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1 / 3)

第三十三章

生活格言

【原文】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①,強也。

知足者,富也。

強行②者,有誌也。

不失其所者,久也。

死而不忘者③壽也。

【注釋】

①強:含有果決的意思。這和五十二章“守柔曰強”的“強”字,都是老子的特殊用字,和七十二章“堅強者死之徒”的“強”字,用法不一樣。

②強行:勤勉力行。

③死而不亡:身沒而道猶存。

【譯文】

認識別人的叫做機智,了解自己的才算聰明。戰勝別人的是有力,戰勝自己的才算做剛強。

知道滿足的就是富有。

努力不懈的就是有誌。

不離失根基的才能持久。

身死而精神長存的才稱得上是真正的長壽。

【評析】

中國有一句話,叫“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句話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自知者明”,就是說能清醒地認識自己、對待自己,這才是最聰明的,最難能可貴的。在本章裏,老子提出精神修養的問題。任繼愈說,這一章“宣傳了一係列消極、保守、反省的精神修養觀點”,“還宣傳精神勝利法,說什麼死而不亡是長壽,這些都是唯心主義的思想。”對於這種觀點,有學者表示不同意,例如張鬆如認為,老子所說的這種觀點“為什麼是唯心主義呢,難道‘死而不亡’是‘有鬼論’嗎?”他認為,這是見仁見智,人各有心。他認為個人的精神修養,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強、富、誌、久、壽這些品格和素質,這些都具有積極的意義。老子極力宣傳“死而不亡”,這是他一貫的思想主張,體現“無為”的思想主旨。“死而不亡”並不是在宣傳“有鬼論”,不是在宣揚“靈魂不滅”,而是說,人的身體雖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這當然可以算做長壽了。

清末民初對《道德經》也有研究的著名學者梁啟超,他曾說,人的肉體壽命不過區區數十載,人不可能長生不老,但人的精神則可以永垂不朽,因為他的肉體雖然消失了,而他的學說、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卻會長期影響當代及後代的人們,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完全可以做到“死而不亡”。梁啟超的這種觀點,應該講主要所受的不是佛學的影響,而是受到老子思想的影響。

【解讀】

觀心性,觀天地,觀人道,觀自在。以世出世間慧光觀一切,就知道了何為正,何為得當,何為恰得其所。觀他人的事跡就知曉了他人是什麼樣的本質,什麼樣的德能。各人有各人的本質,所以各人有各人的德能,從而各人有各人的事業。個人從事的事業一定是以得到大眾認可為上,是與自然運作方向一致才可行。

兵道,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而常道,知己知彼從而不會迷茫。知人知己才能學會處世處事。知曉自己,就明白自己可以成就什麼樣的事業;知曉別人,就明白了什麼人可以結交什麼人不可結交。能超過別人的人,說明自己能力強於他人;能超越自我的人,說明自己追求卓越。知曉適可而止的人才能富有。人生在世不失掉根本才能長久,這就是行事經其時間磨煉而不磨滅。即使有朝一日命離於世,但事跡也不會立刻隨著時空的轉移而消失匿跡,這才是長壽者。

【故事】

馬援的誓言萬丈豪氣

秦漢時期繼承的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催發當時的人們昂揚上進。這在東漢王朝開國功臣馬援身上也有鮮明的體現。馬援在劉秀天下統一之後,雖已年邁,但其“老當益壯”、“馬革裹屍”的氣概甚得後人崇敬。

馬援生於漢代扶風茂陵,就是現在的陝西興平市竇馬村。他12歲時跟人學習詩文,但其心不在章句上,學不下去。後來,他向長兄馬況告辭,要到邊郡去種田放牧。長兄很開明,讚同他的意向。

可沒等馬援動身,長兄去世,馬援留在家中,為哥哥守孝一年。一年中,他沒有離開過馬況的墓地,對守寡的嫂嫂非常敬重,不整肅衣冠,從來不踏進家門。

馬援在邊郡時,種田放牧,能夠因地製宜,多有良法,因而收獲頗豐。當時,共有馬、牛、羊幾千,穀物數萬斛。時日一久,不斷有人從四方趕來依附他。於是他手下就有了幾百戶人家,他帶著這些人遊牧於隴漢之間。

馬援過的雖是轉徙不定的遊牧生活,但胸中之誌並未稍減。他常常對賓客們說道:

丈夫立誌,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他把所有的財產都分給兄弟朋友,自己則隻穿著羊裘皮褲,過著清貧的生活。

西漢末期,四方兵起,馬援投身軍旅生涯。光武帝劉秀帝即位後,馬援借送信之機見到光武帝。光武帝賞其膽識,認為他與眾不同。不久,光武帝南巡,讓馬援隨行。南巡歸來,又任命馬援為待詔,日備顧問。

公元32年,光武帝自統軍討伐起兵拒漢的西州將軍隗囂,馬援獻計說:“隗囂的將領已有分崩離析之勢,如果乘機進攻,定獲全勝。”

馬援命人取些米來,當下在光武帝麵前用米堆成山穀溝壑等地形地物,然後指點山川形勢,標示各路部隊進退往來的道路,其中曲折深隱,無不畢現,對戰局的分析也透徹明白。

光武帝特別高興,說“虜在吾目中矣”。

遂快速進軍,直進高平第一城。最後消滅了隗囂軍主力。馬援“堆米為山”是此戰取勝的重要原因,這在戰爭史上也是一個創舉,具有重要的意義。

公元33年,馬援被任命為太中大夫,統領諸軍駐守長安。由於塞外羌族不斷侵擾邊境,不少羌族更趁中原混亂之際入居塞內。名將、戰略家來歙就此事上書,說隴西屢有侵擾禍害,除馬援外,無人能平。公元35年夏天,光武帝任命馬援為隴西郡郡守。

馬援一上任,便整頓兵馬,派步騎3000人出征。先在臨洮擊敗先零羌,斬首數百人,獲馬牛羊1萬多。守塞羌人8000多,望風歸降。

當時,羌族各個部落還有幾萬人在浩亹,即今大通河一帶占據要隘進行抵抗,馬援率兵進擊,羌人將其家小和糧草輜重聚集起來在允吾穀阻擋漢軍。馬援率部暗中抄小路襲擊羌人營地,羌人見漢軍突如其來,大驚,遠遠地逃入唐翼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