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1 / 3)

第三十四章

徐光啟融彙中西文化

明代不僅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西方先進科技也開始傳入我國,這在曆史上被稱為“西學東漸”。在這個過程中,我國學者苦苦求索,致力於研究和介紹西學,推動了中西文化的融彙與交流。在這些人當中,明代科學家徐光啟,可以說是一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徐光啟將中西文化交流確定為自己的人生道路,在科學的險徑上艱難攀登,殫精竭慮,鞠躬盡瘁,是一位獻身科學的偉人。

徐光啟幼年時,由於家境貧困,他的祖母、母親無論寒冬酷暑,日夜紡織不輟,以維持生計。連他的父親也不得不下田耕作,以圖自給。

那時,讀書人都是走的科舉的路子,徐光啟也不例外。1581年,20歲的徐光啟考取了金山衛的秀才。32歲那年,他應他人之邀遠行廣東韶州教授家館,開始了“經行萬裏”的旅程。

徐光啟南行之際,西方傳教士已經叩開我國的大門,在我國的南方進行宣揚基督教的活動,因此他同西方傳教士有了初步的接觸。

利瑪竇是最早深入我國內地傳教並取得成功的耶穌會士。他於1582年抵達澳門,第二年到端州。在此地利瑪竇潛心學習漢語,鑽研《六經子史》等書。後行跡遍至肇慶、韶州、南昌、南京等地。徐光啟在韶州教書期間,一次偶然到城西的教堂,沒有見到已經北上的利瑪竇,卻與接替利瑪竇主持堂務的郭居靜談得很融洽。

這是徐光啟與西方傳教士的第一次直接接觸,萌生了對傳教士和西學的好感,由此開啟了與傳教士長期合作共事的先河。

1597年春天,徐光啟遠上北京,參加順天府的鄉試。這次他不但考中了,而且還被取了頭名解元,名聲大震。中舉之後,徐光啟留在京師等候會試,但未能考中,於是離京返鄉。

徐光啟回到家鄉繼續以教書為業,同時更加刻苦地讀書學習。因為事先看到了利瑪竇在肇慶繪製的《山海輿地圖》,對上麵提供的經緯度、赤道、五帶等地球知識饒有興趣,又仰慕利瑪竇的學識和為人,便於1600年到南京拜訪了利瑪竇,聆聽他的議論,對他的博學多識留下深刻的印象。

1603年的秋天,徐光啟再往南京訪利瑪竇,因後者居留北京不遇,遂與主持南京教堂的郭居靜、羅如望兩人晤談。此後,他讀了利瑪竇著的《天學實義》、《天主教要》等傳教著作,聽羅如望講了《十誡》等天主教的基本教義,觀看了宗教儀式,決意受洗入教,並取了教名“保祿”。

西方傳教士傳授的科學知識對曆來學主實用的徐光啟也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他覺得入教或許對學習和掌握西方科學技術知識能有所裨益。徐光啟入教以後,開始了與傳教士合作翻譯西書,把西學介紹到我國的事業。

1604年春,徐光啟再度赴京參加會試,終於考中進士,並被考選為翰林院庶吉士,進入翰林院學習,成為朝廷著意培養的高級人才。

就讀翰林院期間,徐光啟為了集中精力攻讀實用之學,放棄了對詩詞書法的愛好,專心致誌地研習天文、兵法、農事、水利、工藝、數學等自然科學。

徐光啟仍然繼續與客居北京的利瑪竇交往甚密。他時常布衣徒步,前往利瑪竇邸舍問學。在徐光啟的請求下,大概是從1605年至1606年間開始,兩人便開始合譯西方數學的經典著作,即歐幾裏得的《幾何原本》。

之所以首選《幾何原本》進行翻譯,徐光啟認為,《幾何原本》又是數學的本原。其中的公理雖不以直接以具體事物為對象,但它所蘊含的道理卻是一切科學技術必須遵循的。

徐光啟為翻譯《幾何原本》付出了艱巨的勞動。他每天下午三四點鍾就要前往利瑪竇的寓所,由利瑪竇口授,他負責筆錄。翻譯中反複推敲,務求譯文準確,文詞通暢。

經過前後3次修訂,終於譯成了《幾何原本》前6卷。即使按今天的標準看,這次翻譯也是非常成功的。徐光啟在譯書過程中創立的一套幾何術語,如點、線、麵、直角、四邊形、平行線、相似、外切等,一直被沿用下來。

《幾何原本》譯畢,徐光啟又與利瑪竇用同樣的方式譯出了《測量法義》初稿。徐光啟曆來重視水利,這時也向利瑪竇詢問西方水利設施和器械的情況,並從中受到啟發。

1607年4月,徐光啟結束了翰林院為期3年的學習,授官翰林院檢討,掌修國史。5月,其父病逝,徐光啟按慣例歸籍守製,回到上海。

守製期間,徐光啟仍致力於科學研究和農學試驗,他把已經譯成的《測量法義》加以整理,刪削定稿。隨後,又相繼撰成《測量異同》和《勾股義》。這3部書,都是對《幾何原本》的發揮和應用。

在這幾種書裏,徐光啟運用西方幾何學的原理,對傳統數學的經典著作《周髀算經》、《九章算術》進行整理,初步揭示了傳統數學作為經驗型科學的本質特征,並由此萌生了創立“有理、有義、有法、有數”的科學體係的強烈願望。

在此前後,徐光啟還幫助李之藻把根據克拉維《實用算術綱要》翻譯的《同文算指》整理成書。這些西方科學的成果,在生產實踐中可以發揮作用,產生效能。

1610年10月,徐光啟守製期滿回到北京,恢複翰林院檢討原職。此前,徐光啟曾經計劃與利瑪竇共譯《泰西水法》,但當他回到北京時,利瑪竇已於當年4月去世,因而改請傳教士熊三拔口授。

這次翻譯沒有采取照本直譯的做法,而是結合我國已有的水利工具,隻選譯其中比較實用和確實先進的部分,一邊譯書一邊試驗,把製器和試驗的方法與結果都記錄下來。此書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對發展農田水利事業很有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