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孩子要用正確的方法(2 / 3)

有理不在聲高

孩子常常惹父母生氣,生起氣來的父母斥責孩子時常常是越說氣越大,從孩子眼前的這項錯誤,說到他小時候以來在這方麵的一貫表現;從眼前錯誤的嚴重性,說到未來可能產生的可怕後果……,既然是越說氣越大,聲音自然也隨之越來越高;一家大人在管教孩子,甚至全樓的人都要分享這不悅耳的“噪音”。一位母親正數落在興頭上,忽然想起廚房裏正在燒著的水要開了,當她指使孩子去廚房關火時,才發現不知什麼時候孩子早已溜掉了。

美國的耶魯大學曾經專門研究過究竟哪一種說話方式比較容易打動人的心。實驗結果,就學生對課程的理解度而言,熱辯型、演說型的方式,都不如平穩的語調效果來的好。而運用在教養的時候,至少有下麵四個意想不到的意義。

第一,低緩的聲音比意氣用事的吼叫要顯得“理性”多了,同樣的道理,如果你用平穩的語調來討論事情,對方在自覺受到理性的對待的同時,也會以理性來處理事情。哭泣的孩子隻有受到安撫之後,才可能冷靜下來,聽父母的勸告。

第二,輕緩的聲音,強調這件事隻是你們兩個人在討論。如果像要讓大夥都知道般地爭吵,隻會增加彼此的不悅,完全於事無補。另外悄悄的說話聲更容易引起對方聽話的興趣,你在責罵孩子時,用不想讓別人聽到的聲音,會使孩子保存自尊而心存感激。

第三,不同於平常的語言,會使孩子察覺到這件事的嚴重性,更會專心地注意你所講的。

第四,低緩的聲音在物理性的效果上,更容易使人集中精神。也許最初他並不想聽人訓話,但是反而傾聽到全部的內容。

綜合以上各點可以證明,低緩的聲音、平穩的語調很容易使對方傾聽講話人所說的話,這樣做,對於管教孩子,至少可以防止高聲吼叫把事情搞得更糟。因此,“有理不在音高,音高未必有理”這句曠古以來的俗語,確實是符合科學的。

讓孩子們自己化解衝突

孩子在一起玩,玩著玩著就打起架來,於是,往往招來家長的一通責罵。

在一個頗受歡迎的兒童節目中,曾經有這樣一段劇情:

有兩部一模一樣的汽車,讓兩個孩子一起玩。其中的甲拿起一部來玩,而乙卻硬要奪走甲手上的汽車。於是,兩個人便扭打起來。最後,乙壓倒甲,硬是奪去他手中的汽車。誰知道,過了一會兒,乙又把汽車還給甲。

如果雙方的父母見到這種情況,一定是斥責一番,然後把他們拉開。不過,做父母的實在不必大驚小怪,因為打架對於兩個在一起玩的孩子而言,是很正常的現象。雖然有時候難免會因打架而掛彩,但對他們而言,打架是訓練頭腦的最好活動,他們會在拳打腳踢之中,用頭腦去思索,尋求一個合乎自己年齡的解決方式。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在《兒童的道德判斷》一書中指出,孩子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邏輯思考法則。當他把它用之於遊戲時,則可建立規範;用之於吵架爭執時,則可解決衝突。

更何況,對孩子而言,吵架正是鍛煉思考的大好機會,倘若隻一味的禁止,不但無法幫孩子解決困難,還將有礙其智能的發展,孩子在揪打的過程中,不僅能漸漸適應團體活動,而且還能感到被打的疼痛,以及發現如何做才能增進朋友間的感情,打架可以提供孩子很多學習的機會。再說,不管事情的發生原因如何,孩子之間的爭吵事件,都應讓孩子自行處理解決,以培養他們的自立心,譬如在打敗之餘,令其想想如何做才能取勝,是要鍛煉臂力再次挑戰,抑是等自己長大之後,再與比自己大的對方較量,如果自己的體力不能與對方匹敵,甚至可以在功課或運動上取得勝利。

因此,打架也是孩子成長的方式之一,做父母的無須驚恐萬分而抑製他們自然的成長。小孩打架時,隻要是沒有危險性或傷害的行為,父母盡量不要加以幹涉,應讓小孩想辦法解決自己的問題。千萬不能以自我的道德意識或權威意識,當下判定小孩的行為是錯誤的,應讓他有機會說明打架的理由,然後再施予機會教育,以糾正小孩不好的想法。以法國為例:大人們一向鼓勵小孩子“鬥嘴”,其用意即是多讓小孩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意識、感覺與想法,並借此訓練小孩的思考能力和處事能力。

2.棒打未必成才任意責打會使孩子喪失思考能力

懲罰具有兩種目的,一是為了禁止某種行為,二是為了誘導出所期望的行為。當父母發現孩子有不良行為時,第一個反應便是以懲罰禁止這種不良行為的再發生,卻很少深思如何引導孩子實踐良好行為。若父母以最拙劣的行為——毆打來實現懲罰的目的時,孩子的心理極易產生一種錯覺:打完就沒事了;他根本不去思考如何真正改正錯誤。

一個五歲的孩子,某一天,擅自拿了錢出去買零食,而這本是他母親絕對禁止的事。

他回到家後,看到母親生氣地瞪著眼,立刻背向母親,自動將褲子退下,表示要讓母親打屁股。母親真是覺得啼笑皆非,但仍然過去打了他兩、三下,接著,他若無其事地穿上褲子,轉過身來麵對母親,津津有味地開始吃買來的小食品了。這孩子覺得,既已接受過懲罰,當然可以繼續做自己喜歡的事,就像該繳的稅金已經繳過,總應該什麼事都沒了吧……!

因為疼痛或害怕,所以以後才不敢再做,這種管教根本毫無價值可言,因為這會變成使孩子在令他害怕的人不在麵前時,就會繼續做相同的事,或者是故意背著自己害怕的人,重複其不好的行為,這無異於教會孩子是非不分,厚顏無恥。

一位曾飼養過猴子的人說,猴子是相當聰明的動物,可是卻很不懂得如何處理排泄物,如果是飼養在屋內,它不會像貓那樣,有規則地在固定的地點排泄,總是隨地大小便。每當飼主看到猴子隨地排泄時,就會打它的屁股,然後將它丟出窗外。

有一天,那隻猴子又隨地拉尿,但在飼主還未打它時,它就先自己拍拍屁股,然後打開窗戶,一溜煙地跑出去了。

這足以說明以體罰來管教是多麼地無效了。

棒下出不來孝子

“不打不成才”、“棍棒下麵出孝子”,這樣的口頭禪在我們這個封建大國裏流傳許久了。信奉棍棒的父母們體罰孩子的方式多種多樣。從打手心、打屁股開始,嚴重到不顧死活地毒打。體罰孩子有用拳頭的,有用錘子的,有用皮帶的,有用香煙燒的,有用火烘的,有用塑膠帶悶的。孩子被猛推、猛踢、猛往牆上撞,甚至丟到水裏去的都有。受虐待的孩子有三分之二是三歲以下,被虐待致死的例子也有很多。身心殘障,或是發育落後的孩子尤其容易遭受到虐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