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少見多怪
【原文】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樂與餌,過格止①。故道之②出言也,曰:淡嗬,其無味也,視之不足見也,聽之不足聞也,用之不可既③也。
【注釋】
①執大象……過格止:執守大“道”,天下的人都會向他投靠,投靠而不互相傷害,於是大家都平和安泰,音樂和美食,能使過路的行人停下腳步。“格”,勘校本作“客”,帛書甲本、乙本均作“格”。以為從古本妥。
②道之:從自然常識上。道,這裏指自然常識。
③不可既:不能老重複。既,接著(再一次)。
【譯文】
如果誰恪守大“道”,天下的人就都會向他投靠。(即使大家向它)投靠也不會互相妨害,於是大家都平和安泰。
音樂和美食,能使過路的行人停下腳步。而“道”要說出來,就淡得沒有味道。看它,看不見;聽它,又聽不到;用它,卻用不完。
【評析】
“樂與餌”指流行的仁義禮法之治,“過客”指一般的執政者,但還不是指最高統治者。老子在本章裏警誡那些執政的官員們不要沉湎於聲色美食之中,應該歸附於自然質樸的大道,才能保持社會的安定與發展。統治集團縱情聲色,不理政事,這是在春秋末年帶有普遍性的現象。諸侯國之間的戰爭,使人民群眾遭受嚴重的痛苦。而在日常生活中,統治者荒於朝政,根本不關心人民群眾的死活。老子對於當時這種狀況極為清楚,他這章裏所說的話,表明他為老百姓的安危生存而憂慮的曆史責任感。
【解讀】
心性在不斷地產生相,並呈永恒的狀態。人的本命在某一瞬間隨著相的產生而誕生於世道。人因為是人的本質所以生於人道。人生存生活在人道世界當然就得以人道規律來行事了,違反了人道那隻有走向衰退而滅亡。
人生在世與人結善不結惡,與人禮尚往來。該舍利的時候舍利於別人來換取友誼,從而謀求長遠的利益。對於世道之理,當人的境界層次足夠高時,再高的哲理也會感到平淡。哲學家也是個普通人,所以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雖然平淡,但卻不會滿足。法源相傳,世代流傳。
【故事】
元世祖忽必烈
忽必烈生活於蒙古帝國的黃金時代。在他出生之時,蒙古人開始開疆擴土;而他長成之時,蒙古大軍已經把疆域遠遠地擴張到了北方和西方。作為成吉思汗的嫡孫和元憲宗蒙哥的胞弟,忽必烈無疑是個顯赫之人。
1260年6月4日,忽必烈在中原的開平上都府大本營被擁立為大汗。當時他44歲。
在後來的1246年夏遷都燕京,改燕京為中都,把中央政權機構設於此地。1271年冬宣布改“大蒙古”為“大元”,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表示國家廣袤無疆。
1272年2月,他宣布建都為大都。
元世祖在1260年登基後的一個月內,便成立了中書省,負責處理政務。
1263年,他建立了樞密院,負責軍事。
5年後,最後一個主要機構禦史台成立了,負責監察和向元世祖報告漢地官員的情況。此外,還有專為大汗和皇宮提供服務的特殊機構,如內務府、將作院等。
在文字上,元世祖封吐蕃薩迦的八思巴為“國師”,命八思巴率領一些吐蕃語文學者重新創製蒙古族文字。
元世祖命八思巴新製蒙古族字,則是適應元朝多民族國家建立後的需要,要求拚寫蒙古語的新字,同時還能譯寫其他民族的語言,其中主要是漢族的語言。
新字製成後,1269年2月,由元世祖正式頒行。原稱蒙古新字,後改稱蒙古國字,通稱“八思巴字”,成為國家法定的官方文字。
整個元朝統治時期,凡是皇帝的詔旨和一切國家頒發的文告、法令、印章、牌符、鈔幣等一律使用國字。蒙古國字還用來翻譯漢文的經、史等文獻,供蒙古貴族子弟學習,加強了蒙、漢、藏等民族的語言文化的交流。
在經濟方麵,元世祖首先釋放被他的軍隊俘虜的大批士兵和平民,以爭取江南的漢人。
接著發布以恢複我國南方經濟為目的的命令,其中包括禁止蒙古人掠奪農田,並建立貯存剩餘穀物的常平倉來保證遇到災害時有足夠的供應。
他把首都建在大都,元世祖需要保證這個新城市中穩定的糧食供應,這迫使他從我國南方更富庶的地區運入糧食。
為此,1289年2月完成了對大運河的擴建,使江南的糧食可以方便地到達大都。此外,對鹽、茶、酒和一些商品實行專管專賣。
在文化方麵,元世祖希望把自己扮演成漢民族文化的保護人。元世祖對白話文的支持,方便了劇作家的寫作,因此對元劇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與此同時,他還采取了一些積極的措施保留蒙古人的儀式和習慣。如繼續舉行一些傳統的蒙古慶典,並且按照蒙古風俗祭山、祭水和祭樹,用薩滿教士表演傳統的儀式。
此外,元世祖促進書籍的更廣泛傳播,因此元朝的印刷術保持了宋朝所達到的高水準。
在軍事方麵,元世祖采取了一係列軍事行動。在即位的最初幾年裏,元世祖致力於鞏固汗位,對南宋隻求維持現狀。
經過長期備戰之後,便於1267年開始舉兵伐宋。最後迫使宋帝無可奈何上表投降。
除了征服南宋,元世祖也曾多次派兵侵略鄰國,比如兩征日本和對東南亞諸國發動戰爭,但多遭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