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魔鬼之師”橫掃歐洲戰場(3 / 3)

空餘時間裏,他還將第七裝甲師的戰時日誌整理成一本小冊子,並把它呈給希特勒。

希特勒閱後大加讚賞,於1940年12月20日給他寫親筆信說:

你應該為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

對此,隆美爾曾興奮地告訴妻子露西:

元首在日理萬機的操勞中,還能抽空閱讀我寫的有關裝甲師的曆史,並且還給我回了信,這使我感到無比的榮幸。

其實希特勒之所以能在眾多的法西斯將領中如此破格地優待他,是打算讓他去擔負一項更艱巨的使命。軍人的本能也使他意識到了這一點。

果然,1941年2月15日,在隆美爾從部隊回到維也納新城的家中準備度假的當天晚上,“元首大本營”的一名軍官帶著一份要他立刻與陸軍總司令和希特勒會見的通知找上門來。當夜,他便跟著那位軍官動身前往柏林。

次日,他見到了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和希特勒,他們告訴他:他已被任命為德國“非洲軍”軍長,任務是赴北非與意大利人共同對英軍作戰。

原來,在德國征服西歐的同時,意大利法西斯也加緊了對北非和地中海地區的侵略擴張。地中海為歐、亞、非三大洲所環抱,是世界上最大的陸間海,西經直布羅陀海峽通往大西洋,東北以達達尼爾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與黑海相連,東南經蘇伊士運河、紅海通往印度洋,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自中世紀以來,誰能全部或大部控製住地中海,誰就可以建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其中,屬於地中海文明一部分的北非地區,由於地處大西洋、地中海和紅海之間,更是兵家曆來爭奪的戰略要地。

特別是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通以後,列強在北非的爭奪愈加激烈。至20世紀初,法國占領了北非西部的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和突尼斯,英國控製了北非東部的埃及和蘇丹,意大利搶占了中部的利比亞。

希特勒德國征服法國後,貝當政府雖保留了在北非名義上的利益,但實力已大不如前了。英國正麵臨德國入侵的威脅,更難以顧及北非。

所以,法國戰爭結束不久,意大利法西斯獨裁者墨索裏尼便派遣50萬大軍於1940年9月入侵埃及。

希特勒原本並不希望墨索裏尼到北非地區去大動幹戈,特別是自1940年夏末起,在眼看入侵英國無望的情況下,他已將登陸準備作為恫嚇英國的手段和著手實施入侵蘇聯的掩護,妄想在打敗蘇聯奪得“生存空間”後再圖謀其他。

希特勒雖然不讚同墨索裏尼的行動,但在意軍入侵北非時曾主動提出派一個裝甲師以示支援,然而卻被擔心“請神容易送神難”的墨索裏尼婉言謝絕了。

墨索裏尼原以為他的50萬大軍會很快旗開得勝,將英軍徹底趕出北非,從而再現昔日古羅馬帝國的輝煌。

豈料,開戰不久英軍便頂住了意軍的進攻,並於1940年年底轉守為攻。至翌年2月初,英軍相繼收複和占領了地中海及紅海沿岸的巴爾迪亞、托卜魯克、班加西等地,殲滅了意軍九個師,僅俘虜就抓到了13萬餘人。

墨索裏尼這時隻好求助於希特勒。

希特勒認為:雖然對德國來說,丟掉北非並不影響他將要發動的侵蘇戰爭,但這會對意大利人產生強烈的精神震撼,使他們因擔心英國以北非為基地來對自己的國土進行轟炸而退出“軸心國”聯盟,那樣就將大大損害德國的戰略利益。

於是,希特勒決定組織一個以兩個德國裝甲師為主力的“非洲軍”前往北非,並挑選隆美爾為指揮官,全麵負責這次遠征。

希特勒挑選隆美爾為“非洲軍”最高長官,給隆美爾搭就了一個充分顯示自己才幹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