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看待孩子的缺點(1 / 3)

運用溝通來激勵孩子 正確看待孩子的缺點

1.有毛病不一定都是壞事調皮,恰好表明孩子有豐富的創造力

遠在歐洲,有一所幼兒園以“養育調皮孩童”作為教育目標,在這裏的孩子盡管弄壞椅子、相互打鬧,所受的處罰都很輕微,所以孩子們經常身上都帶著傷。

這個養育調皮孩童的教育目標,其實就是“養育聰明孩子”的同義語。

因為調皮就是孩子創造力的開端,是自我確立的證據。要善加培育這株創造的幼苗,尊重他的自我,使其發展成身心健全的青年。禁止調皮,無異於母親的雙手親自閹割了這棵成長的幼苗。

所謂創造力,是把別人不曾思考過的事自己思考完成的能力。具有這種能力的孩子,會往往被認為是忤逆父母的“壞孩子”自是必然的現象。而有人認為“壞孩子”更具潛力,這不是標新立異的反調。隻要將各種事實整理分析,必然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反抗的孩子、調皮的孩子、以及亂來的孩子都隱藏著能夠發揮創造力的可能性。

反之,一向受到讚同的“乖孩子”、“好孩子”,他們易於教養,順從雙親,與大人的所教所授絕對保持想法相同,行為一致,唯獨缺少大膽創新精神。在當今這個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與其說需要一模一樣的人,倒不如說更加需要具有強大創造能力的人。

嚐試過的失敗越多,孩子前進的腳步

就邁得越大常聽說有這樣的孩子,考試時經常把題目看錯或寫錯,做家務時免不了摔壞東西、給大人幫倒忙,使得他們的父母不能不為他們的前程擔心。也有的家長把孩子的這些表現歸結為“笨”。

心理學家奧茲拉,曾經把孩子的學習形態,歸納為兩種:第一種,自始至終都非常順利,以後遭遇失敗就束手無策;第二種,一開始就遭遇失敗,日後遭遇失敗的機率很小。並將第一種命名為“緩慢學習者”,第二種命名為“驟然學習者”。

因為“驟然學習者”借由失敗的刺激,獲得了“潛在學習”的機會。例如,走迷宮時,要找尋正確的路線,就必須到處碰壁,才能走到。如果隻是原地踏步,就永遠找不到出路。同樣,一個問題在錯誤之中,才能讓人有機會全盤了解,這樣就不會重蹈覆轍,反而能把失敗的經驗,化為進步的動力。

享譽世界的日本聲樂公司的鬆下,是白手起家的第一流電器製造商,在他幼年時,卻是一個做什麼都失敗、成績很壞的劣等生。就因為如此,鬆下才認為,這段失敗的時代正是養成他思想敏銳的時代,他說:

“向人學習和自己從失敗中學來的知識完全不同,同樣一件事,兩方麵學習獲得的答案雖然相同,但在將來的運用價值,卻使自己的失敗經驗較為廣闊。”

所以他特別強調孩童時期應多嚐試失敗。

另一位白手起家的企業家,本田汽車總裁本田宗一郎,在他念小學的時候,功課糟得一塌糊塗,任何事都無法順利進行。他長大後回想:就是因那時一連串的失敗,才使他力求解決之道,進而培養了思考能力。他說:“孩子應該盡量讓他嚐試錯誤,並從中學習經驗。從價值觀點而言,在嚐試錯誤後尋求的答案,雖然和別人的答案相同,但是它的回收之大,會令你驚訝。”

胡抹亂畫能增長孩子的創造力

一位著名的畫家,在啟發孩子天分的工作上有獨到見解。凡是有父母攜帶子女登門求教時,他在教前,會先對家長提出要求:“能不能讓我到你們家裏看看。”

到了學生家中,如果看見的是一塵不染的擺設,整潔的環境,他會回頭對家長說,將來孩子向他學畫畫後,不管他塗鴉在什麼地方,家長都不能苛責。否則,他就拒絕教這個孩子畫畫。因為他認為,一個孩子在一個備受限製的環境裏,無法敞開心胸,畫出富於創造性的畫。

不管這位畫家的說法和做法是否極端,事實上,塗鴉確實能表現出孩子的創造力。因為,這個時期的兒童,表達能力受到限製,所以能借著畫筆,揮灑出自己心中的意念,這本身就是件愉快的事。

不喜歡孩子塗鴉的父母,看來應該重新估量“塗鴉”的價值和意義了。

脾氣執拗的孩子有可能出類拔萃

很多父母常抱怨說:“我的孩子真是不聽話,每件事都要同我抗爭到底。”“我實在很擔心,這種孩子是不是腦筋有問題……”

德國心理學家海瑟,曾追蹤調查100名2—5歲,具有強烈反抗意識及毫無反抗意識的孩童行為。追查至青年期,發現反抗力強的孩子,有85%生長成意誌堅強、深具判斷力的年輕人;沒有反抗意識的孩子發展成意誌力強的隻有24%,大多數為無判斷力而依賴他人生存的青年。

所調查的孩子在2—5歲時正是自我啟蒙期,他們開始動腦筋想東西及觀察事物,若在此時壓抑孩子的反抗,或消除其抗因,反而阻滯了孩子自由思想的能力。

執拗型的孩子自我意識強,好勝心重,並有一定程度的韌性。家長對這樣的孩子,重要的是善於引導,揚其所長,避其所短。這樣,就可以收到好的效果。倘若家長的教育方法不當,硬性把孩子的“棱角”磨平,那麼,一種後果是震懾於大人的“威勢”,逐漸“俯首就範”,但“自我意識強”等優點也就從此消失了;另一種後果是,孩子根本不買你的賬,我行我素。

隻要家長“愛子盡其才,策之盡其道”,那麼,執拗型的孩子將來就有可能成為出類拔萃的“千裏馬”。

特異獨往的孩子可能更有出息

在幼兒園內,經常會發現聚集幾十個孩子做同樣的動作時,其中總有一二個特異獨行,做自己想做的事。例如,大家都在唱歌跳舞,他偏要畫畫,這種孩子總是不合群。

家長對於自己那不合群的孩子,表現出十分的擔心,想盡辦法糾正這一“毛病”。其實,家長們未曾想過,與其用強硬的態度讓孩子加入團體活動中,使他成為人雲亦雲的應聲蟲,倒不如適時培養他在團體中獨立自主的能力。

鼓勵孩子發揮各種能力,是很多國家所采用的教育方針,他們的著眼點,在於孩子未來發展的能力上。法國的幼兒園,是讓孩子自由地做他們愛做的事,而不是用團體活動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對於不喜歡參加團體活動的孩子,認為是腦筋有問題,或是先天有問題的觀念,更有修正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