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溝通來激勵孩子 批評孩子要用正確的方法
1.恨鐵不能成鋼別總是“小”看孩子
“孩子無論長到多大,在父母的眼裏,總還是個孩子”。這句充滿深情愛意的話,在一代代的父母親當中傳下來,接過去。
用這句話來表達父母親對兒女那份綿綿無盡頭的愛真是最恰當不過了。是的,在父母的眼裏,孩子無論長到多大,無論是醜是俊,是強是弱,是窮是富,都是可愛的;抑或孩子也已經抱上了兒孫,在老父老母的眼裏,他仍不失幼時的稚氣,兒時的童貞,永遠那麼可愛。為人父母者對孩子的愛,在世上所有的哺乳類動物中,當屬最最最了。
然而,若把對孩子的這份愛,演繹為靜態假定地無視孩子的成長,看不到孩子的進步,對孩子的事總是大包大攬,成天盯著孩子的毛病絮絮叨叨,對孩子來說,將貽害匪淺。
說不準從什麼時候開始,媽媽覺得孩子不再認真聽從媽媽的勸告了,是大人的問題還是孩子的問題?孩子說:“我都聽膩了。”為什麼會聽膩了?是重複太多,還是講了過時的話?比如珍珍的媽媽總是不忘提醒珍珍帶上雨傘,帶上外套去學校。上次她忘了帶傘是她8歲的時候,現在珍珍已經13歲了,媽媽仍要提醒她。因為媽媽假定這幾年珍珍還是和8歲時一樣,一點也沒長進,需要提醒。
七歲的小明對同學說:“我長大以後,要成為爸爸,這樣我就可以決定做什麼事,不會被人家管!”孩子的這句話充分表達了他想要自主權,他會做很多事了,不希望大人總是捆著他的手腳。
小孩子的吃飯問題,曾使不少父母大傷腦筋,母親嫌孩子自己吃得太慢,以及經常會把飯粒及菜掉到台麵或地麵,弄髒地方,於是寧願繼續喂孩子吃飯,以求吃得快而幹淨。結果,孩子到了6~7歲的時候,同齡的其他小孩自己吃飯,吃得又快又幹淨,但他可能仍吃得“天一半,地一半”,很容易成為其他小朋友取笑的對象。這對孩子的心理打擊將會相當大。
其實,父母應該明白,任何成功都是靠不斷嚐試和學習而得來的。孩子吃飯亦一樣,當孩子最初嚐試自己吃飯時,“揮揮灑灑”在所難免,但如果父母連這些都無法忍耐,寧願一日一日地繼續向他喂食,以求“幹手淨腳”,那等於剝奪了孩子一次又一次學習自己吃飯的機會,難怪孩子遲遲掌握不了吃飯夾菜的各種技巧了。
肯定孩子的成績不能把他們的不足之處與之放在一起,混為一談。如果一位母親回家後無視飯桌擦淨了,盤子刷完了,卻為垃圾桶沒拖出去而喋喋不休,孩子可能想:“真沒勁,總是要求那麼高,我白幹了,她隻會挑剔我的毛病,為什麼她總是不滿意。做什麼都沒用。媽媽(爸爸)什麼都看不見,他們總是隻看到我的不足。”
在學習中,家長一般都希望子女考得好些、再好些。有時雖然孩子這一次考的名次比上一次強,但沒有達到家長的要求,也得不到父母的表揚。一個孩子說:“我在學校裏考兩個第一時,媽媽問我為啥得不到三個?我考90分時,媽媽問我為啥上次考80分?我總是得不到媽媽的讚揚。”
父母們之所以這樣對待孩子,是因為他們在自己的頭腦裏做了一個靜態的假定,因此,往往忽視了人類的一個特點:人類有能力天天學習,天天長進,天天完善。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將來成為一個有能力、懂得自重的人,這就必須讓他去克服困難,做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如自己穿衣襪、自己收拾玩具等。有一些菜來伸手、飯來張口,什麼事都要別人幫忙的孩子,就是因為他們的父母,替他做了他本來可以做的事。
