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在華中襲擾頑敵(1 / 2)

新四軍在華中襲擾頑敵

1944年,華中敵後戰場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從1943年的最困難時期進入恢複和再發展的新時期。這一年,日軍從華中抽調原有大部分老部隊參加打通大陸交通線作戰和投入太平洋戰場,臨時新編獨立步兵旅和野戰補充隊之類的部隊接替華中占領區的警備,華中日軍數量1943年年底約21萬人,1944年減少到約17萬人。人員減少,兵員素質下降,特別是日軍已處於全麵崩潰的前夜,士氣大大下降。

日軍為彌補自身兵力不足,進一步加強對偽軍的控製和掌握,積極調整和編組偽軍,強化其戰鬥力,並調離其原屬地區,使其逐漸脫離地方性。如日軍於1943年12月24日將李長江的第一集團軍番號撤銷,李長江調任偽“參議院副院長”,所屬部隊改為第五集團軍,由項致莊任總司令。

1944年年底又將項致莊部調浙江,將在華北冀魯豫邊區的偽第二方麵軍孫良誠部調蘇中、蘇北接防。偽軍數量由1943年的20萬人增至35萬人。

日偽軍對華中敵後抗日根據地繼續進行“掃蕩”、“清鄉”、“治安肅正”,在沿海繼續推行“屯墾”計劃。

1944年,日偽軍對抗日根據地“掃蕩”仍較頻繁,但每次“掃蕩”的兵力均較小,時間也不長。1944年2月,中共蘇中區黨委決定發動車橋戰役,奪取淮安、阜寧、寶應三縣交界的淮寶地區,作為後方陣地。車橋駐有日軍80人,偽軍500餘人。蘇中軍區集中5個團組成3個縱隊,以一個縱隊攻車橋,兩個縱隊打援,以保證奪取車橋。

3月5日淩晨1時50分,戰役開始,攻堅部隊一舉突入車橋鎮內。至當日晚

上,攻克碉堡33個,將偽軍全殲,日軍殘部退守一獨立瓦房繼續頑抗。當日黃昏起,日軍援軍逐批趕到,新四軍阻援部隊將頭三批援敵共500餘

人大部殲滅,後因援敵越聚越多,加之部隊經一天兩夜苦戰,過於疲勞,乃

於6日拂曉前安全轉移。6日晨,大批日軍進占車橋,但懾於新四軍聲威,於7日放棄車橋,撤回

淮安,爾後又放棄車橋周圍的一些據點。從8日至13日,新四軍又收複和逼退曹甸、徑口、塔兒頭、張家橋等日

偽據點12處。

此役,共殲滅日軍上校以下460餘人和偽軍500餘人,淮安、寶應以東縱橫百餘裏全部解放,進一步溝通了蘇中與蘇北、淮北、淮南的聯係。

一個月後,蘇中區黨委、行署、軍區由東台縣東南三倉一帶移駐車橋附近寶應縣的固津一帶。

接著,新四軍蘇北軍區淮海軍分區於1至3月發動春季攻勢,攻克日偽據點30餘處。

4月19日,蘇北軍區集中淮海軍分區第十旅主力和第七旅一部,發起高(溝)楊(口)戰役。高溝、楊口是灌雲、新安鎮之敵伸向西南的主要據點,高溝位於新安鎮西南20千米處,楊口在高溝西北5千米處。這裏由偽軍2000餘人固守,控製鹽河、前後六塘河,割裂了淮海軍分區與鹽阜軍分區的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