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異當時·菩薩蠻(1 / 1)

菩薩蠻

夢回酒醒三通鼓。斷腸啼花飛處。

新恨隔紅窗。羅衫淚幾行。

相思何處說。空有當時月。

月也異當時。團圞照鬢絲。

異當時

此闋亦是月夜懷人之作,詞情意境同與前闋《菩薩蠻》,淒惋纏綿之至。三更鼓時酒醒夢回,顯然是傷痛徹骨,沉湎於酒也不能徹底麻痹。

古人夜裏打更報時,一夜分為五更,三更鼓即半夜時。半夜酒醒心意闌珊,此刻耳邊偏又傳來杜鵑的悲啼之聲,傷情益增,愁心愈重。在酒精的撫慰下,人怎麼能不清淚漣漣?可恨此情此怨又無處可說。當時明月在,卻與那時不同,它現在隻是照映著孤獨一人了。

古代的男文人們很牛,他們可以自如變換角色,轉換得毫不牽強。他們善於揣摩女子的心態,也常通過想象女子對自己的思念展開描寫。“新恨隔紅窗。羅衫淚幾行。”寫得傷感徹骨,是假借女子對男子的愛來寄托自己的情思,借女人的口來表達難以啟齒過於纏綿的情感。

又是借酒澆愁,見花落淚,對月傷心,新恨舊愁,百感交集。容若心腸九曲,總是為了一個情字。如絲如縷,縈回不絕。不過能將相思之苦,婉曲道來,絮而不煩,亦是天賦情種,有如情花爛漫到難管難收,此一等縱情執定,亦是納蘭詞題材狹窄卻出塵高妙處。

把這首《菩薩蠻》詞和前麵一首(“晶簾一片傷心白”)合起來看,有珠聯璧合、互為補益的妙處。因著詞境相同,更可由細處看出塵光流轉,容若心思的點點差別。《飲水詞》本來就不是攬天括地之書,由細處一可觀容若心態情緒的迭轉,在相對狹小的範圍內寫出這麼精妙而令人稱道的詞章,足見容若才情高絕。

容若的兩闋詞都提到了月。月對古人的重要性自不待言。最著名的神話“嫦娥奔月”即反映了古人對月亮的迷戀和幻想,亦隱證了無論是實際需要還是精神層麵,月亮在古人心中都關係重大。古時光源稀缺,白天靠太陽,晚上就靠月亮了。素淨也有素淨的好,明月當空,兩個人一起看月亮,在月亮下山盟海誓或者牽手散步很能創造氣氛,有助感情發展。就算兩人不在一處,也可以約好同來望月,寄取相思。

明月由此成為愛情的見證,同來望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當時月”所寄予的正是對逝去的光陰、過去的感情的懷想。月在而約空,因不可回轉而悲哀,有深深的無奈和悲哀。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隻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裏關於人生、時光、自然的感慨使人啞然。由月及人,奈何人生短促,自然無盡。

月在人亡是常有的事。容若“月也異當時。團圞照鬢絲”和崔護在桃花樹下徘徊不去、感慨人麵何處的心境很相似。

可惜的是,他與心愛的人之間尚不及崔護與桃花女的緣分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