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1 / 3)

第二十四章

赫赫戰神白起

公元前294年,秦昭襄王任命白起為左庶長,率軍攻打韓國的新城。第二年,白起升任左更並出任主將。同年,韓、魏兩國聯軍進駐伊闕與秦軍對峙。

在抗擊韓、魏兩國聯軍的戰爭中,秦國方麵兵力不及韓、魏聯軍的一半。聯軍方麵韓軍勢單力薄,希望魏軍主動進攻,而魏軍倚仗韓軍精銳,想讓韓軍打頭陣。

秦軍主將白起利用韓、魏兩國聯軍想保存實力、互相推諉、不肯先戰的弱點,先設疑兵牽製韓軍主力,然後集中兵力出其不意猛攻魏軍。

魏軍的戰敗,致使韓軍潰敗而逃。秦軍乘勝追擊,取得大勝。

在伊闕之戰,秦軍共斬首24萬,占領5座城池。魏軍主將公孫喜被俘後遭處決。白起因功升任國尉。

稍後,白起趁韓、魏兩國在伊闕之戰慘敗之機,率兵渡過黃河,奪取了安邑至幹河的大片土地。

公元前292年,白起升任大良造,率軍攻打魏國,奪取魏城;攻下垣邑,但沒有占領。

公元前291年,白起率軍攻打韓國,奪取了宛、葉。公元前289年,白起率軍奪取了蒲阪、皮氏等魏國大小城池61座。

公元前282年,白起率軍攻打趙國,奪取了茲氏和祁。次年,又奪取了藺和離石。

公元前280年,白起再次攻打趙國,奪取了代和光狼城。

這時,白起在分析了秦楚兩國形勢後,決定采取直接進攻楚國統治中心地區的戰略,於公元前279年率軍沿漢水東下,攻取沿岸重鎮。

白起命秦軍拆除橋梁,燒毀船隻,自斷歸路,以此表示決一死戰的信心,並在沿途尋找食物,補充軍糧。而楚軍因在本土作戰,將士隻關心自己的家庭,沒有鬥誌,因而無法抵擋秦軍的猛攻,節節敗退。

秦軍長驅直入,迅速攻取漢水流域要地鄧城,直抵楚國別都鄢城。鄢城距離楚國國都郢很近,楚國集結重兵於此,阻止秦軍南下。

就在秦軍久攻不下之時,白起利用蠻河河水從西山長穀自城西流向城東的有利條件,在鄢城500米處築堤蓄水,修築長渠直達鄢城,然後開渠灌城。經河水浸泡的鄢城東北角潰破,城中軍民淹死數十萬人。

攻克鄧、鄢城後,白起又率軍攻占西陵。隨後不久,白起隨秦昭襄王參加了澠池之會。

公元前278年,白起再次出兵攻打楚國,攻陷楚國國都郢,燒毀其先王陵墓夷陵,向東進兵至竟陵,楚頃襄王被迫遷都於陳。

此戰秦國占領了楚國洞庭湖周圍的水澤地帶、長江以南以及北到安陸的大片土地,並在此設立南郡。白起因功受封為武安君。

公元前277年,秦昭襄王任命白起為主將、蜀郡郡守張若為副將,奪取了楚國的巫郡和黔中郡。在春申君的調解下,秦昭襄王才與楚國結盟休戰。

公元前262年,秦軍向東進攻,趙王派老將廉頗鎮守長平。秦軍不斷挑戰,廉頗堅守不出,雙方長久相持。秦軍散布廉頗要謀反的謠言,目的是讓趙王換掉廉頗。趙王果然上當,派趙括來代替廉頗。

趙括隻懂得紙上談兵,沒有多少實戰的經驗,輕敵出擊。秦國大將領白起設伏兵包圍趙括軍隊,並截斷趙軍糧道。秦昭襄王親至河內,悉發成年男子到長平助戰。趙軍被圍困46天,糧草斷絕,拚死突圍,趙括被射死,白起坑殺趙降兵40餘萬。

這場戰爭由於秦取得全勝,由其統一的形勢已不可逆轉,從此急轉直下。長平之役,標誌著以列國林立、兼並戰爭頻仍為時代特征的戰國一代行將終結,一個史無前例的中央集權大帝國就要來臨了。

後來,白起因主張放棄攻打趙國,與秦昭襄王意見相左。秦昭襄王不聽從白起的勸告,於公元前258年派兵攻打邯鄲。趙國軍民奮起反抗,秦軍主將陣亡,最後也沒有取得什麼成果。

此時,秦昭襄王又派人動員白起說:“現在趙國士兵死於長平之戰的有十分之七八,趙國虛弱,希望您能領兵出戰,一定能消滅趙國。您以少敵多,都能大獲全勝,更何況現在是以強攻弱,以多攻少呢?”

白起說:“秦國在長平大敗趙軍,不趁趙國恐慌時滅掉它,反而坐失良機,讓趙國得到時間休養生息,恢複國力。現在趙國軍民上下一心,上下協力。如果攻打趙國,趙國必定拚死堅守;如果向趙軍挑戰,他們必定不出戰;包圍其國都邯鄲,必然不可能取勝;攻打趙國其他的城邑,必然不可能攻下;掠奪趙國的郊野,必然一無所獲。我隻看到攻打趙國的危害,沒有看到有利之處。”白起從此稱病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