罵教育來折磨自己的孩子了。

注意叱責孩子時的姿勢

美國幼兒老師罵人方式,實在非常高明,絕對不像我們某些老師隻會大吼大叫。他們常常自己先蹲下去,和孩子的眼睛齊高,然後慢慢地牽起小孩子的手,開始溫柔的說話。這時,不管這個老師是誰、或是在什麼場所,小孩子對老師的這種姿勢,都會覺得不可思議而且新奇,對於老師所說的內容自然會聽得很清楚。

這個方法之所以能發揮效果,主要是因為,借著你與孩子一般高姿勢,兩個人牽著手的動作,都能縮短你與小孩之間的心理距離,自然你訓戒他的話就很容易聽進去了。對那些懼怕被罵的孩子來說,這種安排的確是必要的。但是這個方法最大的作用並不止如此。最重要的是,罵人時的姿勢和臉色會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產生一種嚴肅的情緒。

這又讓我想起,我們小時候挨罵時都必須端正坐好,這似乎有重新提倡的必要。也就是說罵與被罵間的親子關係,如果太過於生活化,效果會減半。這個時候,如果必須正襟危坐,則讓孩子覺得這跟日常的交談不同,由於這個小小的改變,則更能加深孩子的印象。

恐嚇隻是一種手段

我們小時候經常讀“伊索寓言”,並且從中學到各式各樣的人生教訓,其中的“狼來了”是個非常有名的寓言。有一個牧羊的孩子,很喜歡惡作劇,常常高喊著:“狼來了”,看到村裏人們驚慌地跑來幫忙,就高興的哈哈大笑,但是漸漸地人們都知道他在惡作劇,有一天真的有狼來襲擊他的羊,他害怕地大叫救命,可是人們都認為他又在騙人而不理他,結果,他所飼養的羊全部都被狼吃光了。

這個故事是告訴孩子,絕對不可以說謊,說謊的結果往往會自食其果。而我卻認為這個故事也教給大人各式各樣的啟示。

例如日本成蹊大學的經濟學者竹內靖雄教授,他認為不正確的經濟預測和不實的情報會導致經濟的混亂;他並導出一個經濟的原則“不確實的預測,隻會造成大眾的混亂。”而身為心理學者的我,也從這個寓言中領悟出一個法則,那就是:為了教養而使用恐嚇的手段,將會成為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一種奇妙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