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爆發後,同周恩來、葉劍英代表中國共產黨赴南京參加國防會議,就共同抗日問題同國民黨進行談判。後任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總指揮(後為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還兼任軍委前方軍事委員會分會(後改稱華北軍分會)書記。指揮八路軍開赴華北前線,積極配合國民黨軍對日作戰,取得平型關等戰鬥的勝利。爾後指揮八路軍各部隊深入敵後,放手發動群眾,廣泛開展獨立自主的遊擊戰爭。1937年10月,經他和彭德懷、任弼時向中共中央提議,恢複了在改編為八路軍時取消的政治委員製度,加強了部隊的政治工作。同月,率八路軍總部和第129師挺進晉東南。1938年4月,同彭德懷等指揮部隊,挫敗日軍向晉東南抗日根據地發動的“九路圍攻”,創建了晉冀豫抗日根據地。隨後,按照中共中央關於在平原地區開展遊擊戰的指示,命令第129師主力及第115師一部從太行山區挺進冀南、豫北,開展平原遊擊戰爭。根據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製定的戰略方針,領導八路軍鞏固和發展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1938年發表《論抗日遊擊戰爭》一文,全麵論述了抗日遊擊戰爭的重大意義和各種戰法,對指導和推動敵後抗日遊擊戰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1938~1939年間,他先後兼任過第二戰區東路軍總指揮和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曾指揮部分國民黨軍隊與八路軍一起對日作戰。朱德堅持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維護國共兩黨合作抗日的局麵,對國民黨軍進行細致的團結工作,爭取他們共同抗日。當國民黨頑固派軍隊製造摩擦時,則堅決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1940年2月,國民黨頑固派軍隊朱懷冰部進犯太行抗日根據地,他同彭德懷指揮八路軍主力一部,在平漢鐵路東西兩側先後進行衛(河)東戰役和磁武涉林戰役,打擊朱懷冰部,對擊退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起了重要作用。

1940年5月返回延安後,直接參與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領導工作,協助毛澤東指揮全國各抗日根據地的抗日戰爭。同年冬,首倡“南泥灣政策”,指示部隊在不妨礙作戰的條件下開荒種地,開展大生產運動。1941年10月,在延安參與發起成立東方各民族反法西斯聯盟,並被選為聯盟執行委員,從事東方各民族反法西斯的統一戰線工作。11月,根據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成立軍事教育委員會和軍事學院,他負責領導軍事教育委員會並兼任軍事學院院長。1945年4月,在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論解放區戰場》的軍事報告,總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武裝鬥爭特別是八路軍、新四軍對日軍作戰的經驗,論述中國人民抗戰的軍事路線、人民軍隊的建軍原則以及養兵、練兵、用兵的方法。同年6月,在中共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蘇聯宣布對日作戰後,他同毛澤東一起領導八路軍、新四軍向日偽軍開展全麵反攻,解放了華北、華中等廣大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