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3 / 3)

他仔細觀察懸崖,發現下麵有個小小的平台,就用一條長長的布帶子係在懸崖頂上的一塊岩石上,然後抓住布帶子懸空而下,到了小平台上才發現下麵鬥深百丈,無法下去。

他隻好抓住布帶,腳蹬懸崖,吃力地往上爬,準備爬回崖頂。爬著爬著,帶子斷了,幸好他機敏地抓住了一塊突出的岩石,不然就會掉下深淵,粉身碎骨。他把斷了的帶子接起來,又費力地向上攀援,終於爬上了崖頂。

還有一次,他去黃山考察,途中遇到大雪。當地人告訴他有些地方積雪有齊腰深,看不到登山的路,無法上去。徐霞客沒有被嚇住,他拄了一根鐵杖探路,上到半山腰,山勢越來越陡。

山坡背陰的地方最難攀登,路上結成堅冰,又陡又滑,腳踩上去,就滑下來。徐霞客就用鐵杖在冰上鑿坑,腳踩著坑一步一步地緩慢攀登,終於爬了上去。

山上的僧人看到他都十分驚奇,因為他們被大雪困在山上已經好幾個月了。

他還走過福建武夷山的3條險徑:大王峰的百丈危梯,白雲岩的千仞絕壁和接筍峰的“雞胸”、“龍脊”。在他登上大王峰時,已是日頭將落,下山尋路不得,他就用手抓住攀懸的荊棘,“亂墜而下”。

他在中嶽嵩山時,從太室絕頂上也是順著山峽往下懸溜下來的。徐霞客在騰越經過一座高聳的山峰,發現懸崖上有一個岩洞,根本沒路可通。他冒著生命危險,像猿猴一樣爬上了懸崖,終於到達了洞口。

他遊瀟水發源處的三分石,嶺地峻峭,沒有落腳的地方,他便兩手攀援叢竹,懸空前進,這樣攀行很長一段路,直至天黑時才到達一個較平坦的地段。由於無水,晚飯也做不成,隻有燒柴圍火休息。後來風雨交加,連火也熄滅了,通宵就這樣在曠野的風雨和黑暗中度過。

到了貴州、雲南的多雨地區,他常淋著雨跋涉在高山深穀之中,夜晚借宿,有時就睡在牲畜的旁邊。

在雲南騰衝時,為了采集懸崖上的一種藤本植物,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回到寓所,然後和挑夫一道,拿起斧子和繩索造了一架臨時梯子後前往,終於得到了這種未曾見過的植物。

他在湖南茶陵,聽說當地有個麻葉洞,洞裏有神龍或者精怪,沒有法術的人,都不敢進洞。徐霞客不信神怪,他出了高價雇個當地人當向導,進洞考察。

正要進洞的時候,向導問他是什麼人,當他知道徐霞客是個普通讀書人的時候,向導嚇得直往後退,說:“我以為您是什麼法師,才敢跟您一起進洞,原來是個讀書人,我才不冒這個險呢!”

徐霞客並不罷休,帶著他的仆人舉起火把進洞。村裏的百姓聽到有人進洞,都擁到洞口來看熱鬧。徐霞客在洞裏考察了很久,直至火把快用完才出來。

圍在洞口的百姓看他們安全出洞,都十分驚奇地說:“等了好久,以為你倆一定給妖精吃了呢!”

徐霞客在遊曆考察過程中,曾經3次遭遇強盜,4次絕糧。湘江遇盜,跳水脫險的事,發生在1636年他51歲時的第四次出遊中。

這次出遊,他計劃考察湖南、湖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出遊不久,就在湘江遇到強盜,他的一個同伴受傷,行李、旅費被洗劫一空,人也險些喪命。

在當時,有人勸徐霞客不如回去,並要資助他回鄉的路費,但他卻堅定地說道:

我帶著一把鐵鍬來,什麼地方不可以埋我的屍骨呀!

徐霞客繼續頑強地向前走去。沒有糧食了,他就用身上帶的綢巾去換幾竹筒米;沒有旅費了,就用身上穿的夾衣、襪子、褲子去換幾個錢。重重的困難被踩在腳下,他終於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在遠遊四方的數十年中,他不避艱險,步行數萬裏,到過16個省、3個市。所到之處,對地貌、地形、地質、水文、氣候、植物都做了深入細致的調查。他登山一定要登最高峰,下海一定要到海底,鑽洞一定要鑽到最深處,找水一定要找到源頭。

徐霞客在野外考察生活中,每天不管多麼勞累,都要把當天的經曆和觀察記錄下來。如對長江源頭的考察,糾正了“岷江導江”的說法。他北曆三秦,南及五嶺,西出石門、金沙江,終於弄清了長江的上遊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他曾考察過101個岩洞。如對七星岩的考察,做出了詳細的記錄,其記錄和今人對七星岩實測的結果完全一致。

有時跋涉百餘裏,晚上寄居在荒村野寺之中,或露宿在殘垣老樹之下,他也要點起油燈,燃起篝火,堅持寫遊曆日記,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地理考察記錄。

可惜的是,日記大部分已經散失,現存的《徐霞客遊記》,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這僅存的40萬字的《徐霞客遊記》,仍然向後人展現了他廣闊範圍的考察紀實,特別是邊遠地區的地理風貌。

《徐霞客遊記》是徐霞客在人類科學史上的貢獻,是寶貴的文化財富。人們稱這本遊記是“世界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徐霞客的一生大都是在遠遊中度過的,直至56歲,他積勞成疾,雙腳不能走路,才被人用轎從雲南送回家鄉。

究竟是什麼力量驅使他不辭勞苦,不顧生命安危地旅行、考察、采標本、寫日記呢?這力量來自於他內心對名山大川真實麵貌了解的渴望。他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還在不停地研究放在病榻前的礦石標本。

徐霞客給後人留下的不僅僅是一部遊記,他為探索大自然奧秘而舍安逸、忘生死、求索攻堅的精神,永遠激勵著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