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魔鬼之師”橫掃歐洲戰場(2 / 3)

5月15日,德軍深入法國境內後兵分兩路:一路朝巴黎方向逼進,一路沿寬闊平坦的公路向英吉利海峽推進。

5月19日,德軍攻克了康布雷。

6月5日,德軍沿索姆河和埃納河一線向法國首都巴黎發動進攻,開始了“法蘭西戰役”的第二階段。

6月7日,德軍突破法軍索姆河防線。接著,隆美爾又率領部隊繞過前進道路上的設防據點,一鼓作氣渡過塞納河,急轉西進,直抵第厄普海岸。此舉切斷了法國第十集團軍左翼五個師的退路,迫使數萬名法軍官兵向第七裝甲師投降。

6月18日,隆美爾的部隊又拿下瑟堡,至此結束了他橫掃法國和西歐的主要戰鬥。

在戰鬥過程中,隆美爾乘坐的裝甲指揮車總是出現在最靠近前線的地方。他不是靠地圖和遠距離遙控來指揮作戰,而總是堅持在前線指揮。他還經常率領十幾輛坦克和部分摩托化步兵在前麵為部隊開路。

在突破法軍防線後,隆美爾心中隻有“攻擊”二字,從不把注意力放在估計對方重新集結、進行反擊、威脅翼側和後方上,進而使他的第七裝甲師總是突出在整個戰線之前。

在法國作戰期間,隆美爾的“魔鬼之師”共俘敵97648人,繳獲炮29門,坦克和裝甲輸送車458輛,其他車輛3500輛。而他的師僅陣亡682人,傷1646人,失蹤296人,損失坦克42輛。

法蘭西之戰後,英倫三島已成孤懸海上的一葉方舟,飄飄搖搖,素有“雄獅”之稱的首相丘吉爾艱難地領導英國軍民在苦苦支撐局麵。

但希特勒沒有一支可以與英國海軍決一雌雄的強大艦隊,其空軍在與英國皇家空軍進行的英倫空戰中也沒有撈到什麼便宜,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不得不一拖再拖。

希特勒也像拿破侖一樣望洋興歎起來。

在半年多的時間裏,隆美爾沒有打什麼仗,比起那刀光劍影的戰場來,現在恬靜多了。

不過,在對法之戰後的論功行賞中,一大批將領晉升了軍銜,隆美爾卻沒有晉升中將,也未得到夢寐以求的櫟樹葉勳章,顯得有些沮喪。直至1941年年初,他才被晉升為中將。

當然,隆美爾在戰鬥期間的表現也並非是無懈可擊的。他的直接上級——裝甲集團軍司令霍特將軍在一份秘密的作戰總結報告中認為:隆美爾身為一師之長,在戰鬥中太容易憑一時的衝動行事。另外,他的指揮經驗尤其是對後勤補給的組織指揮經驗仍顯不足,並且對別人在他所贏得的勝利裏作出的貢獻沒有謙遜的認識。

後來,當隆美爾邀請第四集團軍指揮官為自己所寫的一本有關法國之戰的手稿撰寫序言時,他的這位老上司委婉地對隆美爾指出:

書稿中沒有充分反映出空軍對第七裝甲師的支援作用,對該師左鄰右舍的戰績也沒有給予恰如其分的評價。

言外之意,就是責怪他太貪功了。

雖然在德軍中科班出身的裝甲部隊指揮官們看來,隆美爾的指揮藝術未免有些不合常規,但是他在戰場上的行動足以證明:他是一個出色的裝甲師師長。

他親臨前線,衝鋒在前,而不是置身於戰場之外;他的作戰計劃簡明扼要,並具有很大的靈活性,使下級指揮官能見機行事;他充分利用裝甲車輛良好的機動能力形成進攻的突然性,多次挫敗敵方的抵抗。

隆美爾一身兼備“虎”威與“狐”氣。當他率領裝甲師衝鋒陷陣時,他就像一隻下山猛虎;而當他施展種種詭計攫取勝利時,又成了一隻十足狡猾的狐狸。

正像納粹宣傳家們吹捧的那樣:

隆美爾的魔語是速度,靈活機敏是他的資本。

在此期間,隆美爾的工作一方麵是組織部隊進行軍事訓練,另一方麵是協助納粹的宣傳部門拍攝一部反映德軍在法國取得輝煌勝利的影片《西線的勝利》。

隆美爾這時很注意宣傳自己,也樂得能跟戈培爾的人拉上關係。為此,他一遍遍地指揮士兵們演示作戰時的情景,讓攝影師精心拍攝,因為他知道這部影片放映後,隆美爾的名字將在德國家喻戶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