要將孩子當作成年人看待:當他跌倒時,讓他自己爬起來;當他學講話時,不要替他找詞彙,讓他自己說完自己的意思;當他上學時,讓他自己走,不要老是牽著他的手;當他懂得花錢時,給他零用錢,讓他自己安排購買日用品;當他選擇朋友時,讓他自己決定。除非有危險性,否則永遠不要替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
孩子的缺點不宜四下張揚
孩子需要讚美,當父母在“外人”麵前稱讚孩子時,其激勵作用往往顯著大於私下裏的誇獎;同樣,父母若喜歡在人前數落孩子的缺點,其對孩子的刺傷也顯著大於私下裏的批評。
一些家長自作謙虛,當孩子受到別人讚揚時,趕緊把孩子的缺點一樣一樣地加以數落,惟恐不這樣補充一下而造成孩子驕傲自滿,孰不知事與願違。
事實上,孩子長到一定的年齡時,就會察覺到自己的缺點,並以此缺點而感到羞恥,尤其是上了小學之後,對於自己的缺點,更有一種強烈的心理意識,即家人知道沒關係,而絕對不希望外人知道。
如果父母忽略了孩子這層微妙心理,而過於發揮謙虛的美德,就如同讓孩子在大庭廣眾前暴露自己的身體一樣,這會使孩子感到相當的屈辱,從而造成孩子自慚形穢的心態。
盡管孩子的年齡尚小,還無法察覺自己的缺點時,此種謙虛的行徑,也絕對產生不了良好的作用。因為當孩子一再聽到自己缺點時,就會產生“暗示效果”,而認為自己是一個壞孩子。尤其是在被冠上“愛撒嬌”、“膽小鬼”的外號時,負麵效果則更為強大。
至於對那些渴望得到尊重的青春氣盛的少年,父母更應牢記“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對他們的缺點毛病隻能耐心地、在私下裏給予指正,而不可不顧後果地四下張揚。
正確看待學生的成績單
成績單僅僅是學校給學生家長的一份成績報告。不應把它作評判孩子一切的標準。
眼下,孩子們的大多數成績都是以分數為標準。也許你的孩子隻獲得了一個60分,而其他孩子有100分的,也有20分的。對父母來說,不應僅僅關心孩子的分數,而是看孩子是否學到了對他以後有用的知識。隻要孩子在學習上作出自己最大努力,家長就無需苛求。當孩子垂頭喪氣地給你帶回一個60分或40分之類的考試成績時,不要批評和懲罰孩子。在家長心裏應把握的最簡單原則是:對孩子的學習來說,重要的在於學習過程本身,而不僅僅是考試的分數;要讓孩子明白,父母看重的是他的學習態度,是他會不會運用所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以及是否具備積極向上的精神。即使孩子的成績優異,也應當向他提出下麵的問題:
①你對自己的成績感到滿意嗎?
②你認為你還可以在哪些方麵得到提高?
③你覺得你要想使自己得到提高,必須如何去作出自己更大的努力?
許多老師還給父母提供一學期當中孩子各方麵的情況彙報,如行為表現、學習態度、集體精神、紀律觀念等。家長應認真對待這些方麵的問題。一個孩子在某些學科上的成績(分數)不佳,可以通過補習、輔導等手段加以解決;而若品行方麵欠佳,家長則必須將它擺在重要的議事日程之上。長期以來,人們思想中的教育思想最核心的內容就是知識,尤其是書本知識的學習,考試成績的高低能確定一個孩子在集體中的位置。事實上,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會給很多孩子帶來不利的影響。由於成績好壞對孩子影響甚大,許多家長也不免染上了過敏症,一次小小的測驗,一個小小的分數會使家長們過於緊張,或垂頭喪氣或欣喜若狂,仿佛萬丈高樓會頃刻而起又會隨時坍塌。事實上教育的焦點在於,不應當首先培育以知識為中心的能力,而應該著力挖掘和培養精神與品德的能力。孩子一旦樹立起正確的學習目標,端正了學習態度,學習成績便也日漸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