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2 / 3)

秦昭襄王聽到派去的人回來彙報,極為震怒,說:“沒有白起我就不能消滅趙國嗎?”

於是發兵攻打趙國。結果秦軍包圍趙都邯鄲八九個月,死傷人數很多,也沒有攻下。

趙軍不斷派出輕兵銳卒,襲擊秦軍的後路,秦軍損失很大。這時白起說:“秦王不聽我的意見,現在怎麼樣了?”

秦昭襄王得知後大怒,親自去見白起,強迫他前去赴任。

白起叩頭對秦王說:“我知道出戰不會取得成功,但可以免於獲罪;不出戰雖然沒有罪過,卻不免會被處死。希望大王能夠接受我的建議,放棄攻打趙國,在國內養精蓄銳等待諸侯內部產生變故後再逐個擊破。”

秦昭襄王聽後轉身而去。

秦昭襄王免去了白起的官爵,將其貶為普通士卒,命其離開鹹陽。但白起患病,沒有立即動身。過了3個月,前方秦軍戰敗的消息接踵而來,秦昭襄王更加憤怒,於是驅逐白起。

白起走出鹹陽西門5千米,接到秦昭襄王派使者賜給他的一把劍,命他自盡。

白起仰天長歎道:“我到底有什麼過錯竟落得這般結果?”

過了一會兒又說,“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國投降的士兵有幾十萬人,我用欺詐之術把他們全都活埋了,這足夠死罪了。”

白起隨後自殺。白起被賜死後,秦國人都同情他有功無罪而死,大小城邑都祭祀他並自發在鹹陽為其修建祠堂。至秦朝建立後,封其子白仲於太原,白起的後代子孫世代為太原人。

後人總結出白起作戰有4個特點:一是不以攻城奪地為唯一目標,而是以殲敵有生力量作為主要目的的殲滅戰思想,而且善於野戰進攻,戰必求殲。這是白起最為突出的特點。

二是為達到殲滅敵人的目的,強調對敵人窮追猛打,較孫武的“窮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戰勝利後追殘敵不過5千米,顯然前進一步。

三是重視野戰築壘工事,先誘敵軍脫離設壘陣地,再在預期殲敵地區築壘阻敵,並防其突圍。此種以築壘工事作為進攻輔助手段的作戰指導思想,在當時是前所未有的。

四是精確進行戰前料算,不論敵我雙方軍事、政治、國家態勢甚至第三方采取的應對手段等皆有精確料算,無一不中,能未戰即知勝敗。故而司馬遷稱讚白起為“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

白起是我國曆史上戰功最輝煌的將軍,戰國時期最為顯赫的大將,征戰沙場35年。

《史記·範雎蔡澤列傳》中說,因為白起的存在,六國不敢攻秦。一個將領到了這樣的一種地步,這在戰爭史上是很少見的。他為秦國的統一大業立下了舉世之功。

智勇戰將王翦

秦昭襄王時破趙國都城邯鄲,秦始皇時以秦國絕大部分兵力消滅楚國。與白起、廉頗、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白起自殺後,秦昭襄王拜王翦為將,來統領大軍。

在拜將之日,王翦在朝廷上大聲地說了自己的意見:“我們不能等,韓魏趙雖然戰勝了大秦的軍隊,但是他們因此也元氣耗盡了。他們更需要停戰休養生息。雖然我們偉大的秦軍也遭受一些挫折,但是我們的元氣未損,同時士氣不衰反漲。

“更重要的是今年巴蜀穀米大熟,而東方六國正在遭遇蝗蟲災害,他們的國力下降,而我們的國力上升。現在正是我們滅掉六國的最好的時機,時不我待。大王,我們出兵吧!”

秦昭襄王馬上應允。於是,就在秦軍包圍趙都邯鄲數月、損兵折將退卻後不久,王翦率領30萬大軍在各州縣充足的糧草輜重供應下,隻攜帶了輕便的武器就出關而去。

此時,秦軍重裝都已經在各地的前沿等候王翦了,等王翦輕騎軍一到,人馬再和武器結合,就形成了秦軍戰無不勝的戰鬥力。

秦軍此來,一因秦昭襄王親征;二因王翦為將,兵勢極盛,銳不可當。而王翦又是一個善於鬥心的戰將,往往秦軍軍力未到,聲勢就先一步威懾趙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