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1 / 3)

第三十一章

政治保守

【原文】

道恒無名①。樸雖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俞②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始製有名③,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俾道④之在天下也,猶小穀之與江海也。

【注釋】

①道恒無名:自然界存在著一定規律性的東西。無名,這裏指規律性的東西。

②俞:同愈。愈合的意思。勘校本作“雨”,帛書甲本、乙本均作“俞”。以為從古本妥。

③始製有名:原已有了一定形態的社會製度。始,本來。

④俾道:有助益性、合乎道理的(主張和措施)。俾,同裨,指有輔助性、增益性。“俾”,勘校本作“譬”,帛書甲本作“俾”。以為從古本妥。

【譯文】

“道”永遠是處於無名而質樸的狀態。它雖然幽微不可見,天下卻沒有人能支配它。侯王如果能保有它,萬物將會自動地服從。天地之間(陰陽之氣)相合,就降下甘露,人民沒有令它均勻,它卻自然均勻。

萬物興作,就產生了各種名稱;各種名稱已經產生,就要知道順應“道”的規律而止;知道順應“道”的規律而止,就可以避免危險。

“道”為天下所歸,正如江海為一切小河流所歸一樣。

【評析】

任繼愈認為“老子的哲學,無論在世界觀方麵或在辯證法方麵,都具有這種素樸的、直觀的特點,老子的書中也是用直觀來說明自然現象的普遍聯係的。老子對世界的本原,說‘無以名之,字之曰道,強名之曰‘大’,又把道叫做‘樸’(通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有時把道叫做‘無名’(一章,“無名,天下之始”。三十二章,“道常無名”。三十七章,“……鎮之以無名之樸”。四十一章,“道隱無名”)。從這些例子可以證明老子書中的道,實在是混然一體‘無’名或‘樸’。把老子的道看做純精神的客觀實在為絕對理念,與老子的原意不合。”我們知道,《道德經》裏所講的“道”,就是指物質世界的實體及其變化的原因和規律。“道”是永恒的,既如無名之樸,是極幽微的;而且還適用於新舊轉化運動的客觀規律。

張鬆如說,老子的所謂“道”,隻是由思維形式表述的一些東西,並不直接適用於對待客觀現實的事物和現象。但是從另一方麵看,“道”又是具有最大共性的“無名、樸”,並且還適用於新舊轉化的客觀規律,在整個“大、逝、遠、反”的進程中,它的存在是具有本質和現象、形式和內容、可能和現實、以及動靜、因果等等關係性的辯證範疇。

【解讀】

道是以自然規律在運作,自然的感覺是完美的,永遠的這樣運作,沒有盡頭。因為一直這樣運作,所以常不會被生命者所注重甚至是發覺。因為不會被重視,所以就沒有名。無名的英雄是小,無名的道才是大。道大卻以小所示,因為道終不為大,所以才能成其大。人之道是向著完美的方向發展,因為完美所以人才生命所向。

道永遠以自然規律在運作,沒有任何生命者可以改變自然,一切都是自然的。自然或以完美,或以惡劣,或以常態。因為自然永遠自然,所以才沒被生命者所發覺。執守自然完美之道運作,萬物將會自己歸順,因為天地運作的方向就是完美。人以完美的方向作為就與天地一致,這就是順其自然,所以就是天地人合一。以完美方向運作才是常規,脫離了這個常規界限就有了危險。大道蒞天下分散為小道,但最終又彙聚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