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中華第一勇士蒙恬
蒙恬出身於一個世代名將之家。祖父蒙驁為秦國名將,在秦昭王手下,官至上卿。蒙恬成長於武將之家,深受家庭環境的熏陶,自幼胸懷大誌,立誌衝鋒陷陣,報效國家。他天資聰穎,熟讀兵書,逐漸培養了較高的軍事素養。
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為將軍,親率大軍攻破齊都,實現了秦始皇夢寐以求的全國統一。蒙恬也因破齊有功被拜為內史,成為京城的最高行政長官。
正當秦國都城鹹陽城裏歡慶勝利的時候,秦國北部邊境傳來匈奴頻繁騷擾並大舉南侵的消息。匈奴軍隊殺人放火,搶劫牲畜財物,邊疆人民苦不堪言。這時,秦國剛剛統一,人心思定,軍民厭戰。
蒙恬不顧連年征戰的辛勞,接受北逐匈奴的命令,開赴河套一帶。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以蒙恬為帥,統領30萬秦軍北擊匈奴,日夜兼程趕赴邊關。紮下大營後,蒙恬一邊派人偵察敵情,一邊親自翻山越嶺察看地形。第一次交戰,就殺得匈奴人仰馬翻,四散潰逃。
公元前214年的春天,蒙恬跟匈奴人在黃河以北,進行了幾場戰爭,匈奴主力受重創。這幾場戰爭最具決定性的意義,匈奴人被徹底打敗,向遙遠的北邊逃竄。蒙恬沒有辜負眾望,勘定河套,打得匈奴魂飛魄散。
經過河套之戰,當時的秦軍再無敵手,蒙恬也一躍成為秦帝國最為出色的將領。蒙恬勇敢作戰、出奇製勝、擊敗匈奴的大戰,是他一生征戰的最大的一次戰績,人們稱讚他是“中華第一勇士”。
在戰爭這期間,還發生了蒙恬和扶蘇的一段友情插曲。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為了鞏固其政治統治,施行嚴酷的暴政。一場天下讀書人的災難席卷中華大地。
秦始皇大舉焚書坑儒,他的長子扶蘇竭力阻止,秦始皇非但不聽,反而把他貶到邊關,讓他監督蒙恬守衛邊疆。從此,扶蘇和蒙恬就結下了不解之緣。
扶蘇初到邊關,甚為苦悶,蒙恬勸告他說,既來之則安之,守邊也很重要。扶蘇感到蒙恬待他誠懇熱心,便安下心來協助蒙恬訓練軍隊。兩人甚是投機,便成了無話不說的朋友,這為蒙恬的含冤而死埋下了伏筆。
在蒙恬打敗匈奴,拒敵千裏後,帶兵繼續堅守邊陲。他根據“用險製塞”以城牆來製騎兵的戰術,調動幾十萬軍隊和百姓築長城。
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防護城牆連接起來,建起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長達5000多千米的長城,用來保衛北方農業區域,免遭遊牧匈奴騎兵的侵襲。
蒙恬又於公元前211年,發遣3萬多名罪犯到兆河、榆中一帶墾殖,發展經濟,加強軍事後備力量。蒙恬又派人馬,從秦國都城鹹陽至九原,修築了寬闊的道路,緩解了九原交通閉塞的困境。
蒙恬還沿黃河河套一帶設置了44個縣,統屬九原郡,建立了一套治理邊防的行政機構。蒙恬和公子扶蘇還曾經多次上書秦始皇請求減免徭役,同時,和扶蘇商議如何合理安排人力,來減輕徭役。
蒙恬的這些措施,不但加強了北方各族人民經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更重要的是對於調動軍隊,運送糧草等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風風雨雨、烈日寒霜,蒙恬將軍駐守九郡10餘年,威震匈奴,受到始皇的推崇和信任。然而,英雄背後往往都隱藏著各色的小人,致使很多英雄經常不是戰死在沙場,而是飲恨不能善終。
蒙恬的死可以說是帶著悲壯、無奈與歎惋。早在蒙恬被封為將軍時,其弟蒙毅也位至上卿。蒙氏兄弟深得秦始皇的尊崇,蒙恬擔任外事,蒙毅常為內謀,當時號稱“忠信”。其他諸將都不敢與他們爭寵。蒙毅法治嚴明,從不偏護權貴,滿朝文武,無人敢與之爭鋒。
有一次,內侍趙高犯有大罪,蒙毅依法判其死罪,除去他的宦職,但卻被秦始皇赦免了。從此時起,蒙氏兄弟便成了趙高的心病。
公元前210年冬,秦始皇嬴政遊會稽途中患病,派身邊的蒙毅去祭祀山川祈福,不久秦始皇在沙丘病死,死訊被封鎖。
此時擔任中車府令的趙高想立公子胡亥,於是就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謀劃政變,立胡亥為太子。因早先趙高犯法,蒙毅受命公正執法,引起趙高對蒙氏的怨恨,因此,黑手就首先伸向了蒙氏。
秦始皇死後,趙高擔心扶蘇繼位,蒙恬得到重用,會對自己不利,就扣住遺詔不發,與胡亥密謀篡奪帝位。他又威逼利誘,迫使李斯和他們合謀,假造遺詔。
“遺詔”指責扶蘇在外不能立功,反而怨恨父皇,便遣使者以捏造的罪名賜公子扶蘇、蒙恬死。
扶蘇自殺,蒙恬內心疑慮,請求複訴。使者把蒙恬交給了官吏,派李斯等人來代替蒙恬掌兵,囚禁蒙恬於陽周。
胡亥殺死扶蘇後,便想釋放蒙恬。但趙高深恐蒙氏再次貴寵用事,對己不利,執意要消滅蒙氏,便散布在立太子問題上,蒙毅曾在始皇麵前毀謗胡亥。胡亥於是囚禁並殺死了蒙毅,又派使者前往陽周去殺蒙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