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在宮廷中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期,在11歲時,他被封為燕王。又過了10年,他已成了一個英姿颯爽的青年,率領護衛就藩北平。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後,他的孫子建文帝即位。建文帝采取一係列削藩措施,嚴重威脅藩王利益。坐鎮北平的朱棣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這是一場統治階級內部爭奪皇位的戰爭。因此朱棣以強藩起兵奪取皇位後,北方不再有強藩存在。
1402年6月,朱棣在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他以1403年為永樂元年,從此開始了他22年的統治。
明成祖的一個重要舉措是遷都北京。1403年遷都北平後,他就下令改北平為北京,升為陪都,同時改北平府為順天府。又開始大興土木,正式營建北京紫禁城宮殿。
從1407年起,明成祖集中全國匠師,征調了二三十萬民工和軍工,經過14年的時間,建成了這組規模宏大的宮殿組群,成為世界曆史上最著名的建築之一。這是明成祖的曆史貢獻。
為了加強皇權,明成祖鎮壓異己,比如殺掉方孝孺。後又改革中央行政機構,設立了東廠,使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加強。東廠是一個緝捕“叛逆”的特務機關,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揮,後來統轄權移到宦官手裏,有事可直接向皇帝報告,權力在錦衣衛之上。
後來到明憲宗時增設西廠,其權力超過東廠。明代錦衣衛、東廠和西廠都是特務機構,合稱“廠衛”。
明朝政府還對邊疆地區如東北、西南和西北,加強了政治、軍事和貿易往來,全國統一形勢得到進一步發展和鞏固。其中,對東北邊疆的強化管理很值得一提。
1403年,明朝派人至奴兒幹地區招撫,次年各部歸附,朝廷任命各首領為指揮同知等職,其後數年,明朝即以此為基礎,逐漸在黑龍江、烏蘇裏江流域成立了131個衛。
1409年,在當地官員忽剌修奴的建議下,在黑龍江入海口一帶成立都指揮使司以統轄各衛,以康旺為都指擇同知,王肇舟為指揮僉事。奴兒幹都指揮使司的統治範圍東、南及於海並越海抵苦夷,西至斡難河,北至大興安嶺。
為了徹底解決蒙古貴族殘餘勢力構成的邊患,從1410年開始,明成祖親自率領明軍進行北伐。
這次北伐,明軍在飛雲山中擊破5萬蒙古鐵騎,迫使蒙古本部的韃靼向明朝稱臣納貢,明成祖封韃靼大汗為和寧王。隨後明朝大軍一直進入到極北的擒狐山,在巨石上刻字為碑“瀚海為鐔,天山為鍔。”
1414年,明成祖進行第二次北伐,擊敗了蒙古另一部瓦剌,瓦剌遣使謝罪之後,明成祖班師回朝。
1421年,明成祖進行第三次北伐,大敗兀良哈蒙古。蒙古勢力遭到明成祖的連續打擊後,此後數十年都無法對明朝構成威脅。
明成祖的曆史功績之一,是倡導修纂了《永樂大典》。即位之初的永樂元年,他便下令編纂一部大書。參加修纂的有全國的各種一流人才。
由學術大師姚廣孝為總裁,包括名儒、名士、名醫、名僧等,共計2169人,參與修纂。後勤安排得很周到。禮部負責在全國選拔抽調人員,從各地收集所需圖書。光祿寺則負責修纂人員的食宿。
在修纂過程中,明成祖經常檢查、督促。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經過4年的奮戰編修竣工的《永樂大典》,全書共22877卷,計11095冊。收錄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種圖書8000餘種。種類包羅萬象,計有經、史、子、集、百家、天文、地誌、陰陽、醫、卜、戲劇、小說、技藝等項。明成祖命名其為《永樂大典》。
這是我國曆史上的第一部百科全書。
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這也是我國曆史上的一大壯舉。鄭和於1405年率龐大的船隊,第一次出使西洋。船隊規模宏大,船種齊全,船員齊備。
據載,鄭和首次出使西洋的船隊共有船隻208艘,其中大船62艘,小船146艘。有戰艦、有供應船。船員來自各行各業,有官兵、水手、翻譯、商人、醫生、教師、工匠等各行各業的人,計有27800人。
他們所帶的物品,包括糧食、藥品、淡水、鹽醬、茶油、燭柴等,應有盡有。所帶的貨物,包括絲綢、絹緞、瓷器、水銀、麝香、米穀、雨傘、草席、鐵器、銅器等幾十種,一應俱全。同時,還帶了許多稀奇的珍寶。
這次航行充滿了艱難險阻,但是他們勝利地完成了任務。船隊最遠抵達印度半島。每到一國,鄭和便宣示明成祖詔書,賞賜金幣。
1407年,經兩年多的航行,鄭和一行順利地回到了祖國。
自1405年至1433年的28年間,鄭和7次出使西洋,其中有6次是奉明成祖諭旨前行的。鄭和7次出使西洋,同30多個國家加強了往來,進行了各個方麵的交流,密切了同這些國家的雙邊關係。
這種大規模的海外貿易,是我國航海史上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其曆史意義非常深遠。
明成祖注意社會經濟的恢複與發展,認為“家給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發展和完善軍事屯田製度和鹽商開中則例,保證軍糧和邊餉的供給。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吳淞。
在中原各地鼓勵墾種荒閑田土,實行遷民寬鄉,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進生產,並注意蠲免賑濟等措施,防止農民破產,保證了賦役征派。通過這些措施,永樂時“賦入盈羨”,達到有明一代最高峰。
1424年,明成祖病故。葬於明長陵。