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1 / 3)

第二十七章

不要戰爭

【原文】

以道①佐人主,不以兵強於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居,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②矣,毋以取強焉。果而毋驕,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謂果而不強。物壯而老,是謂之不道③,不道早已。

【注釋】

①以道:按道理憑道義。道,道理、道義。

②果而已:真的到了該結束戰爭的時候了。果,果真,果然。已,結束,終止。

③不道:(人為地加速生命進程)違背了發展規律。道,事物的發展過程。

【譯文】

用“道”去輔佐君主的人,不靠武力在天下逞強。使用武力這種事,是必然要遭受因果報應的。軍隊所到之處,(民生凋敝,田地荒蕪),荊棘叢生。大戰過後,必定是災荒年。善於用兵打仗的人,隻求達到救濟危難的目的就是了,不敢用兵力來逞強於天下。達到目的而不自高自大,達到目的而不自我誇耀,達到目的而不自以為是,達到目的而要認為這是出於不得已,達到目的而不要逞強。(無論國家還是個人)凡是氣勢強盛之後就必然會趨於衰老,(因此逞強氣盛)是不合乎“道”的。不合乎“道”,必然很快就會死亡。

【評析】

在《道德經》的這一章和下一章裏老子都講到用兵問題。但必須重申,《道德經》主要是一部哲學著作而不是兵書,他論兵是從哲學的角度,而不是軍事學的角度。講到許多哲學問題時,也涉及到軍事,因為哲學與軍事雖非屬於同一學科,但有許多內在相通之處。他著重講戰亂給人們帶來的嚴重後果,這是從反對戰爭這一角度出發的。因為戰爭是人類最殘酷最愚昧的行為。本章中所講“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就是講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

唐代王真《道德真經論兵要義述》說,“五千之言”,八十一章,“未嚐有一章不屬意於兵也”。明未王夫之也認為《道德經》可為“言兵者師之”。近人章太炎說,《道德經》一書概括了古代兵書的要旨。他指出,“老聃為柱下史,多識故事,約《金版》、《六韜》之旨,著五千言,以為後世陰謀者法。”(《訄書·儒道》)當代學者張鬆如認為,八十一章中直接談兵的,本章、下章及六十九章,共三章而已。講哲理偶以兵事取喻者不及十章。所以《道德經》不是兵書,例如從軍事學角度講,它無論如何也不能與《孫子兵法》相提並論。在春秋戰國時代,戰爭是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內容,哲學家、思想家們對這些社會實際問題並不會熟視無睹。他們從這些戰爭的過程中,觀察到某些帶有哲理性的問題,並上升到哲學高度加以分析研究,尋找到包括戰爭在內的一般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如“物壯則老”等,這無疑具有普遍的啟示價值。

【解讀】

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天下大勢向於亂,亂世出梟雄;天下大勢向於盛,盛世出英雄。江山多少英雄豪傑,方顯出男兒本色。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忠於國家,忠於人民。隻有人民的軍隊才是無往不勝的。順應道法,尊天敬地,以正道指導,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後以感慨仁者無敵,大愛無疆。

造殺業最重的就是戰爭。世間有三大重業,那就是淫業,殺業,妄業。殺業過重的地方就會有災害。業力關係著萬物的運作方式,而殺業是不善的,殺業的方向是常為禍性,禍性是至惡濁劣的永恒,所以殺業過重時就會滅絕人性喪心病狂。戰爭是為了除惡,是為了大眾求生存之道,而不是為了屠害天下蒼生,所以戰爭達到符合道義的目的時就該停止了。

【故事】

德聖武神廉頗

趙惠文王剛執政趙國時,七國之中以齊國最為強盛,齊與秦各為東西方強國。秦國欲東出擴大勢力,趙國首當其衝。為掃除障礙,秦王曾多次派兵進攻趙國。廉頗統領趙軍屢敗秦軍。

由於趙國廉頗的抵抗,秦被迫改變策略,於公元前285年與趙相會講和,以聯合韓、燕、魏、趙五國之師共同討伐齊國,大敗齊軍。

在這個過程中,廉頗於公元前283年帶趙軍伐齊時,長驅深入齊境,攻取陽晉,威震諸侯,而趙國也隨之躍居六國之首。廉頗班師回朝,拜為上卿。

秦國當時之所以虎視趙國而不敢貿然進攻,正是懾於廉頗的威力。此後,廉頗率軍征戰,守必固,攻必取,幾乎百戰百勝,名揚列國。

在廉頗帶趙軍伐齊時,趙王得到了一塊楚國原先丟失的名貴寶玉和氏璧。這件事情讓秦王知道了,他願意用15座城池來換和氏璧。

趙王派藺相如出使秦國。藺相如身攜和氏璧,充當趙使入秦,並以他的大智大勇完璧歸趙,取得了對秦外交的勝利。

這時,秦王欲與趙王在澠池會盟言和,趙王非常害怕,不願前往。廉頗和藺相如商量認為趙王應該前往,以顯示趙國的堅強和趙王的果敢。

趙王與藺相如同往,廉頗相送。廉頗與趙王分別時說:“大王這次行期不過30天,若30天不還,請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國要挾趙國的希望。”

廉頗的大將風度與周密安排,為趙王大壯行色。再加上藺相如澠池會上不卑不亢地與秦王周旋,毫不示弱地回擊了秦王施展的種種手段,不僅為趙國挽回了聲譽,而且對秦王和群臣產生震懾。

最終,趙王平安歸來。澠池之會後,趙王認為藺相如功大,就拜他為上卿,地位竟在廉頗之上。廉頗對藺相如封為上卿心懷不滿,認為自己作為趙國的大將,有攻城擴疆的大功,而地位低下的藺相如隻動動口舌卻位高於自己,叫人不能容忍。他公然揚言要當眾羞辱藺相如。

藺相如知道後,並不想與廉頗去爭高低,而是采取了忍讓的態度,這讓廉頗深受感動。他選擇藺相如家賓客最多的一天,身背荊條,赤膊露體來到藺相如家中,請藺相如治罪。

從此兩人結為刎頸之交,生死與共。

“將相和”的故事所體現的情感催人淚下,感人奮發。而廉頗勇於改過、真誠率直的性格,更使人覺得可親可愛。

公元前276年,廉頗向東攻打齊國,攻陷9城,次年廉頗再攻也取得了不小的戰果。正是由於廉、藺交和,使得趙國內部團結一致,盡心報國,使趙國一度強盛,成為東方諸侯阻擋秦國東進的屏障,秦國以後長時間不敢攻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