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我們說過,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的心靈就像一張白紙,你給他們填什麼樣的顏色,他們就是什麼顏色。他們極具模仿性。所以,父母在孩子麵前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因為你的一舉一動他們都看在眼裏,並且會有意識地去模仿。為人父母者不可不慎。
不要忘記道歉
道歉可以架起溝通的橋梁。這是你與小孩維持良好情感的方法。而且是絕佳的行為示範。若孩子能感受你率直不扭捏的道歉,他可能會發現自己也比較容易做相同的事。
尊重你的孩子,肯定他們的能力——讓他們了解,你不是聖人。
不要不肯說“對不起”的話。
如果你容易發脾氣或吼叫,做錯判斷的時候,就說“對不起”。
這樣是有益處的。你的孩子很可能也聽過你做相同的指控,讓他明白你也會犯相同的錯誤對他具有啟發性。在指出孩子對問題該負的責任之前,先大方明白地承認自己的錯。不要這樣說:“對不起,我當著你的麵摔門,但是你不要一直問我你什麼時候可以買副新的溜冰鞋。”應該這麼說:“當著你的麵摔門是我不對。這樣真是很不友善而且粗蠻無禮。問題是當你一直問我事情而我又沒有明確的答案時,我就會覺得很煩。溜冰鞋要花很多錢,我並不確定是不是有多餘的錢來買。”
最後,記得向四歲的孩童道歉,與向十二歲的孩童道歉是同等重要的事情。幫助小孩評估現實環境和贏得別人該有的尊重,永遠不嫌早。
今天天氣非常的嚴寒,媽媽和兒子小斌準備出門。他花了太久的時間在穿好衣服,媽媽強迫自己耐住性子。小斌非常努力地想達到自立的目標。
他去拿毛皮外套時,媽媽就等在前門。結果,他馬上穿著他最喜歡的外套出來,那是一件鮮藍色適合在氣溫二十度時穿的外套。
媽媽實在受不了了。“小斌,”媽媽吼著,“現在你給我回去穿上厚的外套。”
“可是不在那兒啊!”小斌抽泣著說:“我找過了。”
“一定在那裏,”媽媽氣呼呼地硬是說:“如果你要自己穿衣服,可以。不過你得看看天氣有多冷。現在去拿你的毛皮外套!”
“不在那裏嘛!”小斌吼叫出來。“不是跟你說了嗎!”
“開什麼玩笑!我都是把它掛起來的啊!”媽媽爭辯著說。
“如果給我找到,我就……。”
果然不在那裏。突然媽媽想起來為什麼不在那裏的原因,它擺在媽媽的車裏。因為前一天小斌太熱,把它急著脫下來。
媽媽轉頭看到小斌瞪著媽媽,一副義正嚴詞‘我老早就說過’的模樣。
不過,他眼裏泛著淚光。
“小斌,”媽媽靠向他蹲下。“媽媽錯了。我應該相信你才對。你把它留在車裏。”
“我早就跟你說了呀!”他強調說。眼淚撲漱漱地滑了下來。
“是呀!”媽媽肯定他做的判斷。“你的確那樣說過,是我不信任你。你沒說錯。你是應該生氣我沒有聽你的。”
小斌猛點頭。
“來!”媽媽說著,握著他的手。“我們去車庫。我們到車裏穿外套。好不好?下次我會聽小斌的話。小斌很聰明,曉得自己在說什麼。”
小斌握著媽媽的手,“對呀!”他說道。
道歉可以架起溝通的橋梁。這是你與小孩維持良好情感的方法。而且是絕佳的行為示範。若孩子能感受你率直不扭捏的道歉,他可能會發現自己也比較容易做相同的事。
許多人羞於道歉。他們寧願遊走於愧疚,或者自圓其說辯解自己的無辜。你能承認自己的錯等於告訴他對自己的行為誠實的重要性,也就是說,能夠接受人都會犯錯的事實,並表現出坦承犯錯那種泰然自若的感覺。
你對自己的孩子承認自己並不是萬能的。你也會失足犯錯,這樣同時加深他肯定自我價值和對事情的看法!當你能夠跟他道歉,就等於幫助他相信自己對周遭事物的分析能力,教導他學會對自己的判斷有信心。談到你們的親子關係,道歉讓你的孩子有機會清楚明白你尊重他的權利,因為孩子通常自認為二等公民,他們除了偶爾反抗也無計可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