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慈悲為懷
【原文】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惡之①?故有欲者②弗居。君子居則貴左③,用兵則貴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銛襲④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樂殺人也。夫樂殺人,不可以得誌於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喪事上右。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殺人眾,以悲哀蒞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注釋】
①物或惡之:對武器是歡喜還是厭惡。物,選擇。
②有欲者:有吉祥願望的人。“欲”,勘校本作“裕”,帛書甲本作“欲”。以為從古本妥。
③貴左:看重的是和氣。左,表示和平、和氣。
④銛襲:像錨魚一樣快速短促。銛,錨鉤。勘校本作“恬淡”,帛書甲本作“銛襲”。以為從古本妥。
【譯文】
戰爭嗬,這是不吉利的東西。大家都厭惡它,所以有“道”的人是不去接近它的。君子平時以左邊為尊貴,打仗時以右邊為尊貴。戰爭是不吉利的東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東西。萬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是淡然處之。勝利了也不要得意洋洋、自以為了不起。如果洋洋得意、自以為了不起,就是以殺人為快樂。以殺人為快樂的人,就不能在天下取得成功。吉慶的事以左邊為上,凶喪的事以右邊為上。偏將軍站在左邊,上將軍站在右邊,這就是說出兵打仗用喪禮的儀式來處理。戰爭殺傷眾多,帶著哀痛的心情去參加,就算打了勝仗也要用喪禮的儀式去處理。
【評析】
戰爭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禍,這是人所共知的。任繼愈認為《道德經》“也是反對戰爭的”。因為在這一章裏,老子說“夫兵者非君子之器也,不祥之器也”,這裏顯然沒有主戰用兵的意思。但是,老子同時又說,對於戰爭“不得已而用之”,這表明老子在咒詛戰爭的同時,也還是承認了在“不得已”時還是要采用的。在春秋戰國時代,戰爭是普遍的,國與國之間相互攻伐,戰爭規模日益擴大,動輒數萬、數十萬的兵力投入戰爭之中,傷亡極其慘重,而在戰爭期間受危害最大的,則是普通老百姓。
每逢戰爭,人們扶老攜幼、離鄉背井四處逃亡,嚴重破壞社會正常的生產,也造成社會秩序的動蕩不安,戰爭的確是帶來災難的東西。所謂君子迫不得已而使用戰爭的手段,這是為了除暴救民,舍此別無其它目的,即使如此,用兵者也應當“恬淡為止”,戰勝了也不要得意洋洋,自以為是,否則就是喜歡用武殺人。這句話是對那些喜歡窮兵黷武的人們的警告。所以,我們認為《道德經》不是兵書,不是研究戰爭問題的,尤其不是為用兵者出謀劃策的。老子談論戰爭問題,目的在於反對戰爭。
【解讀】
兵者,詭道也;詭道,兵者也。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方能取勝。兵道,必然尊重一個軍人的尊嚴。先禮後兵,雖死猶榮。戰爭是迫不得已而為之,沒人喜歡戰爭,喜歡戰爭則非人也。為人民解放事業而就義的英烈,人民將永記在心。
人類的戰爭從古至今一直有,以後還會有,要想人類再也沒有戰爭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人類爆發戰爭的根源就在於利益,利是一切社會動亂的根源。人類的很多戰爭都是無義戰,完全就是損人不利己,損人而害己。和平發展絕對比戰爭發展所獲利大,以戰爭的方式發展終將是損人而害己。人為了爭利大打出手,但其結果卻是到頭一場空,爭得把命都丟了。是利益重要還是生命重要?生是那麼一回事,死了就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了。外在世物一切一切的重要也莫過於人的生命還重要,所以絕對不能拿生命當兒戲。兵者,生死就在一瞬間,軍人不怕死,但軍人也不輕言死,縱然是死也要死而不亡。
【故事】
傑出軍事人才韓信
韓信年少時父母雙亡,家道貧寒,卻刻苦讀書,熟演兵法,懷安邦定國之抱負。苦於生計無著,於不得已時,在熟人家裏吃口閑飯,有時也到淮水邊上釣魚換錢,屢屢遭到周圍人的歧視和冷遇。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韓信投身項梁的西楚軍。項梁戰死後,繼隨項羽,但未受項羽重用,隻是充當一名執戟衛士。他多次向項羽獻策,均不被采納。於是他憤然逃出楚營,投奔漢王劉邦。
劉邦初始也沒把他當將才使用,隻任命他為治粟都尉。韓信見劉邦不肯重用,決意離漢營而去。劉邦的丞相蕭何素知韓信之才,聞訊即刻騎馬月夜苦追,將他勸回,由此留下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美談。
後來,劉邦在蕭何的屢次勸說下,親自與韓信討論軍國大事,他發現韓信確實為稀世之才。於是,劉邦特舉行儀式,拜其為大將。
韓信拜將後,劉邦問他有何定國安邦的良策。韓信建議劉邦向三秦的屬地發展,然後在關中稱王。韓信實際上為劉邦製定了東征以奪天下的方略。
劉邦聽後大喜,自恨得到韓信太晚了。劉邦聽從韓信之計,部署諸將準備出擊。
公元前206年8月,被封漢王的劉邦乘項羽進攻齊地之機,決計出南鄭襲占關中,與項羽爭天下。就這樣,曆史上有名的“楚漢戰爭”爆發了。
劉邦拜韓信為大將,以曹參、樊噲為先鋒,利用秦嶺棧道已被漢軍燒毀、敵軍鬆懈麻痹之機,采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派樊噲、周勃率軍萬餘大張聲勢地搶修棧道,吸引三秦王的注意力,自己則親率軍隊潛出故道,翻越秦嶺,襲擊陳。
秦將章邯從廢丘倉促率軍馳援陳倉,被漢軍擊敗,逃至廢丘、好峙。漢軍分路追擊,進圍章邯殘部於廢丘。此後連續作戰,分兵略地,迅速占領關中大部,平定三秦之地,取得了對楚的初戰勝利。
劉邦采納韓信對楚實施戰略包圍的建議,在堅持對楚正麵作戰的同時,給韓信增兵3萬人,命其率軍東進,進攻趙國。趙王得知韓信來攻,就陳兵20萬在井陘抗擊漢軍。韓信大膽引兵前來,離井陘15千米處駐紮下來。
半夜選2000輕騎兵,人持一麵紅旗,從小路來到山坡上偽裝隱蔽起來,窺視趙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