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2 / 3)

在外交方麵,元世祖通過對基督教實行寬容政策進一步吸引歐洲人,他甚至還尋求獲得外國基督教徒的支持和協助。

他采取更關切的態度邀請和招募外國基督徒,比如馬可·波羅是元世祖時代中西方交流中的最有名的基督徒。這些人對中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元世祖在晚年遭遇了一連串打擊,最鍾愛的妻子先他去世,最喜愛的兒子英年早逝。或許由於這些個人悲劇的刺激,他開始酗酒,並且毫無節製地暴飲暴食。他的體重迅速增加,越來越肥胖,並被因酗酒而引起的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

與此同時,他的一些政策也遭到了失敗。尤其是對外遠征的失利,純粹是由於政策不恰當的改變而造成的,因此他就無論如何也難辭其咎了。

1294年春,被酗酒引起的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的元世祖逝世。同很多蒙古族的元朝皇帝一樣,元世祖的陵墓在哪裏仍是個謎。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出生於今安徽省鳳陽縣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自幼貧寒,曾離鄉做遊方僧人。後在好友勸說下,到濠州投靠郭子興,參加紅巾軍。

朱元璋身材魁梧、英勇機智且多謀善斷,很快得到郭子興的賞識。由於朱元璋率兵打仗,十分注意約束部隊,因此很得老百姓歡迎,他在軍中的威望也越來越高。

1356年,紅巾軍統帥劉福通在亳州立韓林兒為皇帝,國號宋,年號龍鳳。不久郭子興死後,朱元璋勢單力薄,不得已遙奉韓林兒的大宋龍鳳政權。

這年3月,朱元璋率兵攻占集慶,改集慶為應天府。至此,朱元璋以應天府為中心,采取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采取穩健的進攻措施。

為尋求能征善戰的驍將,朱元璋常常不惜任何代價。劉伯溫、常遇春都是在這個時候求得的人才,他們為明朝建立創下了不朽功勳。

1360年,陳友諒自稱皇帝,約張士誠一塊夾攻朱元璋。

這時朱元璋已羽翼豐滿,兵強馬壯,他立即實行大轉移,采取固守東南,向東北和西線出擊的戰略,開始與群雄逐鹿中原。經過近8年的征戰,朱元璋終於消滅了長江流域勢力較大的兩支紅巾軍力量陳友諒和張士誠部,一躍而成為江南地區最大的軍事力量。

1368年4月,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定國號為大明,年號為洪武。為實現明朝的長治久安,明太祖進一步推進統一全國的進程。

1368年8月,明太祖的大將軍徐達北伐告捷,元順帝逃亡漠北,元大都落入明軍之手。在派兵北伐的同時,明太祖又派兵南下,陸續平定浙東、福建、廣東和四川。1381年進軍雲南,第二年,攻占大理。至此,已基本完成了南方的統一。

1373年,明太祖下令改元朝禦史台為都察院,設有左右都禦史、左右副都禦史、左右僉都禦史,下置十三道巡按禦史分巡各地,負責糾劾百司、辨明冤枉等。這一措施保證了各級官員對皇帝的絕對忠心和盡職。

1376年,明太祖宣布廢除行中書省,設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和提州按察使司,分擔行中書省的職責,3個機構互相製約,直屬皇帝領導。

1380年,明太祖廢除丞相製,規定中央的政務分別由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管理,每部設尚書一人,侍郎兩人。六部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奉行皇帝的意旨。同年,明太祖還把最高的軍事機構大都督府分成前、後、左、中、右五軍都督府,各自統轄一部分軍隊,並規定都督府隻管軍隊的管理和訓練,而軍隊的調遣和將帥的任免權,則由兵部掌握。

1387年,明太祖派軍進攻遼東,迫降元將納哈出。至此,除了漠北草原和新疆等地之外,明太祖基本上實現了統一大業。

明代統治者很注重法律規範的修訂。早在建立明朝之前,明太祖就開始了係統的立法活動,曾命左丞相李善長、禦史中丞劉基等議定和編成《律令》。後經近30年的更改和刪定,最後終於頒布了我國法律史上極其重要的一部法典《大明律》。

明太祖出身貧苦,比較能體恤民情。他認為士農工商中,農民最為辛苦。即位之初,就在全國範圍內大力推行休養生息政策,要求各地官吏把開墾新田、增加戶數作為頭等大事來抓,並規定官吏的考核都要上報農桑的治績,違者降罰。在賦稅徭役等方麵也對農民做了一些讓步,鼓勵興修水利,推廣棉花和桑棗果木的種植。

此外,由於連年戰亂,致使中原、江南人口銳減,所以明太祖下決心從山西大規模移民整修河堤、恢複鹽場。

在1370年至1417年的數十年間,移民首先從山西洪洞大槐樹遷出,涉及全國,成為我國曆史上規模最大、曆史最久的一次有組織有計劃的漢民族遷移行動,被稱為“洪武移民”。

這次移民合理地分布了人口生存空間和中華文明的文化構成,在我國古移民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曆代封建帝王中,明太祖是一個比較勤儉務實的皇帝。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時間,都用在了管理他一手開創的朱家王朝。全國政務不論大小必親自過問和處理。

因為他擔心交給朝臣們辦一則會出現徇私舞弊現象;二則那樣會使大權旁落。所以,每天天不亮明太祖就起床辦公,批閱文件直至深夜。

1398年,明太祖去世。葬於南京明孝陵。

明成祖朱棣

朱棣在明朝建立時已是一個八九歲的兒童。那時全國仍很凋敝,滿目瘡痍。這一切都在朱棣的幼小心靈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