恪盡職守的作戰部副部長(2 / 2)

為了這次震動全軍的大型演習的準備和總結工作,華西列夫斯基整整忙了4個月。演習結束後,他參與編寫了《大縱深諸兵種合同戰鬥細則》《步兵、炮兵、坦克兵和航空兵在現代諸兵種合同戰鬥中的協同動作細則》。這些,後來曾廣泛發至全軍各部隊使用。

1934年,華西列夫斯基被派到伏爾加河沿岸軍區司令部擔任軍訓部長一職。此間,他結識了許多後來成為蘇軍名將的軍事領導人。如他的終生摯友、著名的朱可夫元帥及索科洛夫斯基元帥、布瓊尼元帥、特卡切夫將軍等都是他在這時認識的。

1935年9月,蘇共中央和人民委員部做出決定,在陸海軍中普遍實行指揮人員和領導人員軍銜製。華西列夫斯基當時被授予上校軍銜。

1936年秋,受國防人民委員派遣,華西列夫斯基上校前往剛剛成立的總參謀部學院深造。畢業後,留在總參軍事學院擔任包括集團軍戰役教研室在內的後勤教研室主任。

1937年9月,當華西列夫斯基在總參學院工作剛滿一個月時,總參謀部又來了新的調令。總參謀部任命他為總參機關主管軍隊高級指揮人員戰役訓練處處長一職。

這樣,從這年10月起,華西列夫斯基就開始在蘇聯紅軍總參謀部工作了。這時他根本預料不到的是,此後這裏竟成為他長期永久性的家。

1939年年初,由於戰爭日益臨近,總參謀部決定將原來的作戰處擴充為權限更高的作戰部,作戰部是總參謀部的核心機構。同年6月,華西列夫斯基出任作戰部副部長,同時兼任戰役訓練處處長之職。

盡管蘇聯政府與法西斯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蘇聯最高軍事委員會對此並不抱幻想。還在戰爭爆發初期,斯大林便指示總參謀部著手擬定和編製旨在應付突發事變的蘇軍戰時集中和展開作戰計劃。

這項工作最早是由蘇軍總參謀長沙波什尼科夫負責領導的,具體參與這項計劃編製的即是總參作戰部瓦圖京部長與華西列夫斯基副部長。

1940年5月間,為適應即將到來的戰爭形勢,蘇共(布)中央和蘇聯政府對國防人民委員部和總參謀部的領導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在這次調整中,華西列夫斯基被任命為總參謀部第一副部長,具體負責西方工作。

1941年6月22日淩晨,法西斯德國在蘇聯邊境西部約1000多千米的寬大正麵突然發起了侵蘇戰爭。至此,希特勒蓄謀已久的蘇德戰爭終於爆發了。

戰爭爆發最初的兩個月裏,華西列夫斯基的工作崗位一直在總參謀部作戰部。那時,作戰部簡直像一所蜂房,“蜜蜂”從前線飛回來,帶來了緊急情報,立即分發到當時根據戰鬥方向成立的三個處——西方處、西北處、西南處。各個方麵軍司令部都把他們的情況彙總到這裏,經過處理再轉給最高統帥或大本營,然後他們再把新的訓令或命令下達給前線各部隊。

作戰部內掛滿了各種比例和各種用途的地圖,電話機話筒上的連線長達10米以上,這為的是一邊聽電話,一邊隨手在各處的地圖上做好軍事標記。10多部電報機和數十部電話終日終夜地工作。有時這還不夠,則隻能靠通訊飛機或偵察機與前線保持聯係。

華西列夫斯基經常向同僚們說的一段話就是:“準確而可靠及時的情報,對一個參謀人員來說就像空氣一樣必不可少。”前線有什麼變化?我軍和敵軍的部隊位置現在哪裏?戰鬥在什麼地區進行?援軍要派往何處?什麼地方需要技術兵種?需要哪種技術兵器?……所有這些,都需要有條不紊地、不誤時機地傳到大本營,傳到最高統帥那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