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已經認識到了科技的力量,因此湧現了許多以科學研究為己任的大家,這是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新的曆史時期的具體表現。而李時珍就是其中的代表。
李時珍是明代醫學家、藥物學家。他參考曆代有關醫藥及其學術書籍800餘種,踏遍青山綠水進行調查研究,曆時27年,編著成我國古代藥物學的總結性巨著《本草綱目》。這種獻身科學,勇毅創新,敢於趕超前人的進取精神,仍然激勵著人們前進。
李時珍是湖北蘄州人,出生於中醫世家,受父親的影響,他渴望自己將來也能做一個濟世救人的醫生。
李時珍小時候因與父親上山采藥,所以對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蟲一獸,他都感興趣。但他對治療病人所用的藥物,比對疾病的興趣更濃一些。為了滿足自己這方麵的興趣和誌願,李時珍開始閱讀古代那些專門論述自然界各種事物的書籍,像《山海經》、《爾雅》等,都是他閱讀的重點。
此外,專門論述自然界花草蟲獸的書,還有曆史書、地方誌、小說、煉丹書、藥方書、筆記、傳記、博物誌等。隻要他能看到的書,他就要拿來看。他還邊看,邊摘錄,邊做筆記和寫心得。
就這樣,李時珍在家中關門讀書達10年之久,據說連大門也不出。他在27歲那年,還以醫術高明,被推薦入朝,在北京當上了太醫。他利用這個機會,收集到許多十分寶貴的醫藥資料。
李時珍知道,書本上的知識是前人的親身經曆所記載下來的十分寶貴的資料,但他自己也覺得這些資料可能會存在不少不正確、甚至是錯誤的東西。他深深知道,醫藥是人命關天的大事,如稍一不慎,用錯了藥,那就會是害人而不是救人,這種事是醫生絕對不可出現的。
神聖的責任感,促使李時珍立下誌願,要重修一本新的本草書,也就是中藥學著作。在廣泛閱讀前人著作的基礎上,李時珍決定到自然界去,做實地調查,親自實踐。
他除了在自己家鄉各地巡遊學習、為人治病以外,還不辭辛苦,跋涉萬裏,足跡踏遍幾乎大半個中國,包括河北、江蘇、湖南、安徽、河南等地。通過實地考察,李時珍獲得了可貴的第一手資料,這就大大增加了寫作本草書的科學性。
在巡遊各地的過程中,為了研究每一種藥物的效用,使讀者能得到正確的知識,並在臨床時準確地應用這些藥,李時珍除了大量查閱前人已取得的成就並加以利用外,他還對自己認為尚未研究清楚,或還存在疑問的地方,都認真負責地進行調查、研究、分析,最後才得出應有的結論。
為了證實魚類有發聲的功能,他特地到海邊向漁夫請教學習,終於獲得了這方麵的知識。他了解到,漁人們總是認真傾聽水中的聲音,如果聲音如雷聲般響,這就是石首魚群來了;如果水中發出軋軋聲,那是黃顙魚群的聲音。
為了證實捕蛇者捕蛇的方法,並看看白花蛇身上的花紋的結構,他特地去拜訪捕蛇者,並與捕蛇者一同去捕蛇。他看到捕蛇者在石南藤下麵鋪上沙堆等白花蛇爬過來盤在沙堆上,便用叉子把蛇捕住。他親自把蛇翻來覆去地看了又看,證實這種蛇身上的確有24塊方格的花紋。
為了證實鉛對人體是有毒的,李時珍曾親自到鉛礦井,與工人一起下井采礦。他還看到采礦工下井以前,總是先吃許多肥肉、狗肉,並喝一些酒,然後才下井去采礦。礦工說:如果空著肚子下井,必然會中鉛氣的毒,日久就渾身癱瘓,麵色發黃,貧血而死亡。李時珍把親自見到的情況記了下來。
像這樣的記載,在《本草綱目》中數不勝數。過去好多本草學家都沒有這樣認真負責的精神,所以不是記得不確切,就是缺乏記載。他在這方麵大大超過前代本草學家。他記載了礦工常發生汞中毒,煤礦工人發生煤氣中毒的症狀都十分確切,這些在我國是最早的記載。
從事自然科學研究,需要親身實踐,進行反複考證,才能取得第一手資料。在某些學科,親身的實踐有時是需要冒一定的風險的。例如搞化學試驗,有時會起火、爆炸等,沒有犧牲精神和勇氣,是不可能取得真知灼見的。對李時珍這樣一個本草學家來說,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
有些藥物的作用,需要親身去實踐,如他對鯪鯉,即穿山甲,曾經自己做過解剖,以觀察它是否真的是以螞蟻為食,結果發現這種動物胃中果然是充滿了螞蟻。
李時珍就是用這種親眼所見,親手所做來加以檢驗的,所以他的著作具有很高的科學性,道理就在這裏。更為可貴的是,李時珍還以自己的身體去檢驗某些藥物的藥理作用。這是需要有獻身科學的精神才能做得到的。
有一種叫羅勒子的藥物,據記載可以把眼睛中的異物移去,其功效究竟如何呢?是真是假,李時珍決定做試驗。
他先用一個碗,碗中放些水,把羅勒子放在碗中,不多一會兒,羅勒子即吸水膨大,形成一層膜,這就說明了它在眼中也能把眼淚吸收起來,這層膜就會吸住異物,所以它確有這種作用。後來他還用自己的眼睛做了試驗,效果的確不錯。
李時珍的獻身精神還不止此。用藥試眼,最多眼睛受病。他還曾試驗一種藥理作用極劇烈的曼陀羅花。曼陀羅花具有麻醉作用,飲用後有如酒醉,可以用來做麻醉藥,開刀做手術,都沒有問題。
古書上曾經說過,曼陀羅花湯喝下去以後,人就會感到像酒醉一樣,不由自主地又笑又鬧,手舞足蹈。究竟是不是這樣,要喝多少才能達到麻醉的程度呢?當時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隻有自己親身試驗,才能知道多少藥量合適。
為了把藥量藥性搞清楚,“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他親自試驗了。藥量一點一點地加,他自己也以身體的感受來判斷用藥量,最後,他終於弄清了這種藥的用量,要達到“半酣”,也就是半醉的狀態,人就會不自覺地手舞足蹈,歡笑而不自主。他用自己的身體,把這種麻醉藥的用量弄清楚了。
李時珍的本草學著作麵世以後,一直受到人們的重視,不僅在國內如此,在國外同樣影響深遠。而他獻身科學的精神,真正體現了中華民族追求真理的優秀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