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2 / 3)

馬援揮師追擊,羌人率精兵聚集北山堅守。馬援對山擺開陣勢佯攻,吸引敵人,另派幾百名騎兵繞到羌人背後,乘夜放火,並擊鼓呐喊。羌人不知有多少漢軍襲來,紛紛潰逃。馬援大獲全勝,但因為兵少,沒有窮追敵人,隻把羌人的糧穀和牲畜等財物收為漢軍所有。

此戰,馬援身先士卒,飛箭將其腿肚子都射穿了。光武帝得知後,立即派人前往慰問,並賜給他牛羊數千。馬援像往常一樣,又把這些都分給了部下。戰後,馬援建議朝廷把從金城遷來的客民全都放回。放回的客民一共有3000多人,他們各自都返回了原籍。

馬援又奏明朝廷,為他們安排官吏,修治城郭,建造工事,開導水利。鼓勵人們發展農牧業生產,郡中百姓從此安居樂業。馬援還派羌族豪強楊封說服塞外羌人,讓他們與塞內羌族結好,共同開發邊疆。

公元37年,參狼羌與塞外各部聯合,殺死官吏,發動叛亂。馬援率4000人前去征剿。部隊行至氐道縣境,發現羌人占據了山頭。

馬援命令部隊選擇適宜地方駐紮,斷絕了羌人的水源,控製了草地,以逸待勞,不許出戰。

羌人水草乏絕,陷入困境,首領們帶領幾十萬戶逃往塞外,剩下的1萬多人也全部投降。從此,隴右清靜安寧。

馬援在隴西太守任上一共6年。由於他恩威並施,使得隴西兵戈漸稀,人們也逐漸過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

馬援治郡,務開恩信,寬以待下。他要求官吏務盡職守,自己從不過多幹預,隻是顧全大局而已。他家裏總是賓客盈門,舊交滿座。

馬援回到朝廷後,屢次被接見。他須發明麗,眉目如畫,善於應對,尤其善於敘述前代故事。在他口中,三輔長者、閭裏少年,均有可觀可聽之處。皇太子、諸王聽馬援講故事,從不感到厭倦。馬援還善言軍事,凡是馬援提的建議,光武帝都予采納。

東漢初年,交趾地區的征側和征貳起兵反漢。征側在麊泠自立為王,公開與東漢朝廷決裂。光武帝任命馬援為伏波將軍,此後,世人皆稱馬援為“馬伏波”。

馬援統軍沿海開進,遇山開路,長驅直入千餘裏,到達浪泊,與敵大戰,攻破其軍。漢軍乘勝進擊,在禁溪一帶數敗征側,敵眾四散奔逃。最後誅殺了征側、征貳,戰事勝利結束。朝廷封馬援為新息侯,食邑3000戶。

馬援封侯沒有自己慶賀,而是殺牛擺酒,犒賞將士。飲酒中間,他從容地對手下說,此戰的勝利,全賴皇上英明,也靠的是將士齊心,個個奮勇。將士聽後,敬佩不已,皆歡聲雀躍。

接著,馬援率大小樓船2000多艘,士兵2萬多人,進擊征側餘黨都羊等,從無功一直打到巨風,平定了嶠南。

馬援見西於縣轄地遼闊,有3.2萬多戶,邊遠地方離治所1000多裏,管理不便,就上書給皇帝,請求將西於分成封溪、望海兩縣。皇帝采納了這一建議。

馬援每到一處,都組織人力,為郡縣修治城郭,並開渠引水,灌溉田地,便利百姓。馬援還參照漢代法律,對越律進行了整理,修正了越律與漢律相互矛盾的地方,並向當地人申明,以便約束。從此之後,當地始終遵行馬援所申法律,所謂“奉行馬將軍故事” 。

公元44年秋,馬援率部凱旋回京。還沒到京師,好多老朋友都去迎接他,慰問他。平陵人孟冀也在其中。孟冀以多智著稱,他在席間向馬援祝賀。

馬援誠懇地對孟冀說道:

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

孟冀大受教益。這便是“馬革裹屍”的來曆。

馬援回到京城一個多月,正值匈奴、烏桓進犯扶風,馬援見三輔地區受到侵掠、皇家陵園不能保全,就自願請求率兵出征。隻有真正為國忘身的人,才能有如此之境界。光武帝因他勉勞國事,剛剛征南回來,又要離京,命令百官都去送行,以示榮寵。

出兵的第二年秋天,馬援率領3000騎兵出高柳,先後巡行雁門、代郡、上穀等地。烏桓哨兵發現漢軍到來,部眾紛紛散去,馬援率師而還。

公元48年,南方武陵五溪蠻暴動,武威將軍劉尚前去征剿,冒進深入,結果全軍覆沒。馬援時年62歲,請命南征。

光武帝考慮他年事已高,而出征在外,親冒矢石,軍務煩劇,實非易事,沒有答應他的請求。

馬援便當麵向皇帝請戰,說:“臣尚能被甲上馬。”

光武帝讓他試試,馬援披甲持兵,飛身上馬,手扶馬鞍,四方顧盼,一時須發飄飄,神采飛揚,真可謂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光武帝見馬援豪氣不除,雄心未已,很受感動,笑道:“矍鑠哉是翁也!”於是派馬援率領中郎將馬武、耿舒、劉匡、孫永等人率4萬人遠征武陵。出征前,親友來給馬援送行。

馬援率部到達臨鄉,蠻兵來攻,馬援迎擊,大敗蠻兵。蠻兵逃入竹林中。隨後,馬援率軍進駐壺頭。

蠻兵據高憑險,緊守關隘。水勢湍急,漢軍船隻難以前進。加上天氣酷熱難當,好多士兵得了暑疫等傳染病而死。馬援也身患重病,一時,部隊陷入困境。

馬援命令靠河岸山邊鑿成窟室,以避炎熱的暑氣。雖困難重重,但馬援意氣自如,壯心不減。每當敵人登上高山、鼓噪示威,馬援都拖著重病之軀出來觀察瞭望敵情。手下將士深為其精神所感動,不少人熱淚橫流。

最終,身經百戰的馬援沒能敵過病魔的侵蝕,病死疆場,實現了他“馬革裹屍”的英雄落幕。

馬援與其他開國功臣不同,他大半生都在安邊戰事中度過。無論是“老當益壯”,還是“馬革裹屍”,他都表現了男兒的血氣方剛,實現了“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人生理想。

李時珍畢生追求科學

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傳承到明代,在資本主義萌芽出現的背景下,更多地表現為在繼承儒家精神基礎上的對科技的探索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