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去世,趙孝成王執政。這時,秦國采取範雎和遠方的國家結盟而與相鄰的國家為敵的謀略,一邊跟齊國、楚國交好,一邊攻打臨近的小國。
公元前260年,秦國進攻韓地上黨。上黨的韓國守軍孤立無援,太守便將上黨獻給了趙國。於是,秦趙之間圍繞著爭奪上黨地區發生了戰爭。
這時,趙國名將趙奢已死,藺相如病重,執掌軍事事務的隻有廉頗。於是,趙孝成王命廉頗統帥20萬趙軍阻秦軍於長平。
在當時,秦軍已切斷了長平南北聯係,士氣正盛,而趙軍長途跋涉而至,不僅兵力處於劣勢,態勢上也處於被動不利的地位。
麵對這一情況,廉頗正確地采取了築壘固守,疲憊敵軍,相機攻敵的作戰方針。他命令趙軍憑借山險,築起森嚴壁壘。盡管秦軍數次挑戰,廉頗總是嚴令部眾,堅壁不出。
同時,他把上黨地區的民眾集中起來,一麵從事戰場運輸,一麵投入築壘抗秦的工作。趙軍森嚴壁壘,秦軍求戰不得,無計可施,銳氣漸失。廉頗用兵持重,固壘堅守3年,意在挫敗秦軍速勝之謀。
秦國看速勝不行,便使反間計,讓趙王相信,秦國最擔心、最害怕的是用趙括替代廉頗。趙王求勝心切,終於中了反間計,認為廉頗怯戰,強行罷廉頗職,用趙括為將。
趙括代替了廉頗的職務後,完全改變了廉頗製定的戰略部署,撤換了許多軍官。
秦國見使用趙括為將,便暗中啟用白起率兵攻趙。結果大敗趙括軍於長平,射殺了趙括,致使趙國損失近50萬精銳部隊。
秦在長平之戰勝利後,接受了趙割地請和的要求。但趙王對於事後割地決定不履行和約,並積極備戰。秦昭王大怒,盡兵攻趙,並於公元前259年10月間兵圍都城邯鄲,邯鄲軍民誓死抵抗。
公元前258年正月,此時邯鄲被圍將近4個月,城內兵員損耗和糧食供給已顯危機,人心在冬季更顯得脆弱。但在廉頗、樂乘諸位良將的率領下,趙軍依然士氣高昂。
10月,邯鄲城處於最危急的時候,糧草早已斷絕,趙軍依舊不屈地抵抗著。
由此可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部隊所具有的慷慨悲涼的氣質、血氣尚武的傳統、同心誌協的風氣是多麼的重要。
此時,燕國丞相栗腹以給趙王祝壽為名,出使趙國,偵探趙國虛實。
栗腹回國後向燕王建議:“乘此良機攻趙必勝。燕將樂間認為趙國連年同秦作戰,百姓熟悉軍事,若興兵攻趙,燕軍一定會敗,堅決反對出兵。”
燕王喜不聽樂間勸告,決意發兵攻趙國。他派栗腹為將,領兵60萬兵分兩路大舉進攻趙國。栗腹令部將卿秦率軍20萬攻代,自率主力40萬攻鄗。
趙孝成王令上卿廉頗、樂乘統兵13萬前往抗擊。廉頗分析燕軍的來勢後認為,燕軍雖然人多勢眾,但驕傲輕敵,加之長途跋涉,人馬困乏,遂決定采用各個擊破的方略。
廉頗令樂乘率軍5萬兵士堅守代,吸引攻代燕軍不能南下援救,自率軍8萬兵士迎擊燕軍主力於鄗。趙軍同仇敵愾,決心保衛國土,個個奮勇衝殺,大敗燕軍,斬殺其主將栗腹。
攻代燕軍聞聽攻鄗軍大敗,主帥被殺,軍心動搖。趙將樂乘率趙軍趁機發起攻擊,迅速取勝。兩路燕軍敗退。廉頗率軍追擊250千米,直入燕境,進圍燕都薊。
燕王隻好割讓5座城邑求和,趙軍始解圍退還。戰後,趙王封廉頗為信平君,任相國。
在此戰中,趙軍在廉頗的指揮下,利用燕軍輕敵、疲勞之弊,對來犯之敵予以痛擊,最後取得勝利。這是我國曆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這次戰鬥提升了趙國於七國中地位,鍛煉了趙軍作戰能力,更重要的是恢複了作戰的自信,增強了趙國實力和國家安全係數,發現並鍛煉了趙國將領。
在此戰中,一批新的戰將脫穎而出,讓趙人看到除了老將廉頗外還有更多優秀的將軍,趙國的中興似乎仍有希望。
公元前245年,趙孝成王去世,其子趙悼襄王繼位。趙悼襄王聽信了奸臣郭開的讒言,解除了廉頗的軍職,派樂乘代替廉頗。廉頗因受排擠而發怒,打擊樂乘,樂乘逃走。廉頗也離趙投奔魏國大梁。
廉頗去大梁住了很久,魏王雖然收留了他,卻並不信任和重用他。
趙國因為多次被秦軍圍困,趙王想再任用廉頗,廉頗也想再被趙國任用。趙王派遣使者帶著一副名貴的盔甲和4匹快馬到大梁去慰問廉頗,看廉頗還是否可用。
廉頗的仇人郭開唯恐廉頗再得勢,暗中給了使者很多金錢,讓他說廉頗的壞話。趙國使者見到廉頗以後,廉頗在他麵前一頓飯吃了一鬥米,10斤肉,還披甲上馬,表示自己還可有用。
但使者回來向趙王報告說:“廉將軍雖然老了,但飯量還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時就去了3次廁所。”
趙王認為廉頗老了,就沒任用他,廉頗也就沒再得到為國報效機會了。
楚國聽說廉頗在魏國,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頗擔任楚將後,沒有建立什麼功勞。他常常流露出對祖國鄉親的眷戀之情。
但趙國終究未能重新啟用他,致使這位為趙國做出過重大貢獻的一代名將,抑鬱不樂,最終死在楚國的壽春,年約85歲。10多年後,趙國被秦國滅亡。
常勝將軍李牧
公元前309年,趙武靈王時期,下令國中推行“胡服騎射”,進行了一係列改革,軍事力量逐漸強大,屢敗匈奴等北方胡人部落。但到了趙惠文王、趙孝成王時期,匈奴各部落軍事力量逐步恢複強大起來,並不斷騷擾趙國北部邊境,趙惠文王便派李牧帶兵獨當北部戍邊之責。
在抗擊匈奴的鬥爭中,李牧即表現了其傑出的軍事才能。
為了有利於戰備,李牧首先爭取到趙王同意,自己有權根據需要設置官吏。另外,本地的田賦稅收也全部歸帥府,用作軍事開支。
李牧針對趙軍和匈奴軍的特點,深思熟慮,采取了一係列的軍事經濟措施。他將邊防線的烽火台加以完善,派精兵嚴加守衛,同時增加情報偵察人員,完善情報網,及早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