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1 / 1)

第二十六章

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之治

626年7月,李世民被李淵立為皇太子。兩個月後,李淵退位做太上皇,李世民登基。這就是唐太宗。

唐太宗即位之時,即著手整頓父親在位時的宰相班子,以知人善任的原則,逐步建立起了以自己為核心的最高決策集團。隨後,又對中央機構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改造了三省六部製。

通過對領導班子的改革,唐太宗不僅牢牢地鞏固了自己的地位,而且也為進一步勵精圖治、開創“貞觀之治”的新局麵奠定了基礎。

唐太宗有一句話叫“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可以說是對他用人方針的生動概括。由於采取了求賢納才、知人善任的用人政策,使得唐太宗統治時期人才濟濟,群賢薈萃。

643年,唐太宗曾將其中的24位佼佼者畫在淩煙閣內,史稱“淩煙閣二十四功臣”,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和魏征等位列其中。這些謀臣猛將、文人學士都為唐太宗大治天下的政策出謀劃策,諫言建議,為後人所稱頌的“貞觀之治”貢獻了自己的才幹和智勇。

在大力選拔人才的同時,唐太宗還進行了法製的改革和建設。他將賞功罰過作為法製改革的標準,任命房玄齡、長孫無忌在參考《武德律》的基礎上製訂了封建社會最完備的法典《貞觀律》。

後來長孫無忌又在唐太宗的支持下,組織了19名法學專家為《唐律》作注釋,完成了《唐律疏議》。五代以後的各朝法律大都以此作為藍本相應增刪。

唐太宗又親自選拔一批正直無私、斷獄公平的人擔任法官,並親自檢查法官對案件的處理情況,以保證律、令、格、式的貫徹執行。

唐太宗還特別重視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積極地推行輕徭薄賦,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使農民得以逐步恢複生產,重建家園。

他全麵推行、推廣均田製,招撫失去土地逃亡的農民,給他們土地,鼓勵他們從事農業生產。為解決耕地不足的問題,他一再縮減苑囿占地麵積,以增加農民耕地。

他還下令減免租賦,同時大力倡導興修水利,以增強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此外,為了增加人口,他下令將男女結婚的年齡提前,這就迅速增加了全國戶數,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

隨著國內政治經濟形勢迅速好轉,國力逐漸增強,唐太宗為建立強盛的多民族的大唐帝國,開始了統一邊疆地區的戰爭。

唐太宗首先征服的是當時對唐朝威脅最大的東突厥。唐太宗扶持東突厥頡利可汗的反對勢力,牽製頡利可汗。同時,又利用東突厥貴族的內部矛盾,拉攏和頡利可汗有矛盾的突利可汗,使之為唐太宗提供有利戰機。

629年,唐將李靖夜襲陰山,大敗東突厥,俘虜頡利可汗,滅掉東突厥。當地各少數民族勢力紛紛歸附,從而統一了北方邊境。

唐太宗又相繼派兵收複了吐穀渾、高昌、焉耆、龜茲等地區,並在龜茲設立了安西都護府,重新恢複了對西域地區的統治。

唐朝的西部和北部邊境重新得到了鞏固和擴大,也使聞名於世的絲綢之路恢複暢通,加強了中原地區與西域和中亞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唐太宗還通過和親政策,加強少數民族同唐朝的聯係和團結。

640年,文成公主入藏,將農耕、紡織、建築、造紙、製筆、釀酒、冶金以及農具製造等技術帶入西藏,對西藏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同時也加強了西藏與唐朝的聯係。

唐朝和世界其他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往也越 來越頻繁。亞洲、非洲地區許多國家不斷有人來唐朝訪問,當時的長安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那時和唐朝交往的國家達到70多個。

唐玄宗時的高僧玄奘到天竺帶回了大量的佛教經典,並將其譯成漢文,玄奘取經的故事後來還成為《西遊記》的素材。其他宗教如景教、回教、摩尼教等也在此時傳入我國。

唐太宗不僅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而且還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君主,是個詩人、文學家和書法家。他所寫的詩文,被編入《全唐文》和《全唐詩》的就有文7卷、賦5篇、詩1卷69首。

唐太宗非常喜歡晉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最為擅長的是飛白書法。唐太宗還十分重視對書法的鑽研,他寫的《筆法論》、《指法論》、《筆意論》等,對書法也有指導作用。

不可否認,唐太宗是我國曆史上眾多皇帝中少有的明君。但在貞觀後期,他滋長了驕傲和自滿情緒,思想和行為逐漸發生了變化。到了晚年,他乞求長生不老,迷戀方士煉製的金石丹藥。結果因服食金石丹藥過多,中毒暴亡,享年52歲。葬於唐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