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1 / 3)

第二十五章

道家史觀

【原文】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則為官長,夫大製無割①。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弗得也。夫天下神器②也,非可為者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贏,或培或墮。是以聖人去甚、去泰、去奢。

【注釋】

①樸散……無割:此句在勘校本上從屬於上一章,我以為歸於本章才合理。因為所講的是人類社會形態從原始到統一王朝的簡要過程,並指出以往各朝各代都是大一統,還從未分裂過。

②天下神器:社會形態是時勢鑄就、自然而然發展起來的,是神聖而不容許任何人隨便褻瀆的。神器,是說社會形態有著自然的屬性。

【譯文】

真樸的“道”分散形成萬物,有“道”的“聖人”沿用真樸,則成為百官的首長。所以,完善的政治製度是天道使其這樣,不能割裂的。(如果有人)想要治理天下並取得成功,我看他是不能達到目的的了。天下這個神聖的東西,不可以有所作為,也不可以用強力來掌握。如果想有所作為,就要搞糟;如果用強力來掌握,就會失去。所以一切事物(特別是人,秉性不一),有的走在前麵(像領導人就是這樣),有的跟在後麵(受人指揮);有的氣勢火紅,有的處境艱難;有的勢力強大,有的軟弱無力;有的乘坐在車上,有的墜於車下。因此“聖人”要去掉極端的、奢侈的、過分的東西。

【評析】

在《道德經》裏,老子多處談到統治者應行“無為”之治。他極力宣傳“無為”的政治思想,主張一切都要順應自然,因應物性,希望那些得“道”的統治者治國安民,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走極端,不要存奢望,不要好大喜功。

【解讀】

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而非少數人之天下。天子所貴之處是因天子貴重天下人,若天子不貴天下人,那天子也是一條蟲而不是一條龍。天子失魂落魄,命如草芥;天子命行於天道,天下人之貴。一個人本質不行德能不夠,就是有福命成為國君那也不會長久,因為厚德才能載物。天下是莊嚴神聖的,不是一般人所能承載了的。一個偉大的以權效國者,待把才能施給天下人後就功成身退,奉行天下人之天下大義。

人與自然共為一體,奉行自然完美之法則,事業就進行的完美。然而有人卻不與自然一致,選擇與自然對立,迷信人定勝天,誑言人可以戰勝自然。人因為修為不夠深厚,所以才會禍國殃民才會把造孽當事業幹,最終是天災人禍災難不斷,但卻還認為這是“自然災害”。自然是向著較完美的方向運作,豈能莫名其妙的猛來災害一下?人因為修為不夠深厚所以才會拚命為自己執有,卻不曉得為天下才是真正的為自己。世間一切法,終將有朝一日空,所以執有又能執有多久?處世要穩重處事要得當,去掉過度奢侈極度就是其中重要的。

【故事】

漢武帝劉徹雄才大略

漢武帝在登基之初,繼續父親生前推行的養生息民政策,采取政治策略,努力開疆拓土,進行文化建設。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允許諸王將自己的土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諸侯國,即“推恩令”。這樣,就使原來獨立的地方王國自動地將權力上交給了國家。

此後,地方的王與侯僅僅享受物質上的特權,即享用自己封地的租稅,沒有了以前的政治特權。他還一次性削去了當時一半的侯國,從而奠定了大一統的政治格局。

漢武帝為了打通和加強同西域的貿易往來,他任命張騫為中郎將,率領300多隨員,攜帶大批金幣絲帛以及牛羊向西域進發,到達烏孫。張騫回來後,烏孫派使者幾十人隨同張騫一起到了長安。此後,漢武帝又派出使者聯通西域。“絲綢之路”的開通,開辟了連接東到長安,西到羅馬帝國,最遠至埃及亞曆山大的貿易通道。

漢武帝聽取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表彰六經”,即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學說的讀書人,均受排斥。漢武帝還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舉辦太學,創建鄉學,設立舉賢製度,形成了我國獨特的文官製度。

為貫徹自己的命令,漢武帝設立中朝,削弱丞相的權力,讓眾多的儒生代替元老們掌握國家政權。為了進一步加強君主權力,漢武帝用派禦史的方式,對地方的豪強、官吏進行監督。他將全國分成了13個監察區,每個區叫做部,每部派出一名刺史,中央的刺史叫作司隸校尉,其他12個州都叫刺史。

公元前127年,匈奴貴族以2萬騎入侵上穀和漁陽。漢武帝派青年將領衛青率3萬騎出雲中,西至隴西,收複河套地區,掃除匈奴進犯的軍事據點。

衛青采取迂回進攻的方法,從後路包抄,一舉趕走匈奴的樓煩王和白羊王,解除了長安的威脅。

公元前124年,衛青率騎兵趕走了匈奴的右賢王,生擒匈奴王子10餘人凱旋。漢武帝破格提升衛青為大將軍,成為全軍的統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