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害進步人士的“剃刀將軍”
1929年爆發的經濟危機很快波及了日本,加速了日本帝國主義武力侵略中國東北的步伐。日本一方麵在國內瘋狂鎮壓左派,另一方麵加緊進行經濟和軍事上的準備。
在軍事方麵,東條英機作為參謀本部整備動員課長,積極協助,異常活躍,對侵略東北的行動進行了具體的部署。
本來,中國東北豐富的資源寶藏已成為日本壟斷資本家掠奪的對象:鞍山供給鐵,撫順供給煤,從吉林、黑龍江的大森林取得木材。這樣,日本每年從中國東北掠奪大量的重要物資。
此外,日本又大搞對外投資,在中國東北的外國資本中,七成以上是日本資本。至1931年年末,日本向中國東北投資總額達17.5億日元,使東北變為日本帝國主義資本輸出的重要場所。
所以,中國東北經濟的榮衰與日本壟斷資產階級生死攸關。
而當時東北經濟深受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負有盛名的大豆、豆餅等農產品的出口額也顯著減少。1929年大豆出口額為300萬噸,至1930年則銳減至223萬噸;大豆及其他農產品的價格也大為降低,從而引起了深刻的農業危機。
中國東北居民因遭受經濟危機的打擊而降低了購買力,使日本和中國東北的貿易大大縮減,同時也使“滿鐵”的收入嚴重下降,甚至第一次出現赤字。
“滿鐵”經營的不振、經濟危機的打擊,以及中國人民反日鬥爭的高漲,更加使日本反動派感到恐慌。
日本帝國主義已經陷於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的深淵之中。他們為了擺脫危機,尋找出路,並企圖把東北變為鎮壓中國革命的據點和反對斯大林領導下的社會主義蘇聯的前沿陣地,便把侵略中國東北作為一個“救命符”,悍然走上發動“九一八”事變的大規模侵略戰爭的道路。
當時,日本進步勢力反對侵略戰爭,但日本反動政府采用法西斯手段予以鎮壓,如以違反《治安維持法》而被起訴的,1929年有4000多人,1930年增至6000多人,1931年則達10000人以上。這反映了日本帝國主義需要用法西斯手段加速擴充軍備和準備發動侵略戰爭的進程。
為了實現對中國的侵略,日本政府不僅大造輿論,而且在經濟和軍事方麵加緊準備侵略戰爭。
早在1929年,日本就曾在京都、大阪、神戶等地區舉行大規模的國家總
動員演習,訓練如何在空襲下進行軍需生產、保證軍需品的調撥和運輸。
日本政府又於1929年12月頒布了《產業合理化綱要》,1930年6月成立了臨時產業管理局,1931年4月發布了《重要產業統製法》。通過這些措施,在許多工業部門強製建立卡特爾,加強國家對經濟的控製,把國民經濟納入戰爭經濟的軌道。
在軍事方麵,以東條英機的密友、關東軍高級參謀板垣征四郎、石原莞爾等為中心,組織4次“參謀旅行”,秘密到長春、哈爾濱、海拉爾、洮南、山海關、錦州等地偵察情況,暗中製訂侵占中國東北的作戰方案。
身為參謀本部整備動員課長的東條英機,從中積極協助。據他們估計:當時整個東北約有25萬中國軍隊,其中沈陽附近約有20000精銳部隊,並擁有飛機、戰車、兵工廠、迫擊炮廠等,而關東軍隻有10900人,因此石原密謀“以寡製眾”。
與此同時,日本軍部也在策劃侵占中國東北的方案。
經過這一係列精心策劃和準備以後,日本帝國主義在1931年9月18日發動了對中國東北的突然襲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