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3 / 3)

六是改革貨幣。隋文帝統一了幣製,廢除其他比較混亂的古幣以及私人鑄造的錢幣,改鑄五銖錢,世稱“隋五銖”。除此之外,度量衡也在隋文帝時重新統一。

七是建大興城。隋朝開國之初,都城仍在長安舊城,因久經戰亂,殘破不堪,不能適應新建的統一國家都城的需要。隋文帝放棄龍首原以北的故長安城,於龍首原以南漢長安城東南選擇新址。

582年初,命宇文愷負責設計建造大興城,翌年3月竣工。大興城的設計和布局思想,對後世都市建設及日本、朝鮮都市建設都有深刻的影響。

八是開鑿廣通渠。隋文帝於584年命宇文愷率眾開漕渠。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全長有150多千米,名廣通渠。這是修建大運河的開始。

604年,隋文帝因無精力處理朝政,不得不把大權移交給皇太子楊廣。這年4月,文帝在大寶殿去世。葬於太陵。

唐高祖李淵奠定霸業

李淵出生在關隴貴族家庭,7歲時就被當時的北周朝廷襲封唐國公。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李淵跟隨楊堅,成為隋朝的重臣。

但他受到後來皇帝隋煬帝的猜忌,便暗中發展自己的勢力。617年,李淵在兒子李建成和李世民等人的支持下,在晉陽即今太原公開打出了反隋的旗號。

李淵自晉陽起兵後,以四子李元吉留守晉陽,以長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分率左、右三軍,出兵關中,攻取長安。途中擊敗了隋軍的連續阻擊,直逼河東,進而對長安形成包圍之勢。不久,隋都長安被李淵攻陷。

618年,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

李淵稱帝後,許多隋將割據稱雄,農民起義軍也稱霸一方,全國處在四分五裂狀態。於是,李淵開始了統一全國的戰爭。

李淵首先消滅的是對關中構成威脅的薛舉、薛仁杲父子,將隴西並入唐朝境內。隨後,他派人臥底擒殺涼王李軌,將河西五郡並入唐朝境內。

這時對李淵統治的核心地區構成威脅的,就隻剩下劉武周的割據政權了。劉武周於619年勾結突厥,南侵並州,唐並州總管、齊王李元吉抵擋不住,太原危急。

接著,劉武周攻陷平遙、介州,李淵派裴寂抵禦,結果大敗,幾乎全軍覆沒。劉武周乘勝進逼太原,李元吉棄太原逃歸長安。

在這緊要關頭,李世民請求率軍討伐劉武周,在龍門將劉武周擊潰,部將尉遲敬德投降。劉武周後被突厥殺死,並州歸入唐朝的版圖。

620年夏,李淵派李世民率軍攻打洛陽。竇建德出於自保,引兵10萬人進軍成皋。李世民率軍阻擊,俘虜竇建德。王世充見大勢已去,於是投降。河北諸縣也相繼歸唐朝。李淵的勢力基本上控製了黃河流域。此外,李淵還派兵收服了占據長江中遊地區的地方勢力,長江中下遊地區為唐所有。

李淵兼並了割地稱雄的地主武裝後,便把矛頭指向竇建德舊部劉黑闥的部隊,最後控製了河北、山東地區。隨後,李淵的大軍又直指江淮,將江南、淮南納入唐朝版圖。至此,李淵父子基本上統一了全國。

李淵稱帝後,一邊進行統一戰爭,一邊加強政權建設。唐朝前期的政治、經濟、軍事製度,在李淵時期基本上初具規模。

在軍事製度方麵,李淵在均田製之上實行了府兵製。這是一種兵農合一的製度,即兵士平時在家生產,農閑時由兵府加以訓練,若遇到戰爭發生,則出征打仗。

在官僚製度上,李淵繼續實行隋朝的三省六部製,但對各自的職責有了更明確的劃分。

在法律上,李淵廢棄了隋煬帝的許多苛政,修訂了唐朝法律。

在科舉方麵,李淵繼承了隋朝的科舉製並在其基礎上加以完備,但同時也恢複了隋朝廢除的中正官,以本州高門士人充任,不過大都隻是名譽職務,用人權仍在吏部,而吏部用人的主要途徑還是科舉。

在農業方麵,李淵頒布均田製,將田地平等地分配給農民,並對絹稅做了調節,減輕了受田農民的負擔。李淵的這些措施,為後來唐太宗李世民時期的“貞觀之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李淵因統一了全國而產生了驕傲自滿的情緒,也不再關心政事,整天與嬪妃在後宮玩樂。

此時,以李世民為首的“軍功黨”和以李建成為首的“太子黨”為爭奪皇位繼承權明爭暗鬥,展開了你死我活的鬥爭。

626年夏,李世民率心腹尉遲敬德等人在玄武門殺掉李建成和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尉遲敬德將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死的消息告訴李淵,李淵聽後驚得目瞪口呆。

隨後,在大臣的建議下,李淵將大權完全交給了李世民,並立李世民為太子。兩個月後,李淵不得不退位,開始了太上皇的生活。

635年,李淵因病去世。葬在獻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