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步兵攻擊》引起元首關注(2 / 3)

隆美爾所在團隨大軍穿過比利時後,繼續向巴黎迂回前進。

1914年9月5日至12日馬恩河戰役後,西線轉入陣地戰。隆美爾所在的團在阿貢納斯森林一帶作戰。

1915年1月29日,在德軍發起的一次攻勢中,隆美爾帶著他的士兵爬過100碼帶刺的鐵絲網,突然闖入了法軍的主陣地,占領了四個地堡,但後繼部隊沒有增援上來。這時法軍以一個營的兵力發起了反攻,並奪回了其中一個地堡。隆美爾憑借其餘三個地堡擊退了這次反攻,並在法軍即將發起一次新的進攻之前,帶領士兵順利地撤出陣地,僅僅損失12人。這一行動使他獲得一級鐵十字勳章。授予一名年輕中尉如此高的榮譽,這在全團還是第一次。

1915年9月,隆美爾晉升為上尉,在隨後的突破科羅弗拉防線、攻克蒙特山、占領隆格諾恩等作戰中,隆美爾表現非凡,終於獲得渴望已久的由德皇威廉二世授予的功勳獎章。

在長達四年的殘酷廝殺中,隆美爾先後三次負傷,但顯露了自己的戰術風格:先發製人並不惜冒一切風險,千方百計滲透到敵防線後方動搖其決心,巧妙地發揮火力優勢並盡量奪取敵人的彈藥。他悍勇倔強、狡詐多謀、拚命追逐榮譽,在戰火中顯露出了鋒芒。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被法國總理克雷孟梭嘲弄為“生於不義,自當死於恥辱”的德國淪為任人宰割的羔羊。根據《凡爾賽和約》,德國不準建立空軍和製造潛艇,隻準保留為數很少的輕型軍艦和一支10萬人的國土防衛部隊。

在隨後進行的裁軍中,隆美爾因其在戰時的突出表現總算保住了飯碗,有幸成為4000名軍官中的一員。

1918年12月21日,隆美爾又回到步兵團任連指揮官;1920年10月1日,他調到駐守斯圖亞特的第十三步兵團任連長,一幹就是九年。

1933年10月,隆美爾被提升為德國中部哈茲山區十七步兵團第三營指揮官。

1935年,隆美爾被派往波茨坦,就任新的波茨坦陸軍學院教官。波茨坦是普魯士軍國主義的搖籃,弗裏德裏希二世的遺體就埋葬在這裏。波茨坦衛戍部隊教堂更是普魯士軍國主義的聖地,霍亨佐倫王朝的曆代先王都曾在這裏做過禮拜。

希特勒上台後於1933年3月21日也在這裏舉行了他不久就要解散的新國會的開幕式。

那一天,參加過俾斯麥統一戰爭的老軍人被找來了,舊的火炮和軍旗被擺設好,總統興登堡身穿老式陸軍元帥服,馮·馬肯森陸軍元帥也身穿威武的製服出席了那天的開幕式。

波茨坦總能勾起昔日德國人心目中輝煌的回憶,尤其在20世紀30年代,更成了希特勒及其黨徒煽動民族複仇主義的一麵旗幟。隆美爾對到這裏任教無疑是興奮不已的。軍事學院的陸軍元帥大廳懸掛著44名普魯士——德國陸軍元帥的油畫肖像。隆美爾站在講堂上顯得意氣風發。

隆美爾在為高年級授課期間,整理了他的講課記錄,然後又戲劇性地把它們用現在時態寫成一部井井有條而又頗為生動的書。

1937年年初,這本書以《步兵攻擊》為題問世。該書共分六章,完整記述了隆美爾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戰鬥經曆。

書中貫穿了德國軍事理論的進攻精神,提出“進攻,進攻,進攻!”強調了發揮火力的重要性,“數量居於劣勢之軍,可以采取更多地使用自動武器或者更加迅速地發揮火力的方式壓倒數量居優勢之敵”。隆美爾在書中還提出要實施欺騙、恫嚇等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隆美爾在法國和北非所運用的戰術實際上是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所用戰術的豐富和發展。

這本以實踐經驗為主要內容的書成了暢銷書,至1944年10月,至少重印18次。美軍於1943年將該書譯成英文,喬治·巴頓將軍不止一次地閱讀過此書,並能背誦許多重要章節和段落。隆美爾當時賺了一大筆稿酬,一下子富裕了起來,並因此名聞遐邇,被無數德國青年崇拜。

隆美爾任教於波茨坦陸軍學院期間,正值德國社會處於急劇變動時期。希特勒正馬不停蹄地進行著擴軍備戰。不過隆美爾在1936年9月被任命為希特勒的警衛部隊的指揮官之前,與這個影響他終生的法西斯分子並沒有過多的接觸。他們的第一次相遇是在1934年。

那一年的9月30日,希特勒到戈斯拉訪問時順便視察了隆美爾所在的營。希特勒在視察該營儀仗隊時,隆美爾跟在旁邊,戴著一頂看上去尖得像煤鬥式的鋼盔,穿著一雙擦得鋥亮的馬靴。

就在這次對雙方來說都不過是例行公事的行動中,戈培爾首先發現了隆美爾這